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文康所作,反映的基本是十九世纪中叶的北京话,龚千炎先生认为:“《儿女英雄传》处于近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的最后阶段。”“研究《儿女英雄传》可以上窥《红楼梦》的语言,下探当代的北京话,从中看出近代汉语(北京话)发展的脉络。”①基于此,本文以《(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龚干炎主编)为材料,以近代汉语复音虚词的发展过程为线索,对近代汉语最后阶段的复音虚词的使用特点、结构特点试加以分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过程早在六朝时期就开始了。在复音化过程中,受汉译佛经等因素影响,实词由单音节发展为复…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汉语复音语素简缩形式的来源与简缩方式、构词方式、功能与运用范围及其产生的原因等等,认为复音语素的简缩现象符合语言运用的经济性原则和汉语词语双音化的主要趋势,应加强考察和研究,并积极承认其中已经趋于定型的简缩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词义和语义功能的虚化是语言演变中的语法化现象,汉语语法化现象的理论探讨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汉语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词组演变为词实际上是词汇语法化的过程,考察了偏义复词和复音虚词的虚化过程,剖析了动宾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认为这类词组实际上是在动宾的形式下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其宾语功能已经虚化。因而,虚化还可以是一种语法功能的表达范围逐步增加较虚的成份和演变成一种较虚的语法功能。虚化一方面使某一语素或语法功能显得缺乏原有的较为具体的意义,一方面也使得其应用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大方向,关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讨论也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以往对复音化的判定多是以单复音词的数量为标准,我们认为这样的复音化判定标准值得再认识,词语的词次、词频、多义性、普遍度等语用特点也应该成为衡量复音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拉祜语是分析型较显著的语言,虚词是其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ve”在拉祜语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多功能性.它既可以作助词来表明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关系——定中关系或述补关系,又可作为名词化标记,还可以用作句中或句末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使汉语在漫长的发展变化中产生了一批举足轻重的虚词,"着"就是其中的一个.它由一表"附着"义的动词虚化为两个语言成份:一是表示持续态的动态助词,即表进行的体标记;二是表示祈使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8.
虚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它与传统的语言研究息息相关,有着历史渊源和历史依据。现代虚词研究的进展则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的产生。因此,从古至今,汉语虚词研究都显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一大特色。 一、虚词研究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在传统的语言研究中,学者们对虚词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幼稚  相似文献   

9.
浅析《语助》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诞生于6个多世纪前的《语助》,是我国第一本诠释文言虚词的专著,可惜历来对其不够重视,研究也甚少。本文通过对比、叙述和分析,阐明该书鲜明的特色:释义通俗易懂、浅近中寓含深义,首次揭示文言虚词所具有的修辞功能,首创对复音文言虚词进行较集中的诠释,以及该书所体现汉语较早期的语法理论。以期能对《语助》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10.
<正> 古代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古代汉语虚词虽然数目并不算多,但是使用却很经常。刘淇《助字辩略》(1711年)收入虚词470多个,王引之《经传释词》(1798年)收入虚词160个,杨树达《词诠》(1928年)收入虚词480多个。如果加上复音虚词和虚词固定结构,大约也就七八百个,其中经常用到的实际仅有四五百个。比起浩如烟海的实词,虚词数量是极其有限了。就这几百个虚词和固定结构,使用却很经常很  相似文献   

11.
说“囧”     
古往今来,从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如今,随着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兴盛,汉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语言中借用古代汉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囧"就是借用古生僻字"囧",并发展出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形式,走出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它的流行趋势有待历史和语言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港味普通话”是普通话在香港流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语言变体,它源于港人在说普通话时对粤普两语中同形异义词的借用和对外来词的借用。与香港本土文化及港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进入普通话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大量的港式粤语词汇,经由“港味普通话”被内地的人们在普通话中广泛使用,并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信”的问题是中西翻译理论所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在当今盛行多元理论的同时,不应丢弃这一传统译论。本文以“信”的翻译原则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在遣词和风格方面的“信”度失缺,旨在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并能以“信”的角度进一步审视译作,从而规范文学翻译市场,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量词选取的历史成因、量词选取的风格色彩以及量词选取的认知机制这3个角度出发,以“口”、“头”(“一口猪”与“一头猪”)为例,探讨汉语一名多量组合现象,从而揭示“处于习惯”的名量组合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倾向。  相似文献   

16.
“非知识分子写作”:“文革文学”的一种潮流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民间大众话语的合流中遭到重创,“非知识分子写作”成为一种潮流与倾向;主流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写作在本质上是非知识分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社会科学理论界一种可称之为“知识中心”的研究倾向作了解剖,分析了这种研究倾向的特点、表现形式,及其可能的后果和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科学问题以及问题系统的层次结构关系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最后强调,要促使社会科学研究健康发展,必须改造不合理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日趋纷繁,且呈现狭隘化趋势。其根源是对该词词源存在片面的理解。由此阐发的有着自恋之嫌的“知识分子”定义,将士大夫摈弃于这一群体之外。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来看,将士大夫列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之列,并无不妥。  相似文献   

19.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A是A,B是B”句联的内部构造和外部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是A,B是B"句联内部各小句一般都是有序排列且有较高的一致性.各小句的前段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后段大都重复前段,极少的时候略有变化;中段有条件地容纳状语.各小句的重音分布是"中-轻-重",这与单用的"A是A"小句明显不同."A是A,B是B"句联在结构上是弱自由句联,在表意上不自足.常在小句中作成分,或在复句中与紧邻的其他小句或句联形成各种关系,少数时候也可以单独构成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