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郭沫若、容庚两位素未谋面的学者,不顾云山阻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上结成彼此息息相关的“文字朋友”。本文以郭沫若在日本致容庚先生的数十通书简为依据,记述这两位著名学者之间的深情厚谊,彼此的学术交流,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作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一生著述甚丰,熟知容庚先生的人一定不陌生其在广州时期的学术成就及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但奠定容先生金文学家地位的却是其在北京求学任教的那一段时期的学术成就.这一时期不仅让容庚更坚定了金文之路,且让容庚遇见了对他的金文成就有直接指导和帮助的三位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3.
《欧阳文忠公集》中的10卷《书简》是以个人大量书信命名《书简》的首次结集,是欧阳修漫长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的真切写照,也是欧阳修辛勤而又感人的创作活动的珍贵实录。欧阳修《书简》之文具有篇幅短小、落笔随性、涉事琐细、言及私密、情悰显露、较多短句与口语等特点。阅读这些书简,能加深我们对欧阳修人格、文学及多方面学术成就的进一步了解。这些近千年前的珍贵书简,也让我们深切地理解欧阳修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一代文宗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探讨容庚先生《金文编》各版序言不断更换的原因 ;而自序内容 60年来没有改变过 ,这与容庚先生自抗战以后 ,环境大变 ,学术活动的重点转移到书画史方面的研究有关。文章还探讨了容庚先生学术生涯中少见的文学批评———《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的写作动机。对第四版《金文编》序言的体例提出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5.
以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所收《鲁迅与王国维》的版本对比、勘校,从中钩沉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学术精神发展变动的内在轨迹。作为学术史家的郭沫若,在政治准则、政治评判基点上对民国时期著名学术人物的平视,表露了"人民本位"思想法则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的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历史剧创作中"古今共通"的语言原则,既是对自己历史剧创作失败与成功的总结,也体现了在文艺大众化语境中的独特见解.相较于其他抗战历史剧,郭沫若对于《虎符》的修改主要集中在语言方面,可以从中探究其历史剧语言"古今共通"观念的形成,及相应的历史剧语言的创制和调整.一方面,在全面抗战背景下,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中吸纳市民大众熟悉的"旧小说式的白话",成功地营造了"古代的幻象".另一方面,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历史场域转换中,郭沫若侧重历史剧语言的当代性和规范化,使之符合"今语"的新要求.因此,郭沫若提出和实践的"古今共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指引着历史剧语言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和郭沫若同为现代文坛的两大巨匠,两人不论是在人格个性,还是在学术成就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差异很大的两位先驱却是至交的好友。我们从宗白华的生命美学观和郭沫若的生命诗学观,来探讨两人存在的相同之处。进而寻求两人友谊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郭沫若对待庄子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非常不同的时期:浮夸时期,苦闷时期,匡济时期.在第一个浮夸时期(1924年以前),郭沫若对待庄子是充满浮夸的浪漫情怀的歌咏,把庄子哲学与西方的泛神论等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与浪漫色彩的"文学化的庄子";在第二个苦闷时期(1924-40年代),郭沫若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对庄子的评价上,虽然其学术态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为我们客观地提供了一个"学术化的庄子";在第三个匡济时期(60年代),郭沫若则完全用阶级论来评价庄子,于是有了一个"政治化的庄子".郭沫若对庄子态度的这种戏剧化的变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庄子哲学在现代中国的波折命运,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文人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个性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打开历史的录象机,我们敬爱的郭老为祖国解放事业奋斗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地在我们的面前闪现——在创办"创造社"以前,郭沫若同志曾参加过一个学术组织,名叫"丙辰学社"("中华学艺社"的前身).这是一九二一年四、五月间的事情.郭沫若被接纳入会,名单登在"丙辰学社"的刊物《学艺》杂志一九二一年七月三十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三号上.五月八日,学社在东京的成员,于东京帝国大学举行会议欢迎新社员入会.郭沫若已于四月一日回国,未能出席这个欢迎会,但从此便正式成为这个学术组织的成员.  相似文献   

10.
单纯从学理上去阐述"道术"与"方术"的内涵,会与《庄子·天下》文本产生诸多的矛盾冲突,其实"道术"与"方术"主要是学术分期的概念,《庄子·天下》作者根据他所接触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史材料总结提出了这一创造性见解,而且在这一学术分期的背后实际上对应着思想史的真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因此,这一学术分期的提出并不是《庄子·天下》作者的凭空杜撰.《庄子·天下》实乃我国先秦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一篇极重要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1.
谢传荣 《南都学坛》2005,25(6):45-47
《红楼梦》中的秦钟,尽管作品中关于他的内容并不多,但他是作为贾宝玉的为数不多的男性“情友”形象出现在书中的。从曹雪芹对他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他的态度并非是欣赏、歌颂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回头纨绔(或准纨绔)”来塑造的。他与贾宝玉的交往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观念源远流长.在<史记>中,司马迁有意利用这种观念来传神人物、渲染情感,同时鉴于自己遭祸之时、亲朋不救的遭遇发出哀怨与激愤之辞,表达了对西汉时期人情伪诈、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精神的演变反映了在"人的觉醒"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孤独意识愈来愈沉重、人对知己的渴求愈来愈强烈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Friend,Friend     
甘心情愿呆在捷克边陲小镇,也许是为了躲避都市的嘈杂与烦恼,只有在自然中寻找安慰和乐趣,我养成了每天去镇上的小树林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的习惯。我和 HOZA 的相识要从他那只棕红色的狗谈起。我开始散步不久,有一天,一只棕红色的大狗从对面狂叫着飞奔过来。它离得远时我并不在意,快到了眼前我才警觉地站住,心想别是条疯狗。嘿!说来也怪,待奔到我面前它也停了,冲着我“汪汪“直叫,它的主人从远处跑来,嘴里叨唠着,很生气地向狗比划着让它坐下。随后忙着向我道歉。我的捷文不好,只能听懂几句,不过大意是明白了。我也用手比划着,再加上几句捷文的客气话。我们俩都笑了,握了握手各自做了自我介绍,我得知他叫 HOZA,那只棕红大狗叫 KASE。以后我们每次相遇,KASE 都兴奋地跑到我的身前,用两只前腿与我握手,我拍拍它的头,再顺着头往下撸一把它那长长的鬃毛,这见面礼才算结束。它也很听我的话了,我把小皮球投出很远,它会迅速地追赶上,然后咬着小皮球送回到我的面前,再等着我让它做下一件事。但是无论何时,只要HOZA 一拍自己的右腿,KASE 就会马上跑到他的右后侧半步的地方,跟上HOZA 的步伐节奏。它的主人早已与我熟悉起来,只是...  相似文献   

14.
这是《老舍全集》等众多出版物都未收录的老舍的一封信。该信内容丰富 ,涉及老舍当年创作、社会活动、身体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解读此信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础上,批判吸取他人调查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家庭的起源和历史、家庭的本质和功能、家庭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有的研究者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家庭形式演化的顺序、内容和动力等问题的观点存在着原则分歧,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见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黎平会议和扎西会议决议,党和红军决定在川贵边界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据地。为此,中央红军在遵义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赤化工作。"红军之友社"就是在党和红军的影响和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壮大为中央红军在遵义的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郑谷的整体创作成就不高,而其以《淮上与友人送别》为代表的七绝却颇佳,诗人对绝句这种诗体的刻意锤炼和受民歌影响而增强了语言上的可歌性及对含蓄的自觉追求以及写情写景的细化、深化,而扩大抒情功能这一点恰是其七绝能够作得好的重要原因,也是晚唐咸通之后七绝整体成就仍较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萨默塞特.毛姆(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A Friend in Need》堪称揭示人性的多重性、复杂性的一篇佳作。以往的评论家和读者对这一短篇小说中人物人性的"残酷"性一面的理解多拘泥于传统,因而过于肤浅。透过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这篇小说中人物罪行的根源,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人性,帮助揭开对人性复杂性的迷惘和困惑。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20.
朋友的含义在现在延伸为泛指交谊深厚的人,朋友伦理关系从古至今经历了长期演变。中国传统伦理关系中对朋友的道德要求主要遵循志同道合、讲信重义、以友辅仁、择友当慎的原则。当今社会的朋友关系主要表现为功利性的朋友关系、为了愉快和高兴而建立的朋友关系、为了共同的善而建立的朋友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用以诚相待的原则处理朋友关系,用宽容、尊重、平等态度对待朋友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和谐伦理的一个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