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四川省社科联、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大学、乐山市政府、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等单位于10月21日至24日在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联合召开了“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和日本的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并提交论文(专著)140余篇(部)。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是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杰出的作家、诗人、历代学家、戏剧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文研究、书法等领域有着卓越的建树,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中国古史经济史的研究和中国货币史的研究等方面,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准备就郭沫若对经济学的贡献作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研究郭沫若的专家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甚丰,且卓有建树。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广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郭沫若研究从上世纪初发轫,经过了百年的长足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也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郭沫若构筑的学术文化高峰,蕴藏太过丰富,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未能囊括他的全部。可喜的是,新近出版的《郭沫若研究新论》(秦川著,社会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女神》是中国新诗最重要的奠基作.如果从他自己记忆的"最早的新诗"——写于1918年的《死的诱惑》算起,到1965年写的《红领巾的宣誓》为止,他足足写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新诗,出版了十几个诗歌结集和选集,计收新诗五百多首.他的这些新诗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这里所谓的"影响",是包含着好、坏两个方面.平心而论,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是有得也有失,有成也有败的.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建国以来,我们的新文学史家、新诗批评家、郭沫若研究家们,几乎众口一辞地颂扬他的成就.能够象张光年在《论郭沫若早期的诗》、何其芳在《诗歌欣赏》中那样,尽管是委婉地、却也是尖锐地指出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缺陷的,还是不多  相似文献   

5.
1993年6月12日,四川郭沫若学会在乐山大佛寺凌云山沫若堂召开“郭沫若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学术座谈会,来自省内高校、科研单位、新闻出版系统和其它有关部门的教授、专家共30余人,就这一具有现实紧迫性的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兹就发言要点综述如下: 与会专家认为,“郭沫若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题目,包括了怎样认识评价郭沫若、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系三个层面的内容,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6.
魏建 《东岳论丛》2023,(3):29-34+191
王富仁不仅对郭沫若做过很深入的研究,而且他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文化史研究的启示意义和学术史价值,学界至今没有对他的郭沫若研究做专门的评述。王富仁对郭沫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他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对郭沫若研究起到了加持和推进作用,遏制了当时郭沫若研究“滑坡”的态势;2.作为鲁迅研究的旗帜人物,他对郭沫若及其创作的客观认识,对扭转“以鲁视郭”的偏向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3.他对郭沫若诗歌的研究真正走进了郭沫若诗歌世界,对其文学史价值和历史局限都有独到的学术发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观有很大的不同,创作风格也迥然有别.鲁迅的小说主要写"下层社会的不幸",郭沫若写的多是"历史转换期"的大悲剧;郭沫若的悲剧人物比较单一,鲁迅的悲剧人物则具有多样性.但是,鲁迅和郭沫若的悲剧理论与实践,在差异和互补中共同为中国现代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今年11月16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诞辰100周年,上海社科院邀集上海有关郭沫若研究的专家学者,就郭沫若的地位和成就,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会、文学研究会、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和全国文联共同发起的郭沫若研究学术座谈会,1983年5月23—27日在北京举行。 为把全国郭沫若研究的队伍组织起来,更好地推动研究工作开展,在会议期间,经与会代表协商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文艺论集》出版于1925年,此后郭沫若多次进行修订改版,形成了多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显现着郭沫若不同时期的思想差异与身份差异。初版本《文艺论集》中所论述的问题以及整体框架,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响应,是从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建构方面考虑文学理论问题的。1929年和1930年,郭沫若对《文艺论集》连续进行了两次改版,更明显也更集中地表现着郭沫若努力于"文学"的目的,或者说是郭沫若以"革命者"、政治家的身份,进行了一次"文学"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疏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小小的公案:一场发生在徐志摩与郭沫若之间的由"眼泪"引发的笔墨官司。通过对留学背景、人格气质、艺术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分析,揭示了这场冲突的必然性及其深刻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宋扬 《北方论丛》2001,(6):W003-W004
近十年来,郭沫若研究领域出现了冷处理的格局:一是郭沫若研究高潮的回落,一是研究本身的冷静.继续郭沫若研究者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来辨解研究郭沫若的必要,不得不处处联系郭沫若"<女神>后我不再是诗人了"那段历史和他本人的政治操作以示研究的公允.  相似文献   

13.
论及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首先不可避免的是郭沫若的译介问题,在这方面,针对不同译本的整理、综述、比较或是评论还鲜有专著和固定的专题研究,只是在极少的研究论文与专著中有所提及.与英语世界中的鲁迅研究相比,郭沫若研究开展得并不广泛,其研究学者相对较少,领域相对较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弱.尽管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由于郭沫若与政治联系极为密切以及由此带来的复杂性,郭沫若的潜在研究价值有可能超过鲁迅.但是,从国外的郭沫若研究状况来看,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正是不少英语世界学者对郭沫若研究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极度偏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曾向国统区作家传播并征集意见,郭沫若作了"有经有权"的回应,据胡乔木回忆,这得到毛泽东的首肯。郭的这一观点实际上生成于1940年他对毛泽东《论新阶段》中关于"中国作风"相关论题的评论,是他思考民族形式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这个观点参与到了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并引起胡风、向林冰、王实味等人的回应。双方争议在于,胡风等认为,革命之"权"不能离开革命之"经",而郭沫若则从文学与时代关系的角度,认为文学之"经"与时代之间有内在关联,"经"应具体化为具有时代性的"权"。郭沫若的观点与毛泽东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内在一致,这是他被引为知音的根源。四十年代,郭沫若及国统区左翼作家的观点,与毛泽东文艺观的生成与传播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毛泽东文艺观的生成是基于左翼知识分子实践经验的结果,在国统区的传播则借助了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家的象征资源;郭沫若等人对《讲话》及创作成果如《白毛女》的评价,经历了从旁观者的评点到自我改造并认同的过程。郭沫若的相关言论对毛泽东文艺体系的最终确立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也完成了自我审美理念的转变,早先的新文学审美体系逐渐让位于工农兵文艺标准,《讲话》从新文艺的权变发展为革命文艺之"经"。  相似文献   

15.
刘超燕 《江海学刊》2023,(6):202-211+256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进而否定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适性。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郭沫若观点的主要分歧基本限定在学术层面。郭沫若“沉默”应对外界批评,并非认同他者观点,亦非外部条件干预下的被动选择。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论辩中充斥的盲从域外学者、宣扬国情特殊论等倾向,与郭沫若治唯物史观史学的旨趣相悖,应是他“回避”对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韩立群著),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近年来郭沫若史剧研究中的新收获.《郭沫若史剧创作论》不是对郭沫若史剧创作的一般性阐释,它是从文艺美学的理论高度出发,在对郭沫若史剧作品的具体感受和理解以及各部作品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握中来研究郭沫若的史剧创作的.因此,本书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理论的深刻及结构的完整.本书从史剧创作的"真实性"这一最基本的美学问题出发,以郭沫若的史剧创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史剧"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思考,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刘东方 《齐鲁学刊》2012,(3):143-146
郭沫若的现代歌诗观念是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之一,相对于诗歌、小说、历史剧等研究而言,现代歌诗是郭沫若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他的现代歌诗观包括配乐演唱的现代诗歌和具有诗歌元素的现代歌词与新歌剧剧词三部分,其现代歌诗观念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与精神分析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交相辉映的两面大旗,然而,他们在思想特点与创作个性等方面却有显著的区别。即以对待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例,我们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某种角度来看,鲁迅对弗氏学说来取的是“冷处理”,在沉思和批判中显露出深沉的理性:先是指谬,再是辨误,然后认同,达到了批判与扬弃相统一的境界。①比较起来,郭沫若对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可说是进行了“热加工”,在热情地拥抱和兴奋地发挥中展示了自己的激情。由此我们看到,郭沫若就是郭沫若。对待同一种学说、同一个客观对象,郭沫若有郭沫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论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革命与文学》等一系列论文中,郭沫若用一些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了革命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该文表征了郭沫若革命文艺思想的现代生成和先锋性。是时,郭沫若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文艺观,推动后期创造社实现了"集体转向",并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另外,在郭沫若的知识谱系中,"变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科学关键词,它意指着他对文艺与革命等问题的辩证认知。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大文学院各位教师同志: 您们给我的信接到,感谢您们的鼓励。我深愿和各位共同勉力,以期对于人民、祖国和保卫和平事业能有实际的贡献。此致敬礼! 郭沫若一.二十八此信原载1952年3月8日中山大学校刊《人民中大》第32期,据原信手迹制版。1951年12月20日,“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委员会决定把奖金授予郭沫若和其他五位国际和平战士;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华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