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古籍“旋风装”演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文献和留存实物的限制,学界对古籍旋风装的具体装帧形式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古籍旋风装在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旋风叶卷子(龙鳞装)、旋风叶(叶子)、旋风册子(经折装)三种不同的装帧形态。  相似文献   

2.
该文在对杨永德老师<中国古代书籍装帧>中建立的"古代书籍装帧初期形态、正规形态、册页形态"框架结构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真正意义上的古籍形态进行梳理,试图建立一个古籍装帧形态的基本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古籍流失损坏情况严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论述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问题,包括对破损古籍进行修补装帧的辅助性保护以及利用现代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再生性保护。  相似文献   

4.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作为编辑,这个再造过程,不仅包含对原稿的识鉴和文字的整理、加工,而且担负着其物质形态的艺术造型。因此,编辑不仅是为人作“嫁衣”的,也是为其精神产品作“嫁衣”的。经编辑对原稿外形的装帧设计,使每件精神产品的物质形态,各具风姿,以特有的个性展示在读者面前,吸引读者,方便读者,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阅读的乐趣,这些都与装帧语言的表述分不开。因此,认识装帧语言表述的作用和原则,不仅对编辑是必要的,而且对读者也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6.
书籍装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印制工艺的发展而发展。早在1800年前造纸方法的发明,1300年前制版印刷的出现,800年前活字印刷的问世,为书籍装帧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工艺技术手段,装帧形式由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进而演变为包背装、线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国印刷技术的引进,书籍装帧有了较大发展,平装、软精装、硬精装、豪华装等形式相继出现,装帧艺术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艺术门类,根植于文化艺术领域中,施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雕版印刷的线装古籍书页上,常有"墨等"出现。本文以影宋明州大字本《徐公文集》为例,考查了"墨等"现象的形成原因、后代版本的校勘订讹演变情况。讨论了古籍印刷及古籍装帧与当时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期刊装帧设计是高校装帧设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跟市场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市场变化才能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有的放矢”。本文拟就期刊装帧设计在市场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一研究,以利期刊装帧设计教学的完善和对广大学习期刊装帧设计学生予以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9.
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装帧形态与所用的材料因各个历史时期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从书籍装帧的各部分、装帧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艺术质量和技术质量等方面探讨了现代装帧艺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0.
书衣翩翩     
路来森 《社区》2014,(8):13-13
装帧界的人把书的装扮称之为“书衣”。其实,这个界定过于笼统,容易把与书装帧相关的其它因素相混,比如“书脸”。也许还有更通俗的理解,即在书的封面之外,另加的书套,都可以称之为“书衣”。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在《易》、《诗》等古籍中已经有了一些萌芽形态。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主要是围绕“名”与“实”问题展开的。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出于自身的理论需要,对“名”有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藏族古代典籍出版琐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世纪以来,藏族出版业不断完善、发展,进而对藏族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就藏族出版业的历史渊源以及藏文古籍的装帧、校对程式、版权形式等作了介绍,旨在使人们对藏族古代出版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癊”是中医古籍中的多用字,《汉语大字典》中释义为:①心病。②(血)痕。根据中医古籍的实际用例,考证“癊”字在中医古籍中实际上应有以下4种用法:①“癊”同“饮”,痰饮;②“癊”同“阴”,阴病;③“癊”同“瘾”,瘾疹;④“癊”同“印”,印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古籍管理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应该稳步发展,从实际出发,重在分析,实行“拿来主义”,逐步实现古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化,从而为古籍的征集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叶子来我家时,我已经很大了。我很大是指我已经会做饭洗衣服了。叶子一直不说话,只是睁着大大的眼睛,警惕地看着一切。我使出我的独门绝技——金鸡独立来,我“独立”了半个小时,还一边不断地做鬼脸,她终于笑了,清晰地说:“哥哥,我饿了。”这是叶子第一次叫我“哥”。那时我ll岁,叶子4岁。我背着叶子出去玩,总是被人指指点点。叶子不知道他们在指什么,她总是在我颠颠地跑着的时候,伏在我的背上沉沉睡去,有时,还流口水。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白()文”已有较长历史,但学术界对白文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该文从考古发掘的实物和历史典籍中,如南诏有字瓦、历代古籍中的“白文”记载、古碑刻中的“白文”加以论述;“白文”在白族社会中的使用范围;以及白文的形态演化和前景进行分析,得出白文是白族特有的文字,历史上的“白文”是借用汉字的音或义创造的一种似汉字而非汉字的一种字体来记录的白族语言  相似文献   

17.
古籍引文和翻译引文两个方面都存在“引文忠实”的问题。古籍引文要注意简体字和异体字的正确使用:翻译引文要注意因时代变迁而引起的规范变化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图书馆界对于古籍分类的认识极不统一,归纳起来,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古籍分类应沿用《四库法》(即《四库总目》分类法);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古今图书应统一用新法分类。主张用《四库法》的同志有如下理由:(一)所谓“对口”论。就是说,从思想性看,《四库法》与古籍对口。古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充满了封建道统观念;《四库法》是与封建时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正好反映了古籍本身的客观存在。因此,封建时代的古籍只有用封建时代的分类法进行分类才名正言顺。(二)所谓“工具”论。就是说,从目录学的角度而言,《四库法》是研究古籍的得力工具,用《四库法》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三)所谓“熟悉”论。就是说,从读者对象而言,利用古籍的读者中老同志最多,而老  相似文献   

19.
自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对搜集、保存和研究民族文化遗产也很注意。1953年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发出“加强民族语文工作”的指示后,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到“文革”为止,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在十年动乱时期,大量的民族古籍被当作所谓“封、资、修”的东西遭到了毁坏。那时只有在较重要的图书馆里收藏的民族古籍才幸存了下来。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文革”前的内蒙古语委在搜集和保存蒙文古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的蒙文古籍,基本上都是过去所搜集的。此外,内蒙古有关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档案馆和内蒙古图书馆等,都一贯重视蒙文古籍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远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彝族先民口碑古籍和彝文古籍中,探讨彝族先民在天人关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