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大西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死于何处,史书各说不一:《明史纪事本末》说,张献忠病死于四川;《明季北略》却说是被他的义子孙可望毒死的,也有说是在成都中炮或咽喉中箭而死;更多的史书则说是在抗清战争中牺牲的。到底张献忠死于何处,至今仍是一个疑案。现就个人查考所得,提出一点浅见供同志们参考。《绥寇纪略》作者吴伟业说,张献忠是在“金山铺,为西充、盐亭之交境”的抗清战斗中,中箭牺牲的。与《绥寇纪略》说法大体相同的还有《怀陵流寇始终录》、《寄  相似文献   

2.
《史记·殷本纪》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尚书·无逸》也说他“知稼穑之艰难”,“闻小人之劳”,“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因此他“享国五十有九年”。总之,旧史对武丁皆是赞美颂扬之词,这是由其书作者的阶级立场决定的。而昔时为其注疏正义者,也多从字义、音训、史事考证等方面着手,未能用考古发掘所得丰富资料及甲骨卜辞中有关记述加以辨正。本文拟以殷墟科学发掘所得之资料及卜辞中有关内容,对“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予以辨正。看看武丁到底修什么“政”,行什么“德”,“修政行德”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天下成  相似文献   

3.
张献忠有“献忠”、“秉吾”、“敬轩”、“黄虎”、“西营八大王”、“八大王”、“西王”、“秦王”等名号。献忠这个名,据《尾蔗丛谈》说,是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将其送到私塾读书时改定的。“延安府肤施县有林生者,……舌耕于金明驿之东土桥。……张翁送其子入塾从读,改名献忠。”《井蛙杂记》亦有此说。敬轩,则是张献忠的剐号。《小腆纪年附考》说:“敬轩者,献忠招降时所以自号也。”黄虎这个号,是张献忠最初参加老回回  相似文献   

4.
杜佑(公元735~812年)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典》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上古至唐代经济、政治、文物制度、边疆各民族以及四周各国情况的综合性巨著。在我国古代史书中,《通典》居《三通》、《九通》、《十通》诸书之首,创中国历史编纂学中“政书”的先例。历代历史学家对之都极为推崇。但是,对杜佑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介绍其生平事迹和研究其学述思想的专书很少,流行的只有郑鹤声编写的一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的历史上,有个以大巴山脉南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纵横捭阖垂二十年之久,影响两度及于当时斗争全局的贺珍。贺珍何许人也?当时人费密在《荒书》中说:“(樊)一衡尝为陕西边道,(赵)荣贵、贺珍皆在部下。一衡还蜀,二人亲送之,有旧恩。”樊一蘅是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被劾丢官回四川老家的,这说明  相似文献   

6.
论孙可望     
一孙可望,本名可旺,字朝宗,延安人。年轻时为商贩。因借债被告入狱。知府戴东冥看了孙可望狱中的上诉书,又见其机灵,遂捐银为他还债后释放出狱。后孙可望经商赚了钱,曾带着一千两银子去东阳县感谢戴东冥时,戴已罢官回家。不久,孙可望在经商途中被张献忠俘获,在回答张献忠询问时,十分灵活,“形容短小,而力甚大”,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得到信任和提拔。由于他领兵作战,“每遇敌,可旺率所部坚立不动,号一堵墙”,很快就被任命为农民军的军师。“奉为谋主,一军皆听之”。戴东冥担任郧阳巡抚时,张献忠正率领农民在鄂西一带作战。而孙可望从个人恩惠出发,置农民革命利益不顾,竟写信给戴东冥说:“恩府在郧,不敢一日犯境也”。一六四四年,张献忠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时,孙可望已被升到仅次于张献忠的重要地位。但他汉中战后返回成都时,欣然接受两百多士绅在成都郊外的迎接,严重违犯了大西军关于不准迎送将领的规定。在张献忠的严厉追查下,孙可望被迫将这批欢迎他的人签名单交出。正由于孙可望这一系列表现,使张献忠断然将他调离领导核心,“献忠据蜀僭  相似文献   

7.
《豫变纪略》是记述明天启六年至清顺治二年“豫变”的一部专著。作者郑廉,字介夫(一作戒得),号石廊,晚年自称柳下野人。家居河南归德府城东四十里七松园大柳树下。他亲身经历了明末的社会变革,十五岁那年,李自成、罗汝才等农民军攻克归德府。他被俘于罗营,与农民军有过直接接触,后乘机逃走。清朝初午,他看到一些史书记述农民军在河南的活动,深感“野史所纪豫变之诬”,“是非颠倒,杂乱无章” (郑廉《柳下堂遗集》卷一《与李子金求序书》)。于是缀辑闻见,而成是书。乾隆八年彭倚华为此书写的《跋》文里说:郑廉所著《豫变纪略》,“深辨诸纪之传沩,为解后生之迷罔,虽古良史,不是过也”(郑廉《豫变纪略》卷八附《跋尾》)。随着历史学研究的发展,该书日益为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直至目前,我们所看到国内外学者有关论著引录的《豫变纪略》,多为三怡堂丛书本。实际上,这是一种内容不全的刻本。乾隆八年彭衙藏版《豫变纪略》刻本的发现,为我们弄清该书刊刻及其内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山集》案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发生了多次文字狱,而贯穿历次事件的主要线索是民族思想斗争。如庄廷(钅龙)《明史》案,由于他的书中有所谓“违碍”之词。吕留良被挫尸,由于他公开地鼓吹“夷夏”之防。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所宣称的罪名是他在(《与余生  相似文献   

9.
唐代名臣褚遂良,是太宗朝中刚正不阿的谏议大夫。他负责帝王“起居注”的撰写工作。“起居注”是帝王的言行录,相当于古代的左右史。《礼》云:“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起居注”要求实录,“善恶必书”。一天太宗忽然想看看“起居注”,看看史官们在自己的“档案”中记了些什么,并暗示遂良:“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说:“人君言行,善恶必书。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并拒绝了李世民看“起居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明史》是历代官修纪传体史书中较好的一部,但也同样存在着脱漏和错误。四十余年来,一些明代藩王的陵墓相继被发掘,出土了一批颇有史料价值的墓志等文物资料,为订正《明史·诸王传》中的某些缺载和误载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这里仅举五个比较典型的例子。1.关于晋藩末王的身世《明史》卷一一六《晋王传》云:“……求桂嗣,李自成陷山西,求桂与秦王存枢并为贼所执,不知所终。”同书卷一○○《诸王世表·晋王表》亦云:“王求桂,穆庶一子,万历三十九年清敕管理府事。四十一年袭封,崇份末陷于贼”。明朝始封晋王为恭王朱桐,明太…  相似文献   

11.
<正> 《黄书》是王船山的主要政论著作,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等七篇.另有《后序》一篇.书成于明朗已经灭亡.满洲贵族入主中国,南明永历政权仍然存在的时候(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这时,以农民革命势力为主体的抗清队伍,仍在继续进行战斗.张献忠在四川牺牲后,其部将孙可望.李定国等在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时有以为史书不过是记述政变与战争的“相斫书”的说法。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一文中也曾经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中国古代的历史,在旧史家笔下,确实是一部政治史。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所谓“文以载道”的原则,也强调文化形态不过是“载道”,即承载政治内容的“车”。中国古代这种有人称之为“政治优先”,  相似文献   

13.
元世祖至元末,以乃颜、哈丹为首,东道诸王曾起兵反叛中央政府.事态之严重,迫使世祖不得不统军亲征.但有关这次叛乱的具体情形,却多散见诸相关人物的传记里,《元史·本纪》则语焉不详.在对参与叛乱的诸王的处理上,《本纪》只简单地记载:至元二十四年八月,“谪从叛诸王赴江南诸省从军自效.”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诏从诸王阿秃作乱者,朵罗带以付阔里吉思,脱迭出以付阿里,  相似文献   

14.
《太史公书》著录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家。前人对此多有解说,或认为“刘氏之世,史书甚寡”,或认为当时“史家亦未别为一类也”,或认为“经史同源”“六经皆史”。然三说均不得其要。《太史公书》著录在《春秋》家之下,本质上是因为《春秋》与《太史公书》是源与流的关系,《太史公书》的写作理念继承自《春秋》,司马谈的临终嘱托和自身经历也是司马迁继承《春秋》写作理念的重要原因。《太史公书》的写作方式继承自《春秋》,司马迁在写作中使用了《春秋》事、文、义相结合的方式。《太史公书》的春秋时期的史料继承自《左传》,但是《左传》是为解说《春秋》而作的,显然《太史公书》也间接继承了《春秋》。著录在《春秋》家下的其他史书,它们与《太史公书》也具有源流关系,散在其他门类下的史书则与《春秋》并无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无题     
《史记》自从被定为“正史”之后,连同它的作者司马迁,声誉与日俱增,时至1955年纪念司马迁逝世二千一百周年这个盛日,更成为举世的一件大事。可是,自从汉武帝天汉二年秋开始,司马迁的遭遇以及他的死,因本文属于补白,无力论述,仅就《史记》本身的遭遇,提供一、二例证,以见共何等不平! 《汉书,东平思王传》:“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王。不可予。’…天子如凤言,遂不与。”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柳亚子先生著杜甫之麻鞋,作管宁之避地,赁庑于九龙柯士甸道。榜其居曰“羿楼”,是取“后羿射曰”之意;并从事编著有关《南明史料》,用以见志。时余亦亡命香港,获与亚子先生邂逅论交,文字酬酢,先生除为先君子撰《袁蔚民先生家传》,并惠贻墨宝条幅一帧,书所作《“九·一八”十周年纪念感赋》七律一首:“说诗忍颂解颐匡,煮豆燃萁总断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征伐西夏地理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史·太祖本纪》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游白旗,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公元1206年)也”。从这一年的前一年(乙丑1205年)起,到公元1227年的25年间,成吉思汗曾先后《次征伐西夏。这五次征伐的进军路线如何?历次攻掠的城塞故址何在?特别是其中的兀剌海城在今何处?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加以探讨,提请学界指正。以下即参据几种元代史书的记载,逐次叙陈。  相似文献   

18.
一、阮籍的性格阮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他的行为往往出人意外。史书上关于阮籍的记载是:“籍容貌瓖杰,志气宏放,傲然独特,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杲日不出,或登临山水,终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见《晋书》)阮籍“宏达不羁,不拘礼节”。(《世说新语》)“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见王隐《晋书》》)  相似文献   

19.
皋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皋陶,亦作陶或咎,或称陶叔(《易林·需之大畜》)、(《路史·后记》),相传是我国古代刑法的创立者和声名卓著的法官。他的事迹零星地见于《尚书》、《左传》、《竹书纪年》和《史记》等较早的史书,《离骚》、《说文》和诸子等书中也可见到片断记载。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又被后人视为狱神。伪古文《尚书》说他主张“镇刑”、“轻刑”,希望“无刑”(《大禹谟》)。从东汉开始,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再次提高,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类并提,列为古十二圣之一(见《论衡·骨相篇》)。魏晋以降,氏族谱煤之风…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以来,出版界出版有关中国古代货币史书不少,但中国近代货币史书则少见。中国之大,领域之广,有关近代一个地区的货币史书,更是少见。现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通宝著《湖北近代货币史稿》一书,可算是开始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部新著在主体结构上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旧政权统治下的湖北货币”(1840-1949年),共有五章;下编为“湖北革命根据地货币”(192-1949),也有五章。主体结构的前面,有长篇“绪论”,用以阐明本书的著述目的:旨在“温故知新,鉴往资来”,“教化、资治于一体”。后有“图例附录”,用以让读者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