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谁是作品意义的创造者?或者说,谁对作品意义拥有"精神产权"?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并深入地认识文学的本质特征.以下,我们拟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阅读理解的真正内涵在于透彻理解作者在一定语境里隐含于表面文字中的真正意图。在英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按照语言认知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常规性并判断作者是否遵循了“合作原则” ,学生们就能对含意进行恰当推导 ,并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得知 ,将含意理论引入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文学理论都把对作者意图的理解等同对作品的真正理解。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其历史性,作者的意图是不存在,文本的生命是阅读赋予。读者的参与必然注定作者的死亡,读者的参与是主观能动的,文本的开放性也为读者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阅读模式常常交替使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图式理论强调,读者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修辞图式知识只有相互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读者只有具备理解文章相关的图式,作者提供的线索足以激活读者的图式,读者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三种情况发生时,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报社、杂志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学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这条规定从保护作者的创作权利出发,界定了报刊编者的活动范围,约束了编者的权利。对此,笔者提出一点质疑。一、文学作品中文字与内容具有不可分离性报纸、期刊是一种新闻和文化传播媒介,报刊中的作品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它是通过某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易于激发读者思维的形式和逻辑结构,以文字为基本组成单元构成的。文章特定的文字组合表达着作品的特定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一种特定的思想。把作品中的文字和内容作…  相似文献   

6.
唐五代小说“议论”的主体有作者、叙述者、故事中人物.作者或与叙述者合二为一,以旁观者的身份直接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立场以及对事物的情感态度评价;或潜入叙述者、故事人物,通过“议论”这种形式与接受者间接对话,从而引导接受者体会作品的创作主旨.在叙述故事进程中,作品往往用“引证明理”“比较论理”“假言推理”“指谬析理”等方式进行“议论”.这种在作品中陈述观点的方式,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认知和态度,成为作者塑造人物、表达思想、升华主题的重要创作手段.不仅影响了接受者的阅读视线,使接受者的阅读感受超越故事本身的精彩而直指人心,而且作者也通过自己意图的阐发,引领接受者体味故事中所蕴含的更为广阔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8.
《The Lost Garden》是美国著名华裔儿童文学作家叶祥添的自传,已被选录入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从文体学的角度入手,对《The Lost Garden》的语言特征进行研析,能更深入地挖掘美籍华裔作家叶祥添的语言风格、语用意图和创作主旨。运用文体学方法,从词汇、句子、语篇及修辞等四个不同的层面,对《The Lost Garden》的文体特征进行细致分析,通过探讨该文本语言在这四个不同层面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得以凸现,读者得以更走近文本,这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该文本的文体风格,更准确地分析作品的人物特征及把握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加全面、正确地理解和鉴赏作品。  相似文献   

9.
李贺《秦王饮酒》一诗,很能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由于这首诗发挥诗人丰富奇突的想象,把历史人物和神仙故事融合一起,语言谲异隐晦,境界恍惚迷离,给读者理解诗意确实带来一定的困难。直到现在,对于这首诗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譬如诗中的“秦王”究竟是谁?这篇作品的主题又是什么?学术界还存在许多分歧和争论。弄清这些问题,其意义决不限于如何准确把握这首诗歌本身的内容上面,而且对于探讨李贺相当一部分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编写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的阅读技巧,去领悟文本(text)的暗含意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使读者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从而更好地完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交际过程,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写一篇作品,作者自然要表述自己的意图。在《陌上桑》这首诗中,作者的意图是要塑造“秦罗敷”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然而作者的表述意图是一回事,能否让读者把握作者的意图,如何把握甚至强化作者的意图又是一回事,特别是后者,可以说是衡量作者的创作成功与否的一把尺子。因为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不同时空的读者的接受。 纵观全诗,作者采用的叙述方式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虽然作者占据了全知全能叙述的有利地位,但同时也为自己意图的表达和实现设置了阻碍。因为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作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种心理猜测活动,涉及语言和心理两个方面。以心理预测为中心的阅读过程可以使读者充分挖掘文章的内容,使读者的理解最大限度的与作者的意图保持一致,从而获得最多的信息,并因此形成对世界的新的看法。这也是对读者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学及文化记忆之中,从港台新武侠到大陆新武侠再到网络武侠小说,载体的变革为武侠小说创作及接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极大地拓展了创作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活跃地参与其中,以“默默的强势”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以2018年武侠小说专题调查为中心,兼及2014年通俗文学综合调查,分析当下武侠小说读者的阅读选择,发现当下武侠小说阅读中,金庸作品的阅读及接受仍是“侠之大者”,其作品的流行、经典化和意义生产,都是当代武侠小说的标志性事件;在从以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为代表的纸媒武侠阅读到网络武侠阅读的变迁过程中,读者的年龄、性别在阅读选择中差异显著;当下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泛武侠化,一方面与作者创作的媒介机制和读者阅读心理机制密切相关,更与“原侠”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隐喻、文化符码及心灵投影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14.
“形象大于思想”是一种规律性的文学现象,也是文学理论探索的重要课题。过去,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着眼于从作者到作品的单向流程,而没有为读者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对作品信息的反馈作用留下席位,更绝少有人明确地把读者的阅读实践活动同作家作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的思考。本文就试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古老的文学现象。文学作品中形象所显示出来的思想意义超越或违背了作家的创作意向,具有着作家  相似文献   

15.
读者接受理论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任何文本在其自身被消费、被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谭恩美作品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创作的特殊性必定会使中国读者在作品理解上产生偏差。尝试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谭恩美作品的两大意象——“母亲”与“食物”的翻译,期望能获得满意的读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李建军博士在他的《小说修辞研究》中认为 ,小说修辞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接受作品 ,从而使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精神交流关系。创作主体在小说修辞中具有主导作用 ,主体积极的修辞态度对于小说的可理解性有决定性的影响。“现代小说”的修辞方式把写作本身当作写作目的 ,把可写性置于可读性之上 ,造成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困难 ,妨碍了精神交流的进行。《小说修辞研究》的出版 ,对建立中国的修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刊组织了 5篇笔谈文章 ,对该书进行评述 ,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的风格。而一首声乐作品的创作,则与之不同,它是由词曲作者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创作完成的停留在纸面上的“静物”,人们不能直接从乐谱上受到感染并欣赏它。要想让其成为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活”的歌唱艺术,形成感染力,就一定要经过演唱者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诗词作品,要求达到使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就应当将视界放大,除了必要的作品解读,还应当比较理性地看看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懂得这个过程也是文学鉴赏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一种审美认知活动。读者在鉴赏诗词作品时,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把握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得到审美感受,从而领会诗歌蕴含的精神内涵。诗歌鉴赏过程大致可分为感觉、感染、感触三个阶段。第一,感觉阶段。这是读者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反映。由于读者所把握的诗词形象,是具体、感性的知觉形象,…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对指导外语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技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读者从明示信息来推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推理,进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从“新文学作品”角度研究图文接受的差异性,将图文接受者——读者分为三类:语言文本作者、图像文本作者、普通读者.语言文本作者面对“图文本”时丧失了话语权,消弭了对“文之意”的掌控,同时又对“图文本”持有“愉悦”和“失落”的态度;图像作者作为语言文本的第一读者,是将其外化成“图文本”的“实现者”评述者”观察者”和“表演者”.广大的普通读者,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对象的增加,从读字到图文的结合,必然会引起阅读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