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食其为汉初重要功臣之一,其虽无多大建树,然亦见证了汉初政坛的风云变幻.审食其作为吕后的幸臣,曾一度叱咤政坛,却并未随吕氏集团的覆灭而亡.此既因陆贾、朱建之谋划,也因其自身向功臣集团靠拢,方得"苟延"至文帝时期.淮南厉王击杀审食其,非因一时之冲动,乃是文帝默许、纵容的结果.审食其之死是伴随着文帝控制、打击功臣集团势力等一系列行动而同时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审食其的存亡都和当政大臣与皇权之斗争有关.  相似文献   

2.
江青和吕后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借评法批儒之名,竭力美化吕后。尤其是“精生白骨”的江青,竟赤裸裸地表白“要效法吕后”。江青指令她的黑秀才舞文弄墨,或作介绍,或写文章,吹捧吕后是什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刘邦死后,“吕后为防止发生动乱,决定亲自掌权。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她积极推行刘邦路线”,“遵照刘邦遗嘱”办事,等等;而且亲自登台聒噪,摇唇鼓舌地说:“吕后要作为单独一条,突出宣传”,她是“执行汉高祖路线”的。简直把吕后吹上了天。  相似文献   

3.
野心家、阴谋家江青大肆吹捧刘邦的皇后吕雉。在一九七四年六月间,她说:“吕后也是法家,吕后要作为单独一条突出宣传一下。刘邦死后天下可能大乱,吕后掌权没有乱,吕后很厉害,基本上执行汉高祖路线,主要是法家路线。”此后江青一再自比吕后,为她篡党夺权自吹自擂。“四人帮”还利用各种工具,刮起阵阵吹捧吕后的妖风。在“四人帮”词典中,吕后就是江青,他们宣传吕后,不过是掩盖他们反革命阴谋的一件光怪陆离的外衣。  相似文献   

4.
表现秦汉时期的影视作品的生产,已构成新一轮的历史热:《西楚霸王》、《汉王刘邦》、《秦颂》、《火烧阿房宫》、《荆柯刺秦》、《汉刘邦》……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由广东有线电视台、北京诚鸿润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山正阳影视公司摄制的30集电视连续剧《吕后传奇》的投拍,无异于给“秦汉热”又添了一把柴。如果说有所不同的是,原有的作品以塑造男性形象为主,而《吕后传奇》所要描绘的,则是中国第一个女皇。 《吕后传奇》从刘邦登基,吕后自栎阳山中入主长安开始写起,到吕后去世结束,主要表现吕后与刘邦的宠妃戚妃之间的争宠夺权,  相似文献   

5.
吕后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道道地地的叛国篡权的女野心家和阴谋家。唐朝司马贞曾说吕后“潜用福威”,“志怀安忍”。明代李贽的《藏书》也说“汉高祖吕后婿虐谋篡之后”。这些评述,都指出了吕后叛国篡权的本质。而白骨精江青为了篡党夺权的需要,竟不择手段地肆意歪曲历史,极力吹捧吕后是“法家”、“伟大的封建政治家”,恬不知耻地自比吕后而感到“不胜荣幸之至”,鼓噪什么“刘邦死后,她的妻子吕后专政。”,暴露了她企图在毛主席逝世后登基坐殿的狂妄野心。被颠倒了的历史应重新颠倒过来。被“四人帮”美化了的野心家吕后应还其本来面目。了解吕后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看出江青吹捧吕后的用心所在了。  相似文献   

6.
吕后(公元前二四一——一八○年),名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刘邦在世时,吕后“佐高祖定天下”;刘邦去世后,她主持朝政十五年,继续推行法家路线和政策,巩固和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吕后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位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法家。她  相似文献   

7.
论吕后     
吕后名雉,字娥姁,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妻子,也是刘邦在政治上的有力助手和可靠的继承者。公元前194年惠帝(吕后的儿子)立,惠帝在位七年,政权实际掌握在吕后手中(司马迁不单独为惠帝立本纪,而把他附于吕后本纪中,其原因即在此)。惠帝死后,吕后立惠帝  相似文献   

8.
《二年律令.户律》是吕后二年颁布的有关名田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名田宅制度关系到刘邦时期的“与田宅”令是否实行及其到吕后时期的前后变化。我们认为高祖五年诏书的“与田宅”令已经制定了按爵级身份名田宅的制度,萧何编订汉律时这部分内容由“令”入“律”。《户律》所见名田宅制度是现实中真实实行的制度,其中对违法欺诈行为的惩罚条款应是吕后二年修订汉律时增补的内容。吕后二年调整食邑政策是造成田宅标准偏高的主要原因,民爵和官爵的划分也是在吕后二年定型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指出:"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报载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生前曾语重心长地对华主席讲述了刘邦临终时看出吕后与诸吕叛国篡权的故事,托出历史这面镜子,提示接班人要警惕吕后式的叛国篡权的历史重演.使我们深受启发教育,更加增强了对毛主席无比热爱、无比崇敬的心情.毛主席讲述吕后与诸吕叛国篡权的历史故事,让我们从吕后和诸吕的活动规律中,进一步认清了"四人帮",尤其是江青的反动本质.吕后(公元前?年——公元前180年)名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野心家、大阴谋家.刘邦四十七岁时参加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跃马挥枪,  相似文献   

10.
吕后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女阴谋家、野心家。汉高祖刘邦临终前就已经看出她阴谋篡权叛国的野心。刘邦死后,她更肆无忌惮,摒王陵,罢周勃,架空陈平,大封吕姓兄弟子侄,废黜幼帝,“临朝称制”,实现其篡权叛国的狼子野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吕后的篡权活动是早在刘邦在世时就已经开始的,而谋杀汉初功臣宿将,就是这种阴谋活动的大暴露。吕后名雉,字娥姁,山东单县人。她父亲客居沛县时,看中了还在当亭长的刘邦“隆準龙颜”,状貌不凡,“因重敬之”,硬把吕雉嫁给了他。但刘邦和吕雉感情并不好。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作《吕太后本纪》的旨归 :不是着意刻画一个凶狠、狭隘的女主形象 ,而是揭示像吕后这样的女性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以求达到鉴今的目的 ;同时指出司马迁对吕后精神世界的审视有其自身与历史的局限性 ,探索了隐藏在至高无上的皇权和心狠手辣的表象背后的吕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三页),是古今一切野心家、阴谋家惯用的鬼蜮伎俩。“四人帮”吹捧吕后,也正是重操这种故伎。 吕后何人?名雉,字娥姁。汉高祖刘邦正妻。生年不详,公元前180年死。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即位皇帝,封吕雉为皇后,世人称吕后。  相似文献   

13.
“四人帮”搞所谓“评法批儒”时期,江青曾大肆吹捧过吕后,尊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英明的女皇。而据说吕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功绩,就是诛戮了“儒家小丑”、“叛徒”韩信。韩信果真是儒家吗?他的叛变行为究竟又算不算是历史定论?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江青吹捧吕后,贬斥韩信的真实用心,已成为“司马  相似文献   

14.
《南都学坛》2017,(5):1-4
《史记》卷九○《魏豹彭越列传》所见汉高祖末年任廷尉之职的"王恬开",其真实姓名是"王恬启",更"启"为"开"仅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经考证,王恬启的仕宦经历是:高祖五年,任郎中令;高祖十年九月,改任卫将军;高祖十一年二月,转任廷尉,并约在当年外迁梁相;此后,任梁相长达19年,直至文帝三年去世;其间,于吕后四年受封山都侯。王恬启之所以能于高祖末年至文帝初年历任显职且以王国相封侯,并非仅凭其战功和治绩,而是与他对高祖、吕后、文帝的忠诚及高祖、吕后、文帝对他的亲信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女法家吕后》是在什么样的政治气候下出笼的《女法家吕后》一文是原校大批判组写作的一篇“重点”文章,发表在《郑州大学学报》一九七四年第二期。一九七四年是“四人帮”积极进行篡党夺权阴谋活动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四人帮”一伙为了掩盖其同林彪反党集团的不可告人的反动的政治联盟,反对周总理以及一批中央和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生前,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华国锋同志讲过,汉高祖刘邦临终时,看出吕后和诸吕叛国篡权的故事。吕后是个什么人?诸吕又是怎么回事?毛主席生前为什么要对华国锋同志讲这个故事?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华国锋主席为我党英明领袖,深刻理解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意义,对于紧跟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把对“四人帮”反党集团的斗争进行到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刘邦建汉之初,儒家思想凭借其积极入世的思想,率先进入汉政权的权力中心;惠帝时,由于好黄老的吕后掌权,以及宰相曹参大力提倡无为而治,历文景而至武帝之初,儒家思想虽发展很大,但始终不能成为统治思想;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死,武帝广用儒生为官,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儒术治国,开创了儒家思想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太史公对于有才能的奇士,十分钦佩,文章也写得特别精彩。陈平便是一例。司马迁《陈丞相世家》的赞中说:“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  相似文献   

19.
吕后的际遇使其心理发生变化。刘邦称帝前,吕后勤劳善良,支持丈夫的事业,她成为项羽阶下囚后,自卑恐惧;刘邦称帝后,她失宠嫉妒,运用才能、手段保住自己和太子的地位;惠帝继位后,她大权独揽,残酷报复对手;惠帝去世后,她个性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20.
<正> 《汉书·高后纪》载,吕后二年秋七月,“行八铢钱”。颜注引应劭语曰,“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刘邦以其太重,更铸荚钱,……民患其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秦钱既“重如其文”——“半两”,即是十二铢重,吕后八铢文为半两,重仅八铢,怎说吕后八铢“本秦钱”呢? 唐杜佑在《通典》中将“重如其文”一句删去,这样,“秦钱,文曰半两,即八铢”,与吕后“八铢,文曰半两,本秦钱”统一了。《通志》、《通考》皆沿袭《通典》的说法,今人亦照搬照引不疑。但,史书明载秦半两“重如其文”,怎好随意删去,含混凑成与吕后八铢相等呢?清人蔡云、今人王献唐皆察觉应劭之说谬误,但二人所释亦难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