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优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源支撑,摆脱旧有增长模式的束缚。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有合理的动力结构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动力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本文在分析需求动力结构和供给动力结构优化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通过重塑需求动力、提升供给动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彼此依赖的动力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良并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清拉动中国整体与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主次因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单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的比率不能充分说明问题.运用协整模型建立各因素与GDP的线性关系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各因素的变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划分出具有说服力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点建议:(1)积极推动固定设备投资的同时,避免重复投资的发生;(2)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提高社会消费水平;(3)准确定位商品出口战略,协调好与各国的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将创新驱动力分解为R&D投入、专利授权数和科研人员数三个定量指标,进行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得到结果表明:三个定量创新因子均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4.
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仅表示一种总量的扩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效益低下、消耗过高、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等许多问题;而我们所要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进步。  相似文献   

5.
在评析当前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论述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的基础上,探讨加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出了西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及其新发展、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理论与现代企业制度四个方面.通过加强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具体措施,全面提升和发展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资源的过度开采利用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三十年来经济取得飞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反思。可以说,之前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由来入手,深入的分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矛盾和困惑以及中国经发展方式一直难以根本转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要加快转变经发展方式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从而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增长期中抓住机遇,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据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中的新型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新动能。数字经济包括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大部分,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基本特征。通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理论逻辑,对数字经济的衡量与测算进行总结归纳;基于现有研究提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出以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路径。研究结论: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应加快数字产业的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增长”的科学内涵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确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形式,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炼和升华。它是确保中国经济安全的战略需要,有助于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它强调必要经济增长速度基础上的社会公平、公平与效率的“质”的统一、人民群众享有权利的实质性增长、社会建设的多维度展开、和平与发展、参与与共享的国际诉求。“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一次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它正在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生成和逻辑展开,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国情、世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特征与时代主题的反映,又是解决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路,它准确地切中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观的演进的三个阶段: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度量手段———指标体系,以及中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度量的探索。提出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到社会发展,再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的演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外源工业化就是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拉动和国外资源的供给而进行的工业化,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国家的工业化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并取得成功.外源工业化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内在的逻辑应该与工业经济活动的特征有关,比如遵循了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内在逻辑.而我国城市化的扭曲则是由于现行的体制安排违背了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即只有人口流动进城,而没有土地和房产等财产的转移.如果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外源工业化虽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但不能导致城市化的同步发展,那么,在外源工业化的基础上,依靠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加快内源城市化的进程,就可以减少和消除外源工业化造成的巨大经济风险,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从外源工业化向内源城市化的转变.走内源城市化的道路,中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而最缺乏的是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三部分农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奇洪 《21世纪》2010,(11):35-3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增长高峰,2003-2007年为第三个增长高峰。2003-2009年七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高峰,同时也经历了衰退。  相似文献   

12.
目前辽宁经济发展中粗放的投入产出模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生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在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人力资源开发关系的基础上,研究辽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辽宁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以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通过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间接影响经济绩效。本文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对现有国外研究进行评述。基本结论有以下几点:文化产业研究趋于成熟,但是内涵挖掘、研究深度与领域拓展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获得普遍认可,但这种影响的逻辑体系和传导机制至今未明确化,文化因子进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仍然面临巨大困难;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增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文化多样性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目前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晰中国数字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制度原则,通过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次关键性调整,对当今中国经济走势和体制架构的成因做了探究;结合对不同经济增长驱动方式和经济活动组织模式差别的比较分析,推导了它们在中国经济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并从政府宏观调控着力点变化角度出发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实质,从而发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演化逻辑。研究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个基于已有的技术条件来不断调整政府计划和市场在组织经济活动中的分工的过程,并根据国内外经济情势调整不同的经济驱动模式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建设是中国利用新技术变革应对国内外挑战,解决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期助力共同富裕并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的集中表现;数字基础设施全面铺设,提升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宏观调控的统筹协调水平,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分配,实现经济双循环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有多种方式,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直接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通过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间接影响经济绩效。本文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文化与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发展三个层面对现有国外研究进行评述。基本结论有以下几点:文化产业研究趋于成熟,但是内涵挖掘、研究深度与领域拓展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获得普遍认可,但这种影响的逻辑体系和传导机制至今未明确化,文化因子进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仍然面临巨大困难;文化多样性与经济增长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文化多样性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目前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是从经济增长理论与知识经济的概念、定义方面来探讨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分析了知识经济为何、由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三是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互补性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想强调: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7.
落后地区通过从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可以获得比发达地区更快的经济增长,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本文在传统的索罗(Solow)模型基础上,通过构建评价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倾向的指标,考察了用技术创新倾向指数表示的技术水平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使用Panel Data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包括技术创新倾向的收敛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最后,作者提出促进区域间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中国经济态势诸多应对策略所致。出现的增长良好趋势并非代表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存在问题,相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结构失衡现象与日俱增。如何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不合理,进一步平衡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时下特别关注的主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然而然被提到了日程。本文通过和谐经济概念的引出,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然后设计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式,最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三型趋势论:发展重民富,改革重要素,开放重制度。民富型发展,要由以往主要关注国家流量财富的增长(GDP总量指标)和存量财富的积累(总资产市值指标),真正转换到注重“每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幸福”的民富模式上来,当前尤要补足“居民消费率”的短板,并促进实现“共同而有差别的普遍富裕”。要素型改革,要把握要素文明因应论、中性范畴论与产权要素三全论,按照改革、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三个逻辑,稳步推进七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制度型开放,要在“五个流开放”基础上,推进体制、规则和规制等方面的开放,在第三波开放倒逼改革中,解决突出的五个体制性问题。按上述三型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是顺应当今世界潮流及其博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代价要求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当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而地方政府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应有三个目标,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区域均衡发展;实现机制也应有三个方面,即完善市场体制、促进跨区治理以及优化协调体制。具体的政策建议是,改变当前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晋升考核制度;鼓励区域经济合作;完善发展规划体制;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