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语文教育的基本矛盾包括语言与言语的矛盾、语文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矛盾、语文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的矛盾、语文直觉与语文思维的矛盾、语文的个性化要求与社会化要求的矛盾.围绕语文教育的这些矛盾,语文教育哲学主要研究语文生活、语文素养、语文信念、语文价值和语文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文素养体现了语言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思维的开启以及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作为一个时代舞台的关键词,个性化的言说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民族化的智慧、情感、意志构成为语文素养的奠基性内容和终极性价值.支撑语文素养背后的乃是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当下探询与追问,以"立言"而"立人"的语文教育理想再次凸现并迅速生展和推进.使人的生存、生活得以陶冶、净化和升华,使人更具有灵气与悟性,更具有诗意与人性,这历史而又现实地表达为语文素养的话语祈望与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3.
2010年5月14日,两岸合作编写<中华语文大词典>项目正式启动.这对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都具要重大意义.编写两岸语文词典,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首先,两岸都有一批高水平的语文词典可资借鉴.其次,多年来两岸学者对两岸语言文字差异的关注和研究成果,为两岸语文词典的编写提供了学术上的支持.海峡两岸语文词典尚属新生事物,与以往的语文词典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它在编纂理念、指导思想、使用对象等方面与以往的语文词典并不相同,在收词范围、条目释义、例证选取等方面都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运动系指晚清至五四期间的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白话文运动、世界语运动以及国语运动等一系列语言变革活动.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是这场语文变革的三大动力.在这场语文运动之中,一方面,语文运动家以工具主义、进化主义和世界主义为理论号召,实现了中国语文的现代性转变;另一方面,由这三大理论原则演绎的工具理性、进步原则和世界视野本身又成为了中国语文现代性的内在素质.这些因素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中,又与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成分化合分解,共同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育的内容是语言及语言作品,而语言是心灵的符号,语言作品是心灵的肖像,所以语言教育的性质就是心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心学"说相对立的语文教育"工具"说,在语言的本体、生成、归属等根本问题上对语言的性质作了错误的认定,也就对语文教育的性质作了错误的认定,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危机.为了纠正语文教育"工具"说的偏失,要以"心学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走向,以"着眼心灵"作为语文教育的母题去施教.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语文学科是培养语文素质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语文素养过程.语文素养过程应当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好语言与言语、内容与形式、思维与语感、课堂与生活、教法与学法等各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以生活为本位的语文知能观包括读、写并重的国文知能观和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知能观.前者从文章学角度揭示了基础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和由此所决定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特征;后者是前者在实践中的发展,从语言应用角度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与范畴作出科学界定,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阐释了语文能力的深层内涵.语文知能观的提出,标志着以生活为本位的现代语文工具论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现当代基础语文教育系统改革和整个教学体系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源自生活.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对语文知识的梳理与实践,而在语文课程科学化进程中,其理论与实践又面临诸多问题.现象学作为审视语文课程的思维手段,在“还源”语文生活中又建立了新的语文知识观.首先从“自我与生活”范畴来解读语文的生命性,再次从语文的“语与文”关系中指出“道”就是开口讲话;再次从“世界与生活”的意境中来构建语文世界中的意向性;最后从“境界”中来指明语文的纯粹意义在于构成“域”,正所谓“象外无象”,才是语文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9.
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对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语文独具的一种美.本文阐述了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以及语文对审美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革 《百色学院学报》2005,18(2):119-122
面向语文新课改,民族高师语文教学论课堂需要相应的改革:1.构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论课堂;2.构建与语文新课改实践紧密联系、开放的语文教学论课堂;3.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创造能力和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学论课堂。  相似文献   

11.
詹安泰以诗、骚研究作为编篡《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的学术基点,沉潜考索,宏观裁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特点主编了一九四九年后由教育部审订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教材。文章以詹安泰《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编篡实践与文学史观为中心,考察了其诗骚研究实绩和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展现出来的理论特色,并由此总结出其相当科学合理的文学史观念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期,以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教育团体纷纷涌现并逐渐群落化。他们顺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以不同定位满足教育界的不同需要;他们集中了教育界的优秀人物、当时著名教育家构成的群体成为社团群落的核心领导力量;他们都在不断的自我调适中找到了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充分发挥了教育社团群落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贯穿吕振羽学术生涯始终。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应时代之要求 ,运用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开辟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新途径。四十年代为抗日救国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 ,修正前期相关认识。建国后进一步深化认识 ,从方法论、学风等方面对政治思想史研究进行总结 ,提出希望。其政治思想史研究过程是他不断接受时代挑战、回答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具体提出了语文课程改革新的理念。这几年,随着《新课标》实施的逐步展开,来自教学一线的异议很多,主要表现为新的理念不适应,对"三维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感到困难等。本文就此发表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入世”既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又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在当今全球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中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知识单一的传统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树立向全球开放的办学观点 ,创新教学观 ,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学术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国学教育曾经培养了一代代经天纬地的人才,在维护民族独立和推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国学思想中的封闭和保守因素,使之在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致使国学教育一度退出历史舞台。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及其在解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方面的特殊作用,使之又重新崛起。为了使国学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发展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成人教育的定位及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成人教育转型的四项措施:一是重新定位,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三是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变,四是向高端培训教育转变,五是成人教育要走特色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98年 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华字典》修订本 ,按照最新的国家规范标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对字音作了调整 ,但是我们发现新版《新华字典》并没有完全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来修订。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其差异 ,我们对《新华字典》修订本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作了比较 ,提出了建立由各方人士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审音组织的构想 ,以彻底解决《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与国家规范标准三者彼此之间的差异 ,求得字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中国德育思想研究>一书的特点,集中揭示了<中国德育思想研究>一书在系统挖掘中国德育思想资源、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理论系统和概念系统所具有的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