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母神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种宗教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发展为社神崇拜 ,母神崇拜和社神崇拜的思想基础是先民崇奉“同类相生”的哲理 ,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大自然 ,因此他们在女神庙里安放孕妇 (女神 )进行祭祀或者在祭祀社神时提倡男女婚合 ,以期通过人类的繁殖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这种行为蕴涵着将宇宙万物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隐含了“生”、“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征集到一件辽代残木棺及同墓伴出的一付木门。其上绘有“鹰军图”,是第一次十分重要的发现。这幅“鹰军图”形象生动地说明:“鹰军”就是“铁鹞军”,是辽朝嫡系的、能征善战的精锐铁骑。契丹人对鹰神的崇拜,还可以在蒙古族、突厥族、回鹘族对鹰神的崇拜中得到印证。“鹰军图”最直观地说明了:在军阵中,契丹人对鹰神的崇拜,甚至超过对日神、月神的崇拜。可见,“鹰军”是一支王中之王的军队。  相似文献   

3.
自然崇拜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普遍存在着的信仰形式之一,太阳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民族语言是研究民族文化特别是原始社会时期信仰文化的活化石。从满语词语语义分析入手,可以发掘其所蕴含的满族太阳崇拜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契丹是宇文鲜卑之分支,元魏以后,契丹族开始出现并活跃于祖国北方的历史舞台上,此时,契丹族尚处于落后的原始社会时期,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契丹国志·初兴始末》里记载:“……(契丹)有一主号曰歪呵,戴野猪头,披猪皮,居穹庐中,有事则出,退复隐入穹庐如故,后因其妻窃其猪皮,遂失其夫,莫知所如.次复一主曰昼里昏呵,惟养羊二十口,日食十九,留其一焉,次日复有二十口,日如之”.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荒诞离奇之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契丹族先是以渔猎为其主要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依靠,后来逐渐地变为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活动了.到了北齐、北周时,契丹的游牧畜养已经相当发达了,但是,渔猎仍是契丹人民的重要生产活动,这从《契丹国志·国土风俗》的记载里可以看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  相似文献   

5.
契丹神话传说是契丹文学的重要源头,主要包括契丹族源、"三祖三变"及辽太祖出生等神话传说。契丹的神话传说,经历了"神怪——披着神怪外衣的人——有神异法术的人"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契丹人对于青牛、白马、太阳、龙等图腾的崇拜。其图腾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时期文明的反映,也是各部族融合的结果,龙图腾的出现,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契丹人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认同。契丹的神话传说,对其部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其形成了以二元结构为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契丹自称“炎黄子孙”并非是辽末天祚帝时期由汉族史官耶律俨在纂修《皇朝实录》时附会《魏 书·序记》虚构出来,而是契丹人由于受其先祖鲜卑人以及隋唐契丹“化内人”自称“炎黄子孙”、自称“中国”的 影响,早在辽太祖建国之初就已经自称“炎黄子孙”了。契丹人自称“炎黄子孙”,不无与汉人攀附亲戚之嫌,但 他们在自称“炎黄子孙”的同时,并不否认汉人也是“炎黄子孙”,具有契丹人和汉人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 华一体”、“中华一家”中成员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类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原始宗教的产生正根植于此。因此,原始的宗教形态的主要内容就是自然崇拜。契丹人也不例外,他们崇拜山,崇拜天,崇拜太阳。因为崇拜和敬畏,担心会因为自已的无知而冒犯神灵,所以需要与山神、天神沟通,及时了解神的意图,需要神灵为他们指明生活的方向。因此,在契丹人的生活中,巫作为沟通神灵的使者,在契丹人的早期生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辽朝建立后,巫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被保留下来,仍然在契丹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祭祀禳灾是由早期天神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发展而来的,从原始社会开始孕育,到夏、商和西周时形式逐渐多样化,春秋战国时则渐渐趋于衰弱。早期的祭祀禳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消除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提前防范灾害发生、与药物相结合有治疗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契丹社会笃信萨满教,尽管建国后,不断受到中原地区封建文化思想以及佛、道、儒教的冲击、渗透和影响,但是契丹的萨满教信仰始终盛行不衰,一直是契丹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多神教,是以万物有灵为基础,分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契丹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贯穿其民族兴衰的始终。本文旨在根据所学,管窥契丹人祭山和祭祖的风俗,谈一点肤  相似文献   

10.
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辽圣宗在其统治时期,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对农业的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契丹族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一、契丹族前期农业概况 契丹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大漠之间,多寒多风”,气侯条件极  相似文献   

11.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教的传播是多源的,或从回鹘传入,或从中亚传入,或从中原传入。来源不同也使佛教崇拜的风格呈现多样性。加之契丹人原始宗教、摩尼教与聂斯托里教的交互影响,也使得契丹佛教不同于其他地区,形成其独具一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自然崇拜是各民族在历史上普遍经历且延续时间最长的宗教形式之一.契丹现实社会中的等级现象,决定了契丹人观念中的自然诸神体系也有尊卑上下的等级之别.在契丹的自然神统中,以天地最为尊贵,祭祀天地的礼仪十分隆重,其基本场所是木叶山,契丹木叶山祭天,相当于中原帝王的郊天大礼.天地以外,较为重要的契丹自然神是日神、黑山之神、辽河神、风神、火神、猎神等.由于契丹故地西辽河流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后起的草原游牧文明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文化上的承继和横向上的传播,使得契丹自然崇拜礼俗往往与中原传统礼俗相合.  相似文献   

13.
上篇部落及部落联盟的崩溃契丹有一传说,略谓“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这自然不是事实,但契丹人是这样相信的,辽史地理志一载,在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内有奇首可汗夫妇及八子像。这说明契丹之分为八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契丹人已视为当然,因而用历史传说的形式把它巩固了下来。自见历史记载以来,虽屡经战争、迁徒,契丹基本上是保持着这分为八部的传统。八部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在辽史称为“古八部”。唐初大贺氏为契丹首领,有“大贺氏八部”,贞观中唐以八部置八州。武后时,契丹与唐发生战争,为唐所败,继之契丹内部也发生争斗,契丹首领大贺氏衰,遥辇氏代之。经此战乱,人口大  相似文献   

14.
崇山观念是契丹族古老的自然崇拜内容之一。崇山观念当是契丹人对天地的崇拜、族源的追溯以及对山林畜猎生活的仰仗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合。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辽廷以契丹人普遍的崇山观念为基础,融合了天地祭祀、崇祖敬宗、宗教信仰等核心内容,最终形成了以突出皇权政治为最高主旨的国家礼仪制度,使崇山观念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境界,构成辽朝政治文化的最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7日至20日,年逾古稀的刘凤翥先生在赤峰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活动。内容涉及“契丹文字的创制”、“契丹文字的失传”、“契丹小字资料的最初出土和初步研究”、“国外对契丹小字的研究”、“研究契丹小字的新高潮”、“契丹小字资料介绍”、“契丹大字资料介绍”、“契丹大字研究概况”、“日本国爱宕松男教授解读契丹小字方法之剖析”、“解读契丹文字与深化辽史研究”、“契丹大字‘应历碑’为金代墓志说”、“契丹文字中辽代双国号解读的历程”、“已经解读的契丹小字语词”、“部分契丹小字的原音字音值之构拟”、“契丹小字墓志解读举例”、“契丹大字墓志解读举例”等专题。  相似文献   

16.
辽朝太宗(927~947在位)时期,是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时刻。在此期间内,契丹辽朝体制建设的一切重要内容都基本确立。但是,太宗朝所留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政治影响中,也存在着“审时度势”的“权宜性”内容,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辽太宗时期,由于应天皇太后及其拥护者阶层的过于强大,动辄干涉国家施政措施的制定,因此造成帝、后集团的抗衡并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尤其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直接导致了契丹辽朝政治“分治”的局面的出现,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契丹辽朝体制建设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前,契丹社会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大体上还处于游牧阶段。在契丹社会中,土地被视作公有的自然物,土地私有观念尚未确立,自然也没有出现土地买卖现象。当时虽然出现了贫富阶级分化和财产差别,但这种差别不是表现在土地的占有上,而是在于一部分部落首领拥有了较多的牲畜和奴隶。《辽史·食货志上》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原  相似文献   

18.
石榴崇拜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整个世界动植万物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处于蒙昧阶段,无法认识和控制自然世界,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社会人的自然崇拜观念,即植物树木作神祗崇拜和图腾崇拜。回顾人类植物崇拜的历史,石榴作为生命繁衍符号,也应该是在人类食物、采集、种值的生存发展中应运而生。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石榴崇拜仍然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中,特别是民间艺术、民间民俗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朝与南唐的交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梳理和分析史料的结果表明,“高霸事件”是双方交聘前期的重大事件,“清风驿之变”则是双方交聘后期的转折点,它们是对双方交聘目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节点。这对于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以至客观认识契丹辽朝的中原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早期主要以原始的自然崇拜为主,兼有摩尼教、景教信仰。辽朝建立前后,佛教、道教等宗教形式先后传入契丹本土,并得到上层社会的支持,发展比较迅速,最终形成多种宗教形式并行传播、相互交融的局面,并对社会风俗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契丹宗教文化现象。相对其他宗教的影响,对契丹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佛教,但契丹本土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