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2.
在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层审美特征下,唐代意境理论的核心美质体现为对浑全之美的追求。浑然一体性正是庄子道论的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同时映射到了庄子对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中。唐代意境理论中的浑全之美追求体现的是对庄子道论中浑全自然真美思想的继承。唐代意境理论对浑全之美追求具体体现为"境"概念的引入,并在唐人构设意境理论时从意境构造过程、意境的核心美质和意境的审美鉴赏的全方位思考中表现出来。司空图的"全美"观是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最高、最集中的表述。庄子道论与唐代意境理论浑全之美追求的融合,得益于唐代的崇道风气和诗评家对庄子的向慕之心。  相似文献   

3.
"言尽意在"是古典诗词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意境中所蕴含的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留有空白、虚实相生、时空跨越等是古典诗词营造"言尽意在"艺术效果常用技法。运用这些技法,使古典诗词落笔觉来不经意,却又有着深邃婉约、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5.
浅谈中国流行乐坛的“中国风”现象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风"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推崇的同时,对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与"中国风"的核心特征和内涵密切相关。"中国风",就是指那些流行音乐作品融入了具有中国民族化的音乐元素、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词,或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意蕴的歌词及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审美和优秀的传统品格。"中国风"流行音乐之所以深入人心、激动人心,是因为这种意境内涵能够引起本民族最普遍的美学与道德的共鸣。因此,能否和如何利用当代青少年对"中国风"流行音乐喜爱的现实,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审美、塑造品格的功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道德理想的理解和认同,对青少年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凤台"陈派"花鼓灯艺术在花鼓灯的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它外在的形式美通过听觉和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艺术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艺术本体呈现的审美特征,分析其内在的审美心理,可以发现它具有本土民族审美心理的阴柔倾向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圆、曲线)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7.
"韵味"作为中国艺术的审美范畴之一,它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十分广阔的涵盖面,"韵味"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独特的审美品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它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追求的美学理想,其精髓就是"声外之韵",是一种内在含蓄的音韵美和气质美。  相似文献   

8.
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五代词尤为特殊。李煜词句句真、字字情,凄清、婉转、感人,具有真实美、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特韵,是古代文学中一颗瑰丽的明珠,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文学是一种"情学",五代词在"意境"的舒展后,"缘情"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回归审美的、情感的诗意的空间。文学审美特征论在学术上体现出对话与整合之路,它一方面吸收了前苏联审美学派和"美在关系说"的思想精髓,而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情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学、美学命题。"澄怀"是对老子"涤除"、庄子"心斋"与"坐忘"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继承,其涵义体现了宗炳对艺术直觉特征的确定;"味象"的涵义则体现出宗炳艺术直觉思想的本体论,从而揭示宗炳的艺术直觉思想在中国古代艺术直觉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至境,是由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独特时空体,它凝结着国人的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意境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整体,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整合,是传统言意论与意象论思想的融合和升华.这一结构作为基础制约着其中各个审美要素及相互关系,也使其诗学功能的发挥呈现出系统性.在意境阐释中,系统论思想方法仍是有效的理论利器,而对意境中时间性含蕴的发掘当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它对提高文学创作主体的思辨能力、增强诗歌文本的思辨色彩、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对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的生成起了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的集中概括。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所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的内涵、创造过程、结构特点都体现了意境的这一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意境产生的哲学背景 ,庄子的“游心”思想则是其具体的精神来源。气韵生动的自然成为人类追求的自由生命的精神家园。意境创造的根本途径是“澄怀观道” ,在静默中观照活跃的生命 ,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最高灵境。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点 ,“虚”是空灵和韵味之所在 ,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情趣。综观中国古代文化 ,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空灵动荡、深沉渺远的美学追求。意境不仅是艺术 ,也是人生的极境  相似文献   

15.
古城是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经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的,古城旅游景观无不浸润着传统文化的营养.当代中国古城旅游景观规划中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问题越来越受到旅游规划学界及艺术学界的关注,本研究以中国传统理论范畴"意境论"作为指导,对旅游景观概念进行了探析,建构了古城旅游景观意境的审美机理,解析了凤凰古城包含天象、建筑、风水、人文活动等旅游景观意境的构成要素,以期能更好地挖掘古城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繁满"是西汉艺术普遍具有的一种审美特征。汉大赋文辞华丽、物象重叠,漆器、彩绘陶器、丝织品构图饱满、纹饰繁复、色彩华美。"繁满"的审美特征是西汉繁荣富强的时代精神的折射,与社会上层追求奢华的社会心理以及儒家文化以纹饰彰显尊贵身份的思想有一定的关系。同时,"繁满"的审美特征还与楚文化推崇艳丽色彩和善于铺张的艺术气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禅宗以其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一套"自心觉悟"的解脱方式,一种"以心传心"的直观认识方法,对中国文学产生全方位辐射,渗透和影响到审美及其他各个文化领域.在审美理论方面,禅宗在庄玄哲学影响的基础上,对"意境"理论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在言外等主要内客,以及意境的艺术创造,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促就了"意境"这一美学理论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18.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书法艺术中的"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折射出结构、韵趣和意境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书法无疑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一门艺术.因此,传统书法艺术关于结构、韵趣、意境等方面的审美观念,也就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意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 ,其美学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个历史过程 ,并体现在每个具体的艺术领域。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 ,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 ,其特征表现为 :语言寓意的模糊性、审美时空的无限性、格调审美的超逸性。简逸玄淡而饱蕴张力的线条 ,是意境创造的基础 ,旷达空灵的构图是意境创造的关键。书家具有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才能使作品意境天成 ,而达到天籁自鸣的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20.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