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民国时期的《西昌县志》是凉山地区重要的地方旧志,在体例和内容上对清末的几部志书《西昌县志》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该志在地理、食货、产业、政制、教育等志下均有新类目出现,志书体裁和门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体现实用性。此外,民国《西 昌县志》更设“武备志”“兵寇志”“夷族志”,这与西昌所处地理与政治环境相关,也与修志者对于战争、少数民族的重视程度有 关。由此反映出民国《西昌县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真实地展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的西昌社会经济 状况和社会历史变迁,是研究西昌以及凉山彝族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和宁《西藏赋》、吉林英和《卜魁城赋》、大兴徐松《新疆赋》,以其鲜明的边疆民族与民俗特色而在光绪九年(1883年)由元尚居汇刻为《西藏等三边赋》。其中《卜魁城赋》所涉及的民俗,如居住与出行、生产民俗、民风民俗、商贸民俗等方面,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清代黑龙江的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康熙二十二年,宛平知县王养濂主持修纂《宛平县志》,开创了北京地区官方为附郭县修志的先例。在此之前,专门记载宛平县事迹的有沈榜的《宛署杂记》,同时在张吉午的《(康熙)顺天府志》和缪荃孙的《(光绪)顺天府志》中也涉及宛平县情况。与此三书比对,《宛平县志》在"人物"和"艺文"内容上优于沈书;在资料详实上富于张书;在史源和校勘上助益缪书,具有较高的文献、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郑剑平教授     
郑剑平,男,1963年12月生。1982年毕业于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在中学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七年。1989年考入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攻读硕士,1992年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分配到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现西昌学院中文系)工作,担任中文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传世的1925年朱恩昭修纂6卷本《豫旺县志》一直被学界当做宁夏同心县重要的地方文献在利用.实际上,这部旧志是撮抄之作.编纂者直接把(民国)《朔方道志》中与同心县前身镇戎县有关的内容撮抄出来,参考《朔方道志》的体例,再杂以(光绪)《平远县志》的部分内容,汇集为一编,取名《豫旺县志》行世.《中国方志丛书》《宁夏地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宁夏府县志辑》等丛书都影印出版了这部志书,客观上扩大了它的影响.该志对于研究同心县史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慈溪县旧有崇寿宫(位于今浙江省慈溪市淹浦乡东罗村),延祐《四明志》及天启、雍正、光绪等诸《慈溪县志》均有所载。天启《慈溪县志》言其:建自宋初,额曰崇寿,奉摩尼香火。嘉定四年始建三清殿,景定四年增修祠宇。光绪《慈溪县志》还收存《崇寿宫记》一文,并云为黄震所撰,宋景定五年五月立(石)于崇寿宫。  相似文献   

7.
康熙元年刻、康熙十一年增刻本《(康熙)清远县志》所收词作九首,作者均题为明代清远县官员。其中,前五首与《文溪集》中的基本相同,据《清远县志》与《文溪集》的文献版本年代的比较、词作的内外文献互证及两者之间的文本差异,确定县志中的前五首词源于南宋李昴英的《文溪集》,后四首为明词。方志在编纂过程中为了满足方志编纂的体例、内容的要求,编纂者故意抄袭某些文本,对原作的小题、正文进行删改,以符合县志的选词标准。而后来的方志编纂者也未加考订,导致错误接连出现在四种《清远县志》之中。  相似文献   

8.
光绪年间,清末方志学家缪荃孙先后辑佚了两部具有非凡意义的《顺天府志》:一部是1886至1888年缪氏从《永乐大典》中辑佚的《(永乐)顺天府志》钞本;另一部是1879至1885年缪氏总纂的《(光绪)顺天府志》刻本。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缪荃孙完成了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方志巨著,为后世学人编写方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范例,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帝京景物略》的编撰者为明末之刘侗、于奕正,但是翻检清康熙、乾隆、光绪和民国四朝《麻城县志》以及《蕲黄四十八砦纪事》等,发现参与此书编撰的还有周损和曹胤昌二人,但他们竟湮没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周、曹二人文名不传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诗风、文风不合时宜,政治立场和反清复明的斗争经历为清朝统治者所忌讳.  相似文献   

10.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相似文献   

11.
孙景烈是关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者之一,其一生不尚浮华,不务虚名,以书院为阵地,以讲学著书为手段,以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为目的,致力于陕西人才的培养和关学的发扬光大。讲学之余,孙景烈又整理出版家乡先贤康海的著作,纂修郃阳、鄠县、武功等县地方志书,在宣传陕西学人、宏扬家乡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胡乔木同志提倡新格律体诗,既对其创作成败得失的教训、经验与启示等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也对其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理论探索,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歌作品,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作实践,故而从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两个方面,为新格律体诗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被夏衍称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的胡愈之是文化战线上的光辉典范。疾恶如仇,不畏强暴,勇往直前,所向披靡是他与敌人斗争高贵品质的精髓。谦让豁达,淡泊名利,不自居功,无私奉献是他为人处世哲学的核心。智慧超群,落笔成文,妙语连珠,生动形象是他写作的特点。他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业绩极其辉煌,为我国进步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兆洛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通"学研究,主张经世致用。他在安徽凤台任知县期间,坚持治世求效的原则,在县治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赫的政绩;他在江阴暨阳书院执教期间,秉持育人求用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经世之才。他将治学与治世、育人相结合,在从政与执教的社会活动中,践行了博学与致用的学术理念,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功地展现了一代"通儒"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15.
色旺诺尔布桑保出生于清朝同治初年,清朝光绪十六年袭科尔沁右翼中旗图什业图亲王职爵,后任哲里木盟盟长。他在位期间由于横行暴敛,残忍无道,被旗民百姓称为“道格辛大王”(意为凶暴的王爷),其后被属下家奴花里亚孙等人追问其暴行时“自缢”身亡,本文主要叙述图什业图亲王色旺诺尔布桑保亲王“自缢”之过程和花里亚孙等人的反对封建势力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有泰是清末光绪年间的驻藏大臣,在政治上缺少铁腕般的政治魄力和韬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无计可施,任事态发展,用丧权辱国来定位他的边吏功过一点也不过分。他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被培育出来的,中庸之道是他的处事哲学,明哲保身是他政治生活的底线。在他身上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关怀和存史意识,并以其良好的文学素养,为我们留下了近四十万字的《驻藏日记》,客观上为藏族文化的传播和蒙汉满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做出了贡献。观其一生,政治上毫无建树,文化生活上却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17.
胡文彬 《南都学坛》2002,22(6):39-43
四川省图书馆藏《读红楼梦随笔》与洪秋蕃的《红楼梦抉隐》被红学界看成两个作者所写的两本书。这桩公案经深入辨析后 ,有充分根据肯定郑藏本《随笔》与川藏本《随笔》当属于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 ,而仅是两种抄本而已。而郑藏本有洪秋蕃的亲笔署名落款 ,据此可以肯定《抉隐》与《随笔》同属洪秋蕃 ,不再存在后者“抄袭”前者的问题。郑藏本《随笔》当是作者当年的“初稿本” ,川藏本《随笔》是作者“初稿本”的一次“誊清本”。《抉隐》是正式出版的定稿本。此书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第 1 - 69回评批当在作者于同治元年 ( 1 862 )就任临武知县之前 ;第 70 -1 2 0回约于光绪十年 ( 1 884)至光绪十五年 ( 1 889)前后完成的。周汝昌先生对此案有考订之功 ,他的学术功力和治学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陈序经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化学者和教育家 ,对文化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极为重视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而其坚持教育现代化的办学理念及其在岭南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的教育实践 ,也都反映出他毕生执著的信念 ,即希望中国早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南宋著名史学家胡三省,一生坎坷,几经挫折,本着以史为鉴忧国忧民的热忱,许身史学,三十年如一日地校释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他“青衫不受折腰辱”的高尚人格;校注《通鉴》呕心沥血,体现了一代学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丰子恺虽以漫画及散文著称于世,但其对我国翻译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亦彪炳史册。丰子恺一生翻译了30多部艺术理论和文学方面的著作,涉及日、英、俄等语种,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对外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概述丰子恺翻译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其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译文自然流畅,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翻译观,充分彰显作为漫画家、散文家以外的丰子恺在外国艺术理论和文学译介方面的成就以及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