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琴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与音乐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闽南语起源于中原,保留了大量中原古音元素,用闽南语传唱琴歌,具有可行性.《长相思》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琴歌,用闽南语文读音进行演唱,更具古风古韵.  相似文献   

2.
福建古戏曲系南戏之一支之说,由来已久。唯近几年,史料和剧目日渐发掘,南戏的形成和发展另有新证,其中牵涉闽南戏的成因。本文拟就闽南南戏发展脉络谈谈几点看法。南宋闽南南戏已初具规模晋代以后中原文化三次南移所形成的南方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是促进南宋闽南戏曲形成的基础。特别是金人南侵,南宋皇室偏安杭州,文化迁到以淮河为分界线的江南一带。中原汉语口语流入福建,为十五音系统的福建方言、次方言奠定了基础。如今闽南两大方言要追源溯古,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是梨园戏、莆仙戏标准音。语言是我国民族戏曲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戏曲声腔的语言依据。中原汉语口语流入福建并逐渐形成不  相似文献   

3.
闽南是我国著名的侨乡。闽南文化糅合了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外文化。闽南的发展历程决定海外移民必然是闽南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时至今日,华侨仍在闽南文化的传承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历久不衰的闽南文化也成为加强华侨对家乡的认同感的重要纽带。本文以2002年石圳村举行的“闽南李氏迎祖”活动为切入点,管窥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闽南侨乡家族文化与海外华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闽南民间舞蹈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传统的中原文化为基石,融合了古闽越族文化和海外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是建立在闽南传统的区域文化特征和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以舞蹈编创的学科理念寻找作品的创作动机,构思主题,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等.本文从区域文化下的传统民间舞蹈与作品创作的冲突;作品创作的社会性因素;舞蹈文化领域里的创作困境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当今闽南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一、两地的发展状况泉州和温州两地的共同之处并不少于差异之处,他们都地处东南沿海前沿,人多地少,都具有广泛的海外侨亲关系,而且两地改革开放前国有投资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交通等基础设施都极端落后。温州强调"义利并重"的"永嘉文化"与闽南"爱拼敢赢"的商业文化都是对"重义轻利"的传统轻商观念的冲击。因此,两地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暨是政治和经济环境所限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7.
闽南文化与海外华商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其精髓在于“敢拼爱赢”的精神。深受多重文化影响以及较少的安土重迁观念,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这种鲜明的文化特性,演绎着财富积累的动人故事,对海外华商生存和发展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龙舟文化是屈原精神传承的范式衍变.龙舟文化与闽南结缘,千百年来以龙舟为介体,通过龙舟竞渡,表达了闽南人对屈原的缅怀,亦传承了深刻的精神内涵.龙舟文化彰显了闽南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拼搏进取、挑战自我,感恩的精神.龙舟文化对闽南精神的重塑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强化了闽南人的爱国之情,塑造了大团队意识,诉求了“商”“义”并行的...  相似文献   

9.
豫商作为中国商业文化的真正源头,却长期为人所忽视,相比较其他的商帮文化,豫商文化在历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商业特性,如:诚信经营、扶危济困、爱国情怀等。豫商文化及豫商商业特性的养成离不开传统而深厚的中原儒家文化以及中原文化与豫商文化的和谐融通,当下,新豫商文化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李志光  谢锡城 《源流》2012,(10):21-23
汕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以来,汕尾通过与中原等其他各种文化的磨合之后,形成了既具备中原、越瓯、客家、闽南、广府和西北文化特色,又独具一格的多元海洋文化基调。经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汕尾最近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可谓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汕尾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  相似文献   

11.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2.
闽台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传播到闽南、再由闽南传播到台湾。在题材与形式上,泉、漳两地的木版年画与其民俗文化联系紧密且种类繁多,以表现民俗活动、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等为主;台湾木版年画与闽南木版年画类似而略有创新。就艺术特色与风格而言,闽南木版年画注重凸显以大红、朱红为底套印的形式美,采用水印为主的多版套色技法,版线粗犷,富有装饰性;而台湾木版年画既有泉、漳两地木版年画的元素,又有其海洋文化张扬个性和多元融合的特点,皆以水印多版套色为主,线条圆转多姿、曲动柔和。传统传承方式的落后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了闽台木版年画在近代的衰落,以新的传承模式来对闽台木版年画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其再现活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闽南文化的形成期是闽南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在八闽文化中,闽南文化是影响最大、分布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一支独特类型的民系文化。闽南文化应早于闽东文化,在唐代已经形成,它的奠基者即为唐初率领中原移民入闽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然而,数十年来在闽南文化研究中,由于"疑古"思潮的影响,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不能令人信服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形成期的正确认识,并低估了唐代初年对泉潮地区开发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形成闽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泉州、漳州和厦门等地农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从闽南文化自身、农民、政府、文化研究者和民间艺术骨干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嘉庚建筑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人文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嘉庚建筑"从建筑形式上来说,既具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中西合璧,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欧式建筑融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同时也是一个特殊时代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6.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文缘是地域文化的深层标志.透过方言形成和传播史及其所展示的地域文化,可以透析出闽台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一、海洋文化的丰厚蕴涵:闽南人和客家人都有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海洋性格,走向海洋后都能与异文化的原住民友好相处,从而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最早交流.二、多元复合的人文性格:从方言的文白读和外来词以及民间信仰可以体察闽台文化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多元复合.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二元整合: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整合,中小城市文化和乡镇文化的沟通,士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的融合.海峡两岸的"文缘"是深层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的三种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李志光  谢锡城 《源流》2012,(19):21-23
汕尾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期以来,汕尾通过与中原等其他各种文化的磨合之后,形成了既具备中原、越瓯、客家、闽南、广府和西北文化特色,又独具一格的多元海洋文化基调。经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汕尾最近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可谓亮点纷呈、硕果累累。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汕尾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文化惠民工程,正逐步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汕尾市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成果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取得哪些成绩?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商文化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源头,商人故里、商业建筑、特色商品、老字号、经营法则等,不仅对当前商人群体具有一定影响力,是新豫商参与市场竞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普通民众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价值。目前,河南省围绕豫商文化资源大力进行旅游景区和主题园区的建设,举办了大型节会,开发了特色旅游商品。进一步提升豫商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豫商文化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和发扬中原商业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是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手段。而政府的重视,豫商文化资源的古老而丰富多样,其他商帮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为豫商文化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与条件。传承创新背景下进行豫商文化资源整合和旅游开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挖掘内涵,提炼形象;选择项目,塑造精品;打破区域,省际联动;完善链条,注重效益。  相似文献   

19.
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的融合,要充分运用新兴文化业态中各种数字技术和软硬件载体,将博大精深的内容进行宣示;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使大众参与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弘扬其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要找到新兴文化产业的市场切入点,将产品文化化、文化产品化,发展中原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潮州方言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据史书记载,闽方言区人民是历史上因“避乱”或因“征蛮”,陆续从中原一带迁移而来的。从中原汉人迁移入闽的事实,可见今天作为汉语方言重要的一支的闽方言,其形成和发展是远自秦汉开始就由中原汉语和当地原有的语言不断接触融合,而终于逐渐形成的一个方言群。今天,从这个方言群复杂的语音系统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