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从语义特征和句法特征两方面出发,考察了“巴不得”和“恨不得”之间的异同,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数既可表示实际数量,还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就是分数所具有的“量”和“率”的双重意义。从以往自身的教学经验、同行的日常教学交谈、学生的练习反馈中发现:学生很难区分分数的“量”和“率”的意义。当两者处在一个题目中时学生最容易将两者混淆。  相似文献   

3.
“恨嫁”作为一个粤方言词语如今在社会上频繁出现并广泛使用。它从一个方言词语渗入普通话后词义逐渐发 生了变化,适用对象得以扩大,词义适用范围逐渐缩小。我们认为这与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类型有关,“恨嫁”与普通话中“盼 嫁”一词的相似性,使“恨嫁”一词必须变化发展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被”字句表示被动,“把”字句表示主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句式,在结构上两者的差别很大。虽然介词标记“被”、“把”所构成的句式有很大不同,但二者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句式中,“被”、“把”在同一个句式中可以间接同现,也可以连续同现。我们从历时角度分析了这种句式的演变过程,研究了“被”、“把”同现的构句机制及其情景语义。  相似文献   

5.
释“题辞”“题辞”是“野草”这一本诗集的序言。但“题辞”的本身也就是一首强有力的诗篇。在题辞”中鲁迅先生以象征性的语言谈到产生“野草”的时代背景及“野草”的社会作用。对翻天复地的新的革命高潮之到来,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表示了无限喜悦及迫切盼望的心情;而对腐朽的黑暗统治则是不惜与之偕亡,向之作决死的斗争。这篇“题辞”是在1927年4月26日写的。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第138期“语丝”上(新版“鲁迅全集”注)。“野草”出版后,初版,二版,都有这篇“题辞”。  相似文献   

6.
“∧”调型与 “ ”调型是作者的最新发现, 作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从语义角度入手, 运用语用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 对这一语音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揭示了这一语音现象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文学中的美狄亚与中国古诗《氓》中的“弃妇”遭遇相似然结局不同,这根本归因于她们“能力型”与“道德型”性格的差异,深入分析,亦可见她们所代表的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张生金  张红光 《社区》2011,(1):28-29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城区,有八万多城市人口。在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出现了“三难”、“三盼”现象。一是吃早餐难。早餐市场脏、乱、差,居民盼望尽早吃上“卫生、营养、便捷、实惠”的早餐。  相似文献   

9.
港台“国语”与大陆普通话同义复合词在构词时主要存在两点差异:一是构词语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如“牢监/监牢、情事/事情”;二是对同义语素的不同选择,包括对同义名素、动素和形素的不同选择,如“手膀/手臂、恣纵/放纵、温热/温暖”。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词汇的历史发展和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11.
副词“就”、“才”都有多个义项,用法也极其复杂,但是,我们认为与“了”相关的,首先是关于时间的,因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表示主观量“早”、“晚”的“时间词就……”、“时间词才……”两个句式中“了”的隐现问题。“时间词就……”、“时间词才……”在所表达的主观量上构成反义,但是,其中“了”的隐现原因,重要的并不是它们所表达的主观量,而是其客观语义基础。即:“就”表示的是两个历时过程相接发生,“时间词就VP”中的时间词所表示的时点是不断流逝的时间流中一个滚动的点,“就”字句中“了”的隐现与其中动词的自主性、非自主性相关。“才”字句中一般不出现“了”,则是因为“才”已经表示了“实现”义。  相似文献   

12.
许慎的六书“转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书的“转注”,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种表意方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字分别表示同一事物,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建类一首”。“类”,当解释为事物之首,“建类”即用不同字形表示相类的事物;“首”,当解释为事物之首,一首”即那些相类的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正因为用不同的字形所表示的相类事物原来是同一个事物,所以这些不同的字形的意义才完全相同,才可以展转相注,这就是《说文·叙》所说的“同意相受”。  相似文献   

13.
1“have+sb/sth+v-ed”结构是,在:“have+sb/sth+v-ed”结构里,“have”有三种不同意义:1)表示有意识受动行动即主请有意识请人或让人完成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由上宾语承受某一行为。如:Hehadati-c>t;lrltakenoutyesterday。他昨天拔7一颗牙。(请大夫拔)Imusthaveanewsuit。de.我必须做一套新衣服。(让裁缝做)如果需要将过去分词所表示的动作执行者加以说明,可以用功一短语。如:Luoughttohaveherexaminedbythedoc-;Or你应该让她去看看医生。在这一用法里,‘上ave”作“使”、“止”解。翻译时有时可以在分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有字句”中“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作宾语的情况 ,并探讨了造成“有字句”中动词“有”后面的不同的数、量、名结构的两个因素。一是语言结构内的因素 ,动词“有”所表示的“占有”、“领属”、“存在”三个语义特征影响着不同的数、量、名组合在一起。二是语言结构外的因素 ,也就是人类的认知与经验内化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 ,位于动词“有”前面和后面的两个名词所表示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制约着“有”后面不同的数量名结构投射在句法平面上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和康德分别以“良知”和“自由意志”为核心建立起先验道德哲学。“良知”和“自由意志”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处。两者都具有自律性、先验性;都认为意念是善恶的根源;都具有批判精神。两者所涵盖的范围、建立的哲学前提、实现的条件有不同处。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倒”和“起”是长阳方言中表示动作实现或静态持续的重要助词,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细微区别.本文将论述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方位成分+存在谓词+存在主体”的语言形式表示“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的意义.人们用不同的句式和语词来表达“存在性”或“存在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这一语词根本不同于“存在者”、“存在物”,“存在”是一阶语言的谓词,用来断言一个一阶语言的主词是属于外延语词还是内涵语词.因此,“存在物存在”的错误在于混淆了语言的阶.  相似文献   

19.
ヒ和ご作为格助词分别都有很多种用法,并且两者之间又有一些学习者容易混淆的相似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两者都可以表示原因,但是两者的使用场合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了解和掌握两者的异同点,对学习者日语水平的提高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学习投入”与“学习性投入”均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由于两者中文相似、英文相同,容易混淆,所以有必要澄清两者间的差异及联系.研究发现两者在研究目的、理论、方法、应用及相关研究方面均有差异,但两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继承性.可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性投入是对学习投入的发展,且其研究内容包含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