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法律、道德和宗教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三种规范.法律没有道德那样"崇高",也没有宗教那样"神圣",而是时刻立足于现实的"世俗人"和"世俗社会".它注重人的具体行为,通过调整并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而达致一种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法律的核心关怀必然是人.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的必备规律,而"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1](P281).  相似文献   

2.
唐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在于意境的创造。唐诗意境的三个主要审美特征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意象模糊,意境完整。中国传统思维的独特品格决定了唐诗独特的审美意境,也决定着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特征的形成。中国传统哲学中“知、情、意”的统一促使中国传统思维体现认识与情感的融合,从而,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思维制约唐诗审美特征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3.
龚成红 《社科纵横》2007,22(1):162-163
中国是个英语教学大国,面对目前的英语学习热,教师是喜忧参半,因为外语是把"双刃剑",兼具有利与不利的两刃.英语教师应如何驱利避害,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使学生获得全面更好地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英语教师如何避开这把"双刃剑"中不利的一面,教人"粹美"、"向善"、"求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下流行语"人脉"的广泛运用,人脉异化成为值得关注和不可回避的话题.人脉异化的表现形式是与和谐社会主旋律相悖的不谐音符,是违反人的自我、本意受到扭曲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与交往异化相比,人脉异化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对人脉异化进行实证剖析,儒家诉求的理想道德人格可以矫治人脉异化所带来的危害,其途径为:道德认知,人脉厚积的前提;道德情感,人脉积蓄的基点;道德意志,人脉维系的中枢.而真正能够防止人脉异化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它能够矫治人脉异化,回归人脉的本原.  相似文献   

5.
赵宏志 《学术交流》2005,(11):18-23
中国当今伦理状况最严重的问题是"双重人性问题".伦理学的发展趋势为个性伦理.个性伦理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伦理学,在人伦关系的范围内,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探究伦理问题.伦理和道德的关系为伦理包含道德,道德只是伦理中的准则部分和道德评价部分.个性伦理的两个重要范畴为个性和群性,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性,群性是某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主张强化个性,弱化群性.传统伦理与个性伦理有原则性区别,即,传统伦理停留在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关系层面,个性伦理深入到人的心理层面;传统伦理以社会为本位,个性伦理以个性为本位;传统伦理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改变个性,个性伦理是根据个性的需要而改变社会的管理方式;传统伦理是从外到内的内化,个性伦理是从内到外的实现;传统伦理鄙视沟通技巧,个性伦理纳入沟通技巧.为实现国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两大主题,提出了个性伦理四原则即,以个性为本位、以实现为本位、以自主为本位、以规则为本位.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内在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等隐型结构层面,这种内在冲突的根源在于不同法律文化的物质依附性和政治功能性不同.要解决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因此人们对"天"既崇敬又畏惧,认为顺之者昌而逆之者亡,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必然反映,是不可逾越的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而以此为理论依据,中国古代产生了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律制定时遵循的"则天立法"原则,法律实施时实行的"司法时令"等制度.因此,立法与司法中"顺天则时"的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自然规律与人间法度相类相通.浑然一体的格局."天之法"因此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人之法"也因此具有了合理性和神秘性.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传统法律的自然观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征,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存在诸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2):111-114
中国封建时期由于民众轻视、厌恶法律,加之一些重要思想和言论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不合理的司法实践的直接作用,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贱、厌、耻诉讼"心理。这种民众法律心理客观上十分不利于我国法律的适用及国民法律信仰的形成、法治中国的建设。解铃还须系铃人。为消解这种心理,我们务必对促成这种心理形成的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法治教育中,大力宣传"重视、喜欢现行法律本身",辩证分析曾对这种心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些思想和言论,特别是通过古今司法实践情况的比较,彻底纠正"贱、厌、耻诉讼"心理。  相似文献   

9.
"情判"作为中国传统诉讼中颇具特色的审判模式,是指司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情或情理作出判决.它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适应,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情判"以和谐为总体价值取向,无讼和追求实体公正则是和谐在情判领域的具体价值取向.在这些取向的指引下,司法官判案时力图做到法顺人情,情法相合.  相似文献   

10.
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污染事件中主要利益相关各方的态度与行为,解释水污染的发生机理.企业主的理性算计陷入近视,仅仅看到短期的收益.普通百姓为了基本的生存,在面对反污染的专业壁垒,在企业、政府等强势组织面前,唯有沉默,仅有"傻子"、"疯子"还在抗争.作为第三方的技术专家缺乏独立立场,环保部门利用掌控的环境容量之"稀缺资源"作为致富资源.本文认为正确分析污染事件中各方的态度、行为是有效实现法律与政策调控和环境教育的基础性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