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读青山     
李明华 《老友》2011,(3):16-16
青山,于我不啻是一部书,生活、工作在山区县的我读它读了近50年。1964年10月,作为南昌市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我被安置在资溪县的一个国营垦殖场(后为林场)。  相似文献   

2.
尹页镶 《老友》2010,(2):25-25
1964年11月,永新县第一批上山下乡知青一百多人,分赴本县文竹、曲江、烟阁、高桥四个公社的林场参加劳动。我和其他二十多人下放到文竹林场。那一年我18岁。  相似文献   

3.
知青创业队     
尚志应 《山西老年》2014,(12):16-16
1974年,我高中一毕业便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上山下乡。可能是我读高中时当班长的原因,一下村我便被组织指定当了该知青点的负责人。由此,我又成了30多名知青组成的大家庭的"小当家"。  相似文献   

4.
1969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中,我从首都北京来到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于北京知青普通话讲得比较标准,1971年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两万多北京知青中选拔20名担任讲解员工作,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招收我们的纪念馆政工组长说,咱们单位还有两位60多岁的老干部:一位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另一位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给毛主席代耕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杨步浩。杨老个子不高,穿一身黑布棉衣服,头上系个白毛巾,典型的陕北老农的装束。肤色紫红,满脸皱纹,一说话就爱笑,眼睛眯成一条缝,看得出杨老…  相似文献   

5.
《老友》2007,(1)
1969年,我上山下乡到海南岛军垦农场,不久农场转建制为生产建设兵团。兵团里有一批华侨青年,他们原先都是准备归国升学深造的,没想到正赶上上山下乡,便如大浪淘沙一般,一古脑儿卷  相似文献   

6.
1971年,我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上山下乡干革命。我插队至一位亲戚家,论辈分那位亲戚是我的叔公,他当时是生产队的队长。鉴于我初来乍到,不怎么会干农活,他特地指派了一位干练的姑娘做我师傅。姑娘小名叫玲玲,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热情大方,她的外表长相正如那首《小芳》歌里所唱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相似文献   

7.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50个人排5队有5个第一,排10队就有10个第一。"另起一行,我是第一",这便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另起一行,我是第一"不是要学生盲目争第一,也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寻找最佳的、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它是对"适合的教育"内在逻辑的生动体现,与卓越的期待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岁尾,无锡知青文化研究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无锡康辉旅游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读者分享会及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图河岁月——一位上山下乡知青的回忆》读者分享会上,作者陈国钧、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徐蕾就这本书的写作、出版作了简要介绍。无锡乐龄人艺术团的老知青们载歌载舞,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年轻  相似文献   

9.
红丽 《山西老年》2013,(3):16-1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1962年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的。而它的缘起,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要是针对当时高小毕业生升学难和城市就业难的问题,动员家居农村的青年回农村参加生产。这成为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先声。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指出"全国合作化,需  相似文献   

10.
当我开始写在日本留学经历时,我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地颤抖,也许是情绪波动太大的缘故。回想我一个老三届学生(老初三),作为有着10年上山下乡“土插队”的经历之后,又经历着“洋插队”的自费留学生,在这些年来所饱尝的艰辛与磨难;回想在学位取得与研究成果方面我为之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和为之付出的日日夜夜,常使我一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相似文献   

11.
吴越 《新天地》2011,(9):16
我出生在教师之家,爸妈都是铁路中学的老师。小时候,我门生活在东北。从有记忆的时刻起,我隐隐记得爸爸常常带学生出去劳动。那时,正兴起"学工学农"。他最担忧学生的安全,常常和妈妈提起哪个孩子又捣蛋了。妈妈的学生多数上山下乡,她那个班上的班长回城看她,提起总吃不饱,就偷当地老百姓的  相似文献   

12.
永恒的怀念     
曾常慈是帮我带了三个小孩的老人,一想起她,往事历久涌心头。1957年12月10日,我丈夫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加强劳动战线"的号召,下放到宁都琳池。琳池是  相似文献   

13.
精灵狐狸     
《北方人》2007,(9)
上山下乡那阵子,我去了小兴安岭中部。这里山连着山,沟套着沟,野物多的是。就说野鸡,走在林子里,扑棱棱飞起一只,冷不丁吓你一跳。传说的野鸡飞进饭锅里,一点儿都不悬,我在场院就空手抓住过一只。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活跃着一支由11位退休的老共产党员组成的社区理论导读队。他们常常夹着厚厚的手写稿,深入到居民之中,轮流为社区内的十多个居民区的群众开展理论导读活动。从2001年社区理论导读队成立至今已有整整9个年头,导读队员们坚持将自己退休  相似文献   

15.
踏征程     
金夷 《山西老年》2012,(9):22-23
1973年9月24日,太原铁路局在体育场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欢送我们这些职工子女——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扎根落户干革命。我作为一名才初中毕业就报名下乡插队的知青,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喜悲场面。在此之前,我已乘坐母亲所在单位的卡车在市区"游街"两三次了。当时正值太原知青上山下乡掀起新高潮的日子,我和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样,被当作一场政治运动的宣传品,很是风光了几天。母亲所在的单位——铁路医院和太原铁路局、太原市革委会分别召开场面壮观热烈的欢送会,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在当时极为时兴的草绿色挎包,上面用红漆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毛体字,还有一个脸盆,一项草帽、一块白肚毛巾上也分别留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等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6.
刘融斌  张和西 《老友》2014,(6):28-28
正东华理工大学有一位老人,她退休后凭着一股热情,组建离退休职工晨练队,带领大家唱歌跳舞,帮助学生成才,热心公益,勤于奉献,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年轻教师都亲切地称她为"阿姨",学生们都叫她"奶奶"。她,就是该校老年人体育协会顾问陈荣华。20世纪90年代初,该校离退休职工的健身项目较单调,只有一项门球活动,参加活动的人也不多。为丰富大家的离退休生活,陈荣华一退休便张罗组建了老年晨练队。从此,晨练队就成了陈荣华生活的一部分。她每天清晨都与队员们一道在学校礼堂前小广场锻炼身体。为  相似文献   

17.
从1968年到1978年,大约1700万中国城市大中专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城市,奔向农村,投身于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中国当代历史的一部分,是未来中国当代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下关于知青史的研究最紧要的是对有关知青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知青史料的内容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档案文献史料;2.文字史料;3.文物史料;4.口述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
阵雨 《北京纪事》2013,(7):108-111
当我孤自一人来到田庄村时,迎面带给我的首先是久违了的乡情和感动。 去田庄,本来还有我的一位同事,那天他因错上了黑车而掉了队,因此京睡田庄之行,我又成了孤家寡人。为了不至于形单影只,我决定在村口七八位晒太阳的老人身边耐心等候。  相似文献   

19.
王泉根 《社区》2014,(29):12-12
人生在少年时代总会做很多梦。少年我心,同样也有很多梦:长大以后要当工程师、园艺师……但我从来不会说要当教授,连做梦也不敢这样想,原因很简单,我只读到初中毕业,十六岁,就被“上山下乡”了,和十一位同命相怜的同学一起,去全县最贫困、最闭塞的覆卮山大山深处一座小山村当知青。  相似文献   

20.
“吃主儿”     
王敦煌 《社区》2008,(26):37-39
虽然我的祖籍是福建,可是我出生在北京。这辈子除了上山下乡那几年不在北京之外,几乎没有离开过北京,是一个只有祖籍是福建的北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