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周萌萌 《河北学刊》2005,25(6):40-43
休谟利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和联系将经验论原则贯彻到底,并通过该原则对因果关系提出了质疑.赵敦华先生在<休谟的经验论真的摆脱矛盾了吗>一文中指出,休谟所质疑的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正是他在印象与观念的区分中所预设的时间结构,从而存在着"内在矛盾".印象与观念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时间结构吗?本文根据休谟的印象、观念以及因果联系理论,表明作者在揭示印象与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时忽视了休谟区分印象和观念的基本原则,从而误解了两种时间结构的根本差别,因此,并不构成对休谟经验论的真正反驳.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二律背反”是由于康德而驰名于世的,但是,“二律背反”学说的基本思想渊源于休谟这一点,却鲜为人知。关于康德与休谟之间的理论联系,康德本人这样说过:“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前首先打破了我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那么,“休谟的提示”究竟是指什么呢?传统的观点认为,“休谟的提示”是指休谟在考察因果概念时提出的经验论的责难:单纯的经验归纳得不到普遍必然的因果知识。  相似文献   

3.
因果关系理论是休谟哲学中最主要最具特色的一个部分 ,休谟对西方哲学发展所做的贡献突出地由这个理论体现出来。休谟认为经验是因果关系的基础 ,而那种认为因果观念的确定是由于习惯联想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休谟问题及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省林 《文史哲》2004,3(5):134-141
自从休谟提出休谟问题以来,如何理解和解决休谟问题向哲学家们提出了挑战。休谟问题在休谟那里表现为因果问题,即因果联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的因果问题直接引发了康德的哲学思考,被改造、转换为康德问题。在康德看来,包括因果范畴在内的先天形式作用于经验现象,就形成了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于是,休谟问题成了知识的可能性问题。休谟的因果问题包含着引申出归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现代经验主义者和批判理性主义者把休谟对因果联系必然性的质疑转换成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的质疑。正确解决休谟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是:正确地理解休谟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坚持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5.
探讨作为客观世界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因果学说,从来就是哲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哲学史上,休谟和康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研究,是众所周知的。他们都企图通过对因果学说的论证,给当时的科学知识作出哲学的解释。然而休谟站在经验论立场上提出的因果学说,却否定了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动摇了科学的基础。康德承认休谟的因果学说的启示打破了他的独断主义迷梦,使他走上了批判主义道路。但是,他不赞成休谟的结论。在康德看来,休谟所以得到那个结果,是经验论发展的必然结局,说明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经验论已经走投无路了。为了把认识论的研究引上正确的轨道,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性作出正确的解释,康德从批判主义观点出发,分析和回答了休谟的诘难,论述了他的经验论的因果  相似文献   

6.
<正> 休谟的怀疑主义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是,正是休谟的怀疑主义在近代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感觉经验如何上升到理性概念这一重要的认识论课题,从而推动了近代哲学的发展。承认这个事实,对于客观地评价休谟怀疑主义的历史地位,对于总结和发现近代哲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休谟究竟怀疑什么? 为了同皮浪主义划清界限,休谟自称他的哲学为“缓和的怀疑主义”。不言而喻,休谟并不怀疑一切。康德曾经指出:休谟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一个单一的然而是很重要的概念,即因果连结概念出发的。休谟从没有怀疑过因果概念是否正确、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说来是否必不可少,他所怀疑的仅仅是这个概念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像唯理派哲学家认为的那样 ,是理性先验推论的结果 ,也不像经验派哲学家认为的那样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如何解决因果联系观念的必然性问题呢 ?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它从产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激烈争论 ,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对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康德、爱因斯坦、皮亚杰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家试图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以及之为何提供一种“形而上学解释”,在力求其理论和经典物理学相拟合的同时,也会援引科学实践与科学结论来作为自己的预设或者佐证自己的立场。哲学家大卫·刘易斯的休谟式随附工程就是这样的一种努力。在强制阐释的框架内来审视,休谟式随附是一种强制(动机)阐释,其错误根源在于认为一种好的理论必须是“还原”的。通过因果功能主义径路的指引,人们可以探寻哲学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问题被学界以很不同的方式解读着。大多数人从逻辑的角度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归纳的合理性问题;有人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因果问题;甚至还有人从道德哲学的向度把它解读为“是”与“应该”问题。但历史脉络告诉我们:前休谟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归纳的怀疑是基于归纳结论不是可靠的知识。休谟所处的学术情境使他不能不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标准问题。休谟问题的论证语脉及表述语言也向我们提示: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这种知识论解读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能整合甚至解决科学假说选择与确证等哲学问题,对三大归纳悖论的解决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把贝耶斯型的概率归纳逻辑与当代知识论直接关联起来,甚至有望在这两者的交叉研究中在知识接受层面上洗刷休谟问题这一“哲学耻辱”。  相似文献   

10.
休谟问题评析——兼评“归纳问题”与“因果问题”之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哲学史上,对休谟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即把休谟问题理解为因果问题或归纳问题。本文重新审视休谟问题提出的论证过程,特别通过对休谟关于因果推理的附加条件的细致分析,表明对休谟问题的这两种理解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待休谟问题,二者密切相关但却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11.
试论休谟的自我概念维之谈起自我问题,人们就会想到休谟(1711-1776)那段“心中只有一束知觉”的著名论。由此而一般认为,休谟对于“自我”的实在性是持否定看法的。若细读他的《人性论》一书,就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休谟对于自我问题进行了多方...  相似文献   

12.
如果人们早一些读懂休谟,政治哲学史或将改写。休谟政治哲学包含大量深刻洞见,却没有被认真对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休谟的科学倾向(试图建立道德与政治生活中的牛顿力学)所导致的理解困难是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学界试图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尤其是演化博弈论重新发掘休谟的政治哲学思想。以演化博弈论解读休谟的政治哲学,一方面可以使休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如惯例、财产权的起源等获得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演化博弈论可以为休谟的洞见提供坚实的证明。此外,在休谟对财产权的论述中,休谟认为财产权的效力来源于打破这一惯例所带来的不便。这实际上提示了一条跨越“是”与“应当”的途径——藉由对后果的反思建立规范性。换言之,休谟的文本之中即蕴含着打破“是”与“应当”区隔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构了休谟在因果问题上的有关论证。在此基础上,主张把因果问题跟归纳问题脱钩,从而澄清了一些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混乱思想。然后分析了休谟在定义因果关系上的失足之处。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一些新意见。  相似文献   

14.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3,(12):62-68
进入休谟的道德学体系就不难从休谟问题的黑箱中发现隐藏的体谟法则,即:不可能从“是”推出“应该”。但可以证明,存在着反映社会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分析命题或语义公理,因而也存在着从“是”推出“应该”的有效推理,即休谟法则的反例,根据休谟法则的反例可以证伪休谟法则。  相似文献   

15.
:在康德哲学中 ,“客观有效性”是一个极具关键性的概念。遗憾的是 ,国内康德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释 ,多半不尽确切。本文试图澄清这些误区。另外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康德究竟在哪个意义上以及怎样回答休谟提出的因果问题 ,重新做一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把因果性问题说成是当代科学和哲学的“最难解的谜”。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至少有一点是真的,即因果性问题确实是哲学上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正如M·W·瓦托夫斯基所说:“因果性原理的漫长历史就是这样:形成它和改造它,适应它,伪装它,在各种名称下重新解释它,并且甚至消除它”。自从休谟从唯心主义观点提出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因果观以来,围绕着因果的客观性和必然性问题,哲学家提出了许多主张,本文评介的概率因果观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因果观,在当代科学和哲学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12):95-102
法治思想是休谟政治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没能得到足够重视。休谟为法治提供了基于人类行为特征的法哲学论证。他认为法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是人们在演化博弈过程中对集体合作困境破解的结果。政府的使命就是捍卫和实施规则。在法哲学思考以及对英国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休谟对法治保护私人产权、限制政府权力、具备形式要素等三重内涵进行了阐释。休谟的法治思想在世俗主义的基础上对法律至上原则予以重申、顺应了商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代主题,为底线法治实质主义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辩护。休谟是现代保守主义法治思想传统的先驱,其思想是人们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8.
康德关于因果性的论证主要集中在经验的第二类比部分,但该部分论证却引发了国内外研究者持续不断的争论。分歧就在于,第二类比是仅仅证明了"每个发生的事件必有一个原因",还是同时证明了"同类的原因必有同类的结果"?以往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大都预设康德接受了休谟的因果模式,且康德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休谟进行了回应,即认为二者共享相同的理论背景。正是由于这种研究范式,使得问题一直处于争论状态。要解决这一争论,关键就在于指出旧有研究范式的误区,区分康德与休谟的因果模式及理论背景,以此考察第二类比真正的论证目的。  相似文献   

19.
休谟把经验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性”问题的探讨 ,认为关于实际的知识都建立在因果律之上。而因果律来自经验 ,经验是习惯 ,从而否定归纳推理的可证性 ,使古典经验主义终结。他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休谟认为 ,综合知识只能最后归于心理作用 ,任何逻辑论只能是诡辩和幻想。休谟坚持因果关系的存在 ,他只是怀疑它的可证性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康德受此启发 ,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也构成了现代认识论不可回避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休谟把经验科学的方法运用于“人性”问题的探讨,认为关于实际的知识都建立在困果律之上。而因果律来自经验,经验是习惯,从而否定归纳推理的可证性,使古典经验主义终结。他的观念关系和实际事物两类命题的划分在哲学史上首次区分了分析与综合。休谟认为,综合知识只能最后归于心理作用,任何逻辑识只能是诡辨和幻想。休谟坚持因果关系的存在,他只是怀疑它的可证性和归纳推理的有效性.康德受此启发,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提出“先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