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从觉醒到迷误─—六朝文人生命意识对唯美诗歌创作的影响王力坚如果说六朝①文学的起点─—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是导发于文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那么,六朝文学的终点─—南朝的宜体诗创作,则显示六朝文人生命意识觉醒后所追寻的人性复归,彻底地步入了迷误的穷途。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1899-1949是以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研究著称于世的.但应该指出的是,闻一多还是一位杰出的古典文学批评家.从1928年8月发表<杜甫>,到1946年6月11日<九歌古歌舞剧悬解>脱稿,整整18年,闻一多"躲进小楼成一统",执着地投身于古典文学的批评研究中.闻一多的古典文学批评由最初的杜甫研究扩及到全唐诗的研究,又由唐上溯到六朝、汉魏,直到古诗的源头<楚辞>、<诗经>,兼及<庄子>和上古神话.  相似文献   

3.
何东 《社会科学论坛》2006,(14):151-153
北宋文人李之仪的诗歌具有对生命短促的强烈感受和深刻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本文从政治热情、朋友之谊、田园之恋、生命思考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崔玲 《兰州学刊》2005,(6):294-295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文人们面对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现实,痛感生命的短促悲苦,人生的坎坷无常,并由此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这在情绪上的直接表露便是孤独,便是对时间之流、生命之本的追寻,便是对人生怀疑而产生的感叹哀伤,对因人生短暂而产生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洪大容作为朝鲜北学派思想与文化的先驱者,他的<医山问答>等作品集中反映了其哲学思想、文化意识的深度与特征.他的地动说理论和宇宙时空无限性理论是在西方科学扣哲学思想尚未介绍到朝鲜的情况下提出的,它们不仅影响了朝鲜,也影响了一些中国文人,他的"华夷一也"的文化意识直接影响了朝鲜北学派的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六朝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占据重要一页,无论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主体意识作为六朝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意识.如果我们把文化从广义上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问题,那么文化的主体意识则是人对自身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一种自觉认识与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春波 《学术探索》2014,(2):99-102
《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北宋文人李之仪的诗歌具有对生命短促的强烈感受和深刻体验,以及对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本文从政治热情、朋友之谊、田园之恋、生命思考等几个角度,分析了李之仪诗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9.
王言锋 《理论界》2010,(3):138-139
拟话本发展到晚明,在创作上出现了明显的商业意识与文人意识融合的现象。作品常常通过以市井题材表现教化主旨,以市井社会为背景表现封建伦理道德,将市民与文人的理想、道德、趣味相调和,将话本模式与文人个性风格相融合等方法,达到既满足市场需要,又体现文人作者创作心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唐高祖建国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前后共三十多年,习惯上称为唐初.研究者一向认为唐初诗风是齐梁浮靡之风的延续,或说是宫体诗的沿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了.闻先生给宫体诗下定义说:"宫体诗就是宫庭的,或以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庭为中心的艳情诗."(《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可以分为先秦至中唐前后的生命悲剧意识、中唐以后至明中叶的价值悲剧意识和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的冲突悲剧意识三个阶段。以苏轼为代表的价值悲剧意识的特质是在明确地认识到文人的悲剧性定位后对这种悲剧意识进行审美超越,并在超越中建构具有新的合理性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论闻一多诗歌中的生命意识陈卫生命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了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哀与喜、痛苦与欢乐……的人生滋味。在仅求生活的人们心中,生命意识常如满地散落的花瓣,任其陨落成尘而不知收捡,然而,在...  相似文献   

13.
李桂奎 《齐鲁学刊》2001,(5):113-117
六朝志怪小说的角色设计带有悲剧性的特点,其主要内涵包括无奈退却、被迫离散和从容赴死三个层面。这种角色设计通过完整的悲剧构架散发出非凡的人格魅力和浓重的生命意识,其成因应归结为六朝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社会角色的扮演、长期积淀成的悲剧文化氛围以及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吴艳 《江汉论坛》2004,24(6):93-95
论文探讨了闻一多先生诗学"多元意识"的独特表现选择一个对象,自觉地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获得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说明"一中求多元"的方法论成果,假使没有发生学和本体论层面的证明,必然滑向一元论的陷阱.闻先生"并重"、"互证"即"一中求多元"的理念止于方法论,是他那个时代学者的宿命,也是困扰今天学者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贺来 《学术研究》2008,(4):35-41
形而上学是传统哲学的核心,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的哲学意识是一种"元意识".在形而上学的"元意识"中,包含着它对于人的理想形象的设定.以这种设定与信念为基础,必然导致人的生命存在的抽象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形而上学"元意识"把"个人之善"与"社会之善"内在统一起来这一深层信念,分析了它所存在的内在困境,指出丛须超越这一信念,才能既保证"个人自由",同时又保证"公共之善".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生态文学批评应当在正视当前人类生态危机的前提下,树立家园意识与理论自觉,引领人们构建自觉的生态意识和健全的生命品格。生态文学批评从人的生存状态去理解、解读文学文本中对于生命权利的肯定,关爱宇宙进化和自然生命状态,反思现代性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由《文选》诗赋立目看萧统情感意识及宫体诗审美机制查屏球《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都属梁代东宫文人集团的产物,但雅俗之别判然分明。宫体诗之恶名自来就由《玉台新咏》一书承担,后人极少将宫体诗与萧统《文选》相联系。依今人考证《文选》成书于普通末至中大通初(...  相似文献   

18.
元朝与高丽国的藩属关系决定了高丽文人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与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有较强的高丽本位意识.本文以高丽最重盛名的文人李齐贤为例,通过对其诗文著述和政治经历的考察,认为高丽文人普遍在政治上以特殊的陪臣心态坚守民族本位,思想上既接受儒家传统立场又强化家邦意识,文学创作上则在立足中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流露出明显的本土观念,从中可以窥见高丽文人面对中原王朝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19.
论关汉卿杂剧中的文人意识--兼议"不屑仕进"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杂剧今存 18种,其中 13种都涉笔文人形象.这些文人形象,大概分属于三种类型.这些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的文人意识肯定才学、肯定官员的治德、肯定科举.过去传统认为关汉卿"不屑仕进",其实他的不曾仕进实在是受制于现实的被动和无奈,在思想本源上,他并不是"不屑",而是对文人学优而仕的传统价值观有着本质的秉承和认同.  相似文献   

20.
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令人悲愤苍凉,是一种“虚无”色彩的强大存在。它对于生命存在大胆的探索与奇异的描写,俨然就是鲁迅生命之灯的灼热之光。就生命主题的表现来看,“在虚无中苦苦挣扎”正是鲁迅《野草》生命意识的艺术表现的基本格调。《野草》的“死亡意识”显然也是鲁迅普遍的生命忧患和对于自我生存的执著关怀情绪的衍生。而《野草》的“文人文化意识”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它倡导一种抗争天俗、挑战社会黑暗、绝不苟从的生活态度与认知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