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主要是指在儿童作品文本中体现出的、通过人物游戏所传递的一种符合儿童心理需求和审美旨趣,并实现儿童内心愿望的精神。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幻想精神""愉悦精神"和"自由精神"。儿童文学游戏精神具有快乐性、幻想性和自由性的三性特征"。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作品的主要呈现形式为:通过"顽童""小大人""、反派"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凸显游戏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蕴涵的笨拙与聪明、嬉笑与吵闹、虚拟与真实凸显游戏精神;通过语言夸张凸显荒诞美、语言颠倒凸显逆向思维、语言突转凸显惊奇,从而凸显游戏精神。游戏精神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编创的意义在于: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属性和内涵所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延续游戏精神。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作品编创的重要依据和准则。  相似文献   

2.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3.
网络创作的游戏性贯穿于创作活动的全过程,从创作心态到创作过程直至表现方法无一不充溢着令人心醉神迷的游戏气息。所以,创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能够激活文学活动应有的游戏的感觉,创作出"游戏精神"勃发的作品来。这对于以游戏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儿童来说,对于以"游戏精神"作为其独特的审美品性的儿童文学来说,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5.
"半岛哈里哈气"系列是山东作家张炜的最新力作。风格淳厚、清新、唯美,故事性强,地域文化色彩浓厚,是他在儿童文学领域进行的一次文体冒险;虽然属于儿童文学范畴,但它与张炜阔别了20余年的早期文学创作风格相接续,应当归于"芦青河"系列,是作者童年和童心的一次集中回放;它既显现出"纯文学"的审美风格,又与其当下的严肃文学创作有着可以互相阐释的互文关系,文学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语言游戏"理论来检验儿童文学的话语形态,揭示其中"童年性"与"成年性"的交互作用.儿童文学通常被标志成"为儿童而写",然而在儿童文学的话语势力位阶上,成人却总高于儿童.在儿童文学中关于儿童的文化想象反映出成人对儿童的一种殖民,这使得"语言游戏的童年"向"话语禁忌的童年"陷落.本文以<小红帽>和<彼得·潘>为例,探讨儿童文学童年话语禁忌的一些历史成因,认为儿童文学在这方面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乌托邦主义,长此以往,它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情况,如"伪善"被"理想"合法化以及"秘密"成了"遮蔽"的工具.儿童文学若要充分谋求"语言"和"游戏"的实践,就必须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作为审美创造不同于物质生产和一般精神生产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双向运动过程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作家的审美意识对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制约创作的全过程,而且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对象,艺术创造开始于审美主体的感受、体验和情感,然后通过审美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实现对人自身的肯定。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作家要按照客体对象的性质、特征、内在规律塑造艺术形象,作家不能无视客体对象自身的结构方式、属性、规律、内在特点而任意为之,另一方面作家又处处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根据自…  相似文献   

8.
创作观的确立是文学创作的先决条件。作家有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观,决定其作品的主体内涵和审美追求。创作观作为文本的灵魂,对文学传播内容的立意、选材和文本建构有指导作用,也决定了传播内容能否受到接受者的欢迎。人类对"儿童"的认识、经历了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的漫长转变过程。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突破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要打破旧有文学观的禁锢,从塑造儿童心灵的角度不断探索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领域,为现代儿童心灵的建构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当代英语儿童文学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深受女权主义理论影响.以莫尼卡·惠帝格为代表的一派女权主义学者认为,语言在女性建构主体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便没有主体性,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因为作用于她身上的语言文化力量将其如此构建.加拿大女权主义学者兼儿童文学评论家莉萨·保罗(Lisa Paul)认为妇女文学和儿童文学一样都受到了"语言压迫",所以女权主义作家们不但拿起笔,用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声音,同时也让她/他们的主人公以语言武装自己.本文试图通过解读以下五部女艺术家成长小说来验证这种观点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加拿大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露西·蒙格马利的"埃米莉三部曲":《新月的埃米莉》、《埃米莉的奋斗》和《埃米莉的求索》,美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路易丝·费兹的《间谍哈里特》,以及莫莉·亨特的《棂车声响》.  相似文献   

10.
萧平虽与同时代的作家在意识形态化的解放叙事和革命抒情上有着不少相通之处,但在个人阅历、审美追求和艺术观念上却与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大为不同。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多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战争,多把战争作为人物成长的背景和人物思想情感得以生成变化的情境。对人物的塑造更重视从心理和情感体验入手,多以追忆与反思引出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萧平儿童文学作品尤擅塑造女孩形象,这为十七年的儿童文学增加了几多柔婉和清丽,也使他的作品多了一种轻盈、圣洁、素净的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1.
现代儿童文学是以文字印刷为传播媒介的。文字印刷媒介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扩大了儿童文学的表现题材,不仅仅局限在作家的个人生活体验,阅读为作家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它使现代儿童成了文学的主人公,展现了儿童新的灵魂世界。它带来了新的母题与对母题的深度追求。它使儿童文学的表达更加规范化;它促进了现代儿童文学文类的形成,为现代儿童文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创立了新的世界符号体系,将人变成一种符号动物;它改变了读者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了人与人新关系的产生,促进了新的童年观的诞生。现代童年观的产生正是现代儿童文学诞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英国女作家J.K .罗琳创作的儿童文学小说《哈里·波特》风靡全球 ,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 ;想像力丰富 ,具有幻想性 ;独特鲜活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 ;张扬游戏精神 ,重视娱乐性 ;创作手法不拘一格 ,语言夸张幽默 ,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只有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激活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 ,创作出脱俗的、新颖的、为广大儿童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主要表明在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口号与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混淆上;电视注重挖掘禁忌新闻使儿童小说蒙受的影响是使小说趋于新闻化——对信息的凸显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弱化;电视的媚俗一一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追求销售量。这些影响的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文学堕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正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正式揭晓,盐城籍作家曹文轩不负众望,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国际安徒生奖由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195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国际安徒生奖为作家奖,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表彰的是该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建树。此前曾有多位中国作家及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用"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终结了传统哲学的"世界何以可能"的话题,面时工具理性与物质暴力的挤压与裹挟,马克思美学怀着对人类生存的深情关切,肩负起批判与创造的使命,提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审美解放与救赎路径:即人类只有走入审美的"自由王国"与游戏实践中,才能找到精神家园,实现真正救赎.游戏源于审美,因而本真;游戏基于主体间性,因而自由,能够创造与超越,也使存在的全部意义得以澄明和确认.游戏作为人与世界主体间深层交往并创造意义世界的自由精神实践,完成了审美救赎,也实现了最本真的"诗意栖居".这是游戏的魅力,更是马克思美学历久弥新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是文学不同层面的本质。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 ,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审美关系是作家与生活、读者与作品的本质关系。作家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群体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学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共同实现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游戏精神与幼儿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游戏精神与幼儿文学周彦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黑格尔随着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也显现了全方位的活跃。游戏精神即是近年来颇受批评...  相似文献   

18.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儿童观是一切儿童文学的原点,对儿童认知的变化标识出儿童文学的不同面貌。尽管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伊始就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但在实际创作中却一直呈现出“成人本位”的倾向、特征。郑渊洁童话的出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固有形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他所创造的皮皮鲁式儿童依靠自我启蒙,切断了传统“听话”模式,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鲜明的批判精神,演绎出独立理性的智慧儿童形象;在艺术表现层面,郑渊洁童话卓越的想象力和游戏性特色,不仅表现出其童话的审美现代性,更构建了以“想象”和“游戏”为本质的童年观,形成了荒诞幽默的童话书写形态。郑渊洁童话体现了其独有的儿童本位观,其影响力的持久性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它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性和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