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前苏联当代诗歌的三大艺术特征田惠刚前苏联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继承和借鉴互相影响、互相抵制、互相促进的道路。传统对于前苏联当代诗歌是相当重要的。一提到前苏联诗歌,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俄国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诗...  相似文献   

2.
论俄罗斯人的双语问题何俊芳众所周知,在前苏联非俄罗斯族居民即掌握本族语又掌握俄语的现象(民族语—俄语双语现象)十分普遍,根据最新的1989年的人口普查资料,超过62%的非俄罗斯族居民熟练地掌握了俄语,因此,在学术界对这种在前苏联占主导地位的双语类型研...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中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在前苏联解体过程中出现的, 其后历经三个阶段, 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社会动员及政治、文化整合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前苏联解体15年之后的今天,俄罗斯传媒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所折射的不仅仅是俄罗斯当今社会的发展轨迹,更是描绘当下俄罗斯普通民众精神生活的缩略图。它和当代俄罗斯绘画、影像艺术等一道构成了当今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又因为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显得更加扑朔迷离,而这种变幻则是当代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5.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第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跨欧亚大陆诞生。由于前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其教育史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建并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教育史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也宣告结束,从此俄罗斯的教育史研究进入了在向西方史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方法多元化时期。  相似文献   

6.
文章梳理了在沙俄、前苏联、俄罗斯联邦三个时期俄罗斯民事检察权权能演变的过程,随着《俄罗斯民事诉讼法典》的颁布实施,俄罗斯民事检察权经历了无限监督到有限监督的蜕变。鉴于我国民事检察制度脱胎于前苏联民事检察制度的历史渊源,我国民事检察权权能完善的路径主要有:赋予检察机关在特定的情况下提起民事诉讼的权能;完善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检察建议;保留检察机关抗诉的权能,等等。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是个伟大的民族,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却经历了一段危难之时。其间,俄罗斯的天然气工业一枝独秀,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起了特殊的保护作用。天然气是一种能源,原本具有经济意义,然而在俄罗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显示出了耐人寻味的政治声威。一、俄罗斯天然气资源得...  相似文献   

8.
曹跻圣,男,1995年7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师,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国内期间,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和全国美展。2005年9月到2007年7月,在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导师列大涅夫是前苏联人民艺术家,列宾美术学院学术评委,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博导组组长。  相似文献   

9.
格鲁吉亚与俄罗斯自苏联解体以来就冲突不断,特别是"颜色革命"后,格鲁吉亚采取了一条倾向西方的外交路线,积极争取加入欧盟和北约,这对俄罗斯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失去了格鲁吉亚这个俄罗斯南部战略后方,不但是俄罗斯战略上的重大损失,而且会使俄罗斯失去对里海石油的控制.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之争也是俄能源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要通过能源来实现其独联体、欧洲战略,控制独联体国家.在两个事件中,俄罗斯对格、对乌采取强硬的手段正是要维护自己在石油、天然气出口欧洲的垄断地位,维持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的主导地位,保障俄罗斯自己的经济利益及战略利益,俄格战争、俄乌争端标志着新的俄罗斯能源之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外政策几经调整,由独立之初的向西方“一边倒”转而推行以恢复大国地位目标的全方位外交,积极推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大国外交,强调俄罗斯东方外交的极端重要性。本文就“俄罗斯东方外交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阐述俄罗斯东方外交的确立和东方外交的目标及与东北亚各国间的关系,以便了解俄罗斯东方外交对未来东北亚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前苏联政治剧变和俄罗斯向市场经济急进过渡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私有者阶级。本文对这个阶级的迅速崛起和影响作用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3年生效的俄罗斯新民事诉讼法为分析蓝本,详细地介绍了检察长介入民事诉讼的方式以及他在诉讼中的地位。笔者认为,俄罗斯民事诉讼中的检察长不再是前苏联时期的监督者,而是民事诉讼中的参与者。检察长通过提出诉讼以及结论的方式在诉讼中维护国家、社会以及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继承主体的俄罗斯为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相抗衡,近年不断对其亚太安全体制进行战略调整的动因和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卡廷惨案”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直到最近俄罗斯总理普京在卡廷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在二战期间,位于苏联境内的卡廷森林中先后有约2.2万名波兰军人被杀害,前苏联政权一直坚称是纳粹德国所为。  相似文献   

15.
石油天然气能源已成为俄罗斯崛起的战略基础.俄罗斯可能正在寻求建立一个天然气联盟.通过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俄罗斯的能源政治机制和能源外交模式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俄罗斯政府已经获得了在能源生产领域的"结构性权力",并利用这种权力来推行其能源政治战略.但在实施能源政治与外交战略的过程中,俄罗斯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掣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撰写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1、我军建设自建军初期就得到了前苏联的大力协助,并按照前苏联的指导建立了我军的指挥编制体系.而俄罗斯继承了苏军的大部分人员和装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的改革一样可以作为我军改革的借鉴;2、我军的装备采办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大量从前苏联及现在的俄罗斯进口,俄罗斯对武器装备采办的改革发展对我军装备体系改革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3、当前我军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应该有选择地研究它国军队的改革发展经验,所以研究俄罗斯装备采办改革对我国军事改革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深入分析俄罗斯改革的方向和目的,并辅以俄罗斯装备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介绍,最后阐述了俄罗斯成功经验予我军装备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尽管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陷入严重的危机中,但是,由于外国电影机构的投资,使得一批另类电影出现在俄罗斯电影市场,同时也出现在国际电影市场。这些影片的投资主要是来自西方,因影片迎合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而受到俄罗斯评论界的批评。青年导演巴赫吉尔·胡多依纳扎罗夫(BakhtiarKhudojnazarov)的《月亮爸爸》也是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尝试着突破前苏联电影的风格,在悲剧情景中加入西方观众熟悉的喜剧因素,同时大量借鉴西方电影的创作手段,特别是色彩的表意手段等。影片在我们熟悉的叙事方法中,诙谐、幽默地展现俄罗斯风情。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