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晶晶 《民族论坛》2013,(4):101-104
以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七夕节的历史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与演变,重点以明清时期成熟的七夕节节俗形态为对象进行功能主义分析。同时对七夕节在当代作为情人节的节俗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的传承、转变、置换及功能对接的缺失或移位。认为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和演变是由其在民众生活中所承载和需求的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西和县的七夕乞巧活动至今保留完整,呈现祭、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形态。祭祀是活动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唱歌、舞蹈则是仪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乞巧歌因乞巧习俗得以传承,乞巧习俗的功能通过乞巧歌而实现。"唱巧"激发了少女们的演唱潜力,培育了民歌传承群体,形成了良好的传承人养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大多难以对社区和农村的寺庙进行有效的运用和管理,其根本症结在于对寺庙社区角色的认定.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诸寺为例,以功能主义视角,总结当代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农村城市社区中的寺庙,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民俗传承以及社区层面上公共活动空间两大功能上是怎样起作用的,继而对现代社区中的寺庙进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大多难以对社区和农村的寺庙进行有效的运用和管理,其根本症结在于对寺庙社区角色的认定。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诸寺为例,以功能主义视角,总结当代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农村城市社区中的寺庙,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民俗传承以及社区层面上公共活动空间两大功能上是怎样起作用的,继而对现代社区中的寺庙进行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界定了"拜月"节俗概念,总结了"拜月"节俗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拜月"节俗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拜月"节俗是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界定了"拜月"节俗概念,总结了"拜月"节俗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拜月"节俗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拜月"节俗是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广州珠村为个案,以龙舟节为切入点,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其端午节俗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的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  相似文献   

8.
以Kees Hengeveld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提出了一套以句法功能为基础的词类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汉语和维吾尔语形容词不同的分类为切入点,对两种语言形容词的柔性特征进行分析,对比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比较上巳节与花儿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之处,指出祓除和求子是二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并分析了具有这种共同目的和产生类似节俗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1.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 ,东莞市东坑镇的民间传统节日—卖身节都会如期举行 ,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从最初自发的劳务市场到今天集圩市和娱乐节日于一身 ,卖身节的社会功能经历了数次演变。本文对卖身节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包括对其起源、发展过程和现状的描述 ,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功能的变迁 ,着重探讨了文化环境的改变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布洛陀文化是以始祖布洛陀崇拜与信仰为核心而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布洛陀文化的传承是在一定的文化传承场中实现的,因此,传承场是布洛陀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对布洛陀文化的传承场进行简要的分类,并分析这些传承场在动态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发生的演变情况及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甘南藏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香浪节,首先对其起源和发展作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其蕴含的藏族文化和传承意义,旨在充分了解甘南藏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语条件式形式是维吾尔语动词的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形式。关于它的形成发展,国外突厥学家,如拉德洛夫、巴斯卡阔夫、捷尼舍夫、谢尔巴克等均从形态上作了深入的研究。尽管各家对条件式形式的原始形式观点各异,但对其以后的形态演变的看法却是基本相同的。这就是说,关于维吾尔语条件式形式在形态上的演变,突厥学界已有大致的定论。但是仅仅从形态上探讨条件式形式的演变,远远不能揭示出其内在的演变实质,必须从形态、功能、语义诸方面去研究,才能全面地揭示出条件式形式演变的真正面貌。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我国多民族体系中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价值,以台湾地区原住民的教育发展为视角,从法律权利、教育资源、社会文化、教学方法等维度对少数民族教育与教学进行分析,不仅对原住民族群本身具有文化传承与发展进步的功能,对中华民族而言,关注原住民的教育提升,对原住民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探索出科学、适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期为我国的多民族和谐与团结、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学界一般认为,推崇共时研究的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是"拒斥"历史研究的典型.通过对其代表人物有关著述的深入解读,我们认为,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与历史研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它以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为主导,同时也在不断寻求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和解,为解决共时性的功能主义与历史研究之间的矛盾"症结"做出了各种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8.
民俗功能似乎被视为理所当然和不言而喻的概念,以至于相比其他一些概念,有关论述在国内民俗学理论研究中少得不成比例。这似乎与民俗功能的界定最早来自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有关,由此限制了对民俗功能更深入与广泛的探讨。随着全球化时代人类交际手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传承和运用民俗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个体与群体在社会大背景下的角色也有了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结合多学科的理论进一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分析民俗的功能。文章提出一些浅见,以期引发同仁的批评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千家洞是瑶族的发祥地,历年来不断有海内外瑶族同胞到此寻根问祖。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家洞的含义超出了自然地域的限制,成为瑶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千家洞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文化象征和文化旅游这四大社会功能,有利于促进瑶族社会建设、提升民族凝聚力,符合瑶族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