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从民族前途和人民利益出发,开始酝酿战后中国和平建国的政治方案。鉴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处在内战与和平交织的矛盾状态中,中共一方面努力壮大发展人民力量,以遏制蒋介石的内战企图,另一方面则基于美蒋间的特殊关系,以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战后和平民主的支持,形成遏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战企图的合力。为此,中共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美统战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发表了国际政策基本原则声明,以“公正”的姿态。空谈“维护和平”。实质上是纵容侵略,使交战双方互相消耗,坐收渔人之利。1941年,日、美经过秘密会谈,拟定了《日美两国谅解方案》,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谅解,策动“远东慕尼黑”阴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盟,美国成了中国抗战的主要援助国,但是,美国援助中国的目的,是为战后控制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从民族前途和人民利益出发,开始酝酿战后中国和平建国的政治方案。鉴于中国政治局势的发展处在内战与和平交织的矛盾状态中,中共一方面努力壮大发展人民力量,以遏制蒋介石的内战企图,另一方面则基于美蒋问的特殊关系,以争取美国政府对中国战后和平民主的支持,形成遏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内战企图的合力。为此,中共进行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美统战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马歇尔调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要对这一事件作深入的分析,就必须把握住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反之,通过对马歇尔调处的剖析,我们亦可了解美国政策在中国所产生的效果及其影响。“最佳方案”与“最佳人选” 1945年11月下旬,由于援蒋内战政策的破产,赫尔利被迫辞职。于是,美国政府面临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制订新的战后对华政策与选择接替人选。当时,美国对华政策面对三种可能的抉择:“一、完全摆脱一切牵连;二、大规模地在军事方面加以干涉,援助国民党击毁共产党;三、一方面援助国民党尽可能广大地在中国确立其权力,一方面鼓励双方从事协商,尽力避免内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论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1945~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华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然而,美国的援助并未能挽救国民党政府的败局.通过对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所进行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揭示出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失败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这是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援助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重心转向政治目标——扶持中国成为大国。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从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力量,力图实现中国的统一,使中国成为能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以服从于美国战后世界的规划与安排。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政策中的现实主义成份,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政府,与腐朽、反动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捆绑在一起,从而奠定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也埋下了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李洁明反华歇斯底里“贼喊捉贼”螳臂挡车●文凌最近,美国国内的亲台反华势力借美国政府一些司法、情报官员捏造的所谓中国参与向美国“政治捐款”,企图“收买影响”的谣言,掀起了一股反华逆流。尤为嚣张的是李洁明,他在3月17日的《华盛顿时报》上对中国进行肆意谩...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开始了战后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经济援助中最重要的是欧洲复兴计划,它对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美国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援助不足以抵制苏联的威胁,因而又将援助重点转向了军事援助,希望在军事实力上与苏联抗衡.由于援助重点的转移,双方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政府基于美国的战后世界战略目标,曾多次以不同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迫其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敦促英国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并要求蒋介石政府收回香港后宣布其为世界自由港。但日本宣布投降后,继任的杜鲁门政府却一改美国支持中国收复香港的既定政策,转而支持英国恢复对香港的殖民统治,中国乘胜收复香港的计划功败垂成。其客现原因在于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主现原因在于美国政府欲保持与英国的合作,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势力以及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的重新抉择。  相似文献   

11.
1941年的美日谈判主要围绕三国同盟、经济合作及中国问题进行,而纠葛的焦点则在中国问题。美国政府在第二阶段的谈判中,重申“赫尔四原则”,要求日本从中国及法属印度支那撤军。较之第一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色彩趋于暗淡,强硬、遏制的一面逐渐占了上风。在谈判的最后阶段,美国政府的对日绥靖倾向又死灰复燃,提出了严重绥靖日本、牺牲中国的《美日协定基础案》,只不过没有付诸行动。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反复,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时至1941年8月,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是美国政府对日强硬的重要因素;二、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对日强硬态度的影响;三、世界形势与美国的国内形势均趋于好转。但这种强硬是以不导致太平洋战争为基点的,正因如此,到了谈判的最后阶段,为了赢得备战的时间,美国政府不惜抛出《美日协定基础案》。而在亚洲,中国正在支持着美国的先欧后亚的大战略。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战,才便美国在暂时绥靖日本还是继续支持中国之间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13.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及战后年代,美国国内及国际形势起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战后,靠战争发了横财的美国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全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二和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以上,使他们进一步贪婪和狂妄起来,企图独霸世界。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压迫和剥削国内人民,特别是黑人,迫使他们为自己的扩军备战政策和侵略政策卖命。  相似文献   

14.
二次世界大战后十年美国黑人运动的起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及战后年代,美国国内及国际形势起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战后,靠战争发了横财的美国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全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二和世界黄金储备的四分之三以上①,使他们进一步贪婪和狂妄起来,企图独霸世界。这样,他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压迫和剥削国内人民,特别是黑人,迫使他们为自己的扩军备战政策和侵略政策卖命。  相似文献   

15.
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将视点瞄准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战场上。通过控制关键的经济领域,把贸易逆差作为世界经济的储藏库,使国际组织成为美国的工具,在信息领域保持霸权等,从而把经济控制作为美国统治世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准备探討1933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美国政府反农业危机措施的性质及其对于美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作者认为,当前考察这个問題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这一时期正是罗斯福政府以实行“新政”为标榜的时期。与前一历史时期比較,这时美国政府的反农业危机措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此陆续开始实行的限制生产、商品信貸、土壤保护、价格維持等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以来仍被历届美国政策继承下来,加以运用,只不过在形式上或具体方法上略有改变。所以对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各項反农业危机措施的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战后美国資本主义农业危机的性质和特点,认识当前美国政府施行的农业政策的实质和內在矛盾硪环矫?以凱恩斯主义为  相似文献   

17.
1944年10月19日发生的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双方将美蒋矛盾处理为史蒋矛盾的结果。史迪威将军被美国政府抛弃,成为牺牲品的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的强硬和坚持,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把自己战后在远东的利益同蒋介石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美国最终不得不向蒋介石妥协。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转型的背景下,洛杉矶城市文化的衰败引发了美国文坛的关注。当代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在其代表作《天使之城》中,将“黑色洛杉矶”叙事引入戏剧,从城市环境和文化思潮两个方面解构了“天使之城”的浪漫化迷思。一方面展现战后洛杉矶爆发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则揭露了商业资本对好莱坞艺术创作的压制与禁锢,从而揭示了剧作家对战后美国城市文化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1949和1950年间,美国政府开始推行孤立、削弱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而这种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和印度的态度。英、印两国是当时中国问题上最重要的“第三种势力”,是美国政府努力争取与之一致的主要对象。然而,英、印两国尽管同新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并且在许多方面需要美国的支持、援助或谅解,但它们都采取了与英国的愿望和要求大相径庭的对华政策。可以认为,英、印与美国之间的此种歧异,构成了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场大挫折,甚至构成了西方集团逐渐走向涣散和中立主义登上战后国际政治舞台的起点。本文将主要依据美国外交档案中的有关史料,论述  相似文献   

20.
【摘要】 二战后期继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之后,同盟国着手进行战后秩序安排。在此全球背景之下,国共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政府较以往更加积极地介入国共谈判,调解冲突。本文试图从国际的视角审视并还原这段历史,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重新梳理1944年7月美国观察组进驻延安到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的国共关系,着重探讨美国政府在调停国共关系中的作为。从而全面揭示在二战后期同盟国进行战后秩序安排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的这些作为对中国国民党及其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