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拥有漫长的边界线和广阔的边疆地区,因此具有治理边疆的丰富经验。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民族分布的突出特点是汉族居于中心区域,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近代以来连续不断的殖民主义侵略战争是导致我国边疆地区出现跨界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边疆政治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政治,跨界民族跨国界而居的特点使得跨界民族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领土主权和边疆安全,而且可能影响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因此,跨界民族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边疆政治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时势危机促使国人关注西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开发经由朝野互动,最终演变成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重建,其最终目标仍是指向国家生存和复兴。它依赖的路径则是在中心与边缘的身份认同中通过文明与野蛮的界定,尤其是通过把“野蛮”标注于西北的具体人物阶层,使作为文明的代表者、阐释者的中央获得了无上的威权,使中央威权能在地方重建。这也是传统的经营边疆的政治手法在近代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再次回归。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正>本期栏目主题关注中国边疆治理的文化与政治。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过程中,我国边疆的地缘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出来。边疆治理研究已经成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重要领域。边疆是我国占全国人口10%的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区域,而民族本身也逐步由以体质差异为区分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一八事变前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事变前其边疆认识以蒙藏新为重心,将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等同,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较模糊;事变后西北、西南边疆在其视野中地位开始提升,边疆区域范围的界定相对明确.民族认识上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基础,为现实政治利益的需要,忽视少数民族自身历史文化传统而提出宗族理论.与国民政府的边疆观念及民族认识同步演进的是其国家主权观念的逐步清晰,对中国从传统国家形态向现代转型,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抵抗外侮与民族分裂势力有积极意义.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局限性,其边疆观念与民族认识多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在具体实践中并未彻底贯彻,宣传价值多于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5.
因民族国家政治分隔力形成的跨界民族,其成员的民族与国民双重身份对应着两种认同形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严重制约并影响着民族国家的边疆秩序及其地缘政治关系。跨界民族成员依靠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获得公民身份、实现利益诉求、建立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时,深受跨界民族主义、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民族国家的有效治理、公民权益维护等认同政治实现跨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较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边疆研究逐步进入到人类学视野之中。全球化时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走出了民族国家知识体系框架,通过阐释边疆空间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关系和可能性结果,继而形成了“从边疆看世界”的鲜明的人类学叙事特征,内容包括边疆空间意义的地缘政治变迁和主体意义的生命政治形成,前者描述了边疆社会变迁和政治秩序的变化,后者则描述了边疆区域不同群体的社会实践以及相应治理技艺的演变,一同构成了全球化时代边疆“内”与“外”关联的多层面理解。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疆叙事,对中国边疆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的历史叙事中,边疆治理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经典议题。在我国传统社会时期,边疆治理是一元化的治理体系,精英主义色彩浓厚。边疆治理能力主要体现为边疆防卫能力、民族关系处理能力、边疆秩序建构能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现代化浪潮以沛不可挡之势席卷边疆地区,边疆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急遽嬗变,公民权利意识和利益意识逐渐觉醒,民主政治思想开始萌生。时代演变和社会变迁给传统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当代边疆治理体系应该完成由一元化治理向协同共治的转型;当代边疆治理能力的重构,不但要完善边疆秩序建构能力,更要提升推动边疆发展的能力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东亚“朝贡”体系遭到西方殖民体系的冲击,中国的地缘政治开始受到挑战.几乎在同时,沙俄和日本都向东北亚的核心地带扩展势力,中国东北边疆受到来自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的地缘威胁.清政府出于边疆安全的考虑,开始加强东北边防.由此形成中、日、俄三国在东北亚地区长达近百年的地缘争夺.受这一期间东北亚地缘政治变动的影响,中国东北地区多次出现朝鲜移民高潮,使数百万的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最终成为中国的跨界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9.
汉王朝的西北边疆主要指狭义上的西域,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起源于甘青高原的氐羌民族,也有与北方匈奴有源流关系的乌孙,还有高鼻深目的塞人;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政权都得到汉王朝在政治上的认可,他们与汉王朝建立了一种羁縻关系,是汉王朝西域都护治理下的地方政权,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王朝对西北边疆各民族的治理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对中国西北治理的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0.
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是与边疆安全密切相关的变量。和谐民族关系建构有赖于民族之间交往的扩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边疆地区而言,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是扩大与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关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西北边疆地区应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为纽带,以生产领域的民族互嵌为重点,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构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发展;以区域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中心—边缘"的少数民族治理理念,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平台,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1884年新疆建省,促进了新疆社会发展,使近代新疆社会变迁达到了顶峰。收复新疆失地、经济实力增强以及讨论和制定建省方案,为新疆社会变迁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新疆社会变迁构建了全新的组织体系。通过建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废除腐朽落后的伯克制,在边疆民族地区慎选官吏,改变了分而治之的民族隔离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制度开始走上近代化轨道,增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巩固西北边防。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人们不禁会想到左宗棠和李鸿章。但是,对近代中国海防和塞防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枢臣文祥。同治、光绪年间正值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他既主张重视海防建设,同时又力挺左宗棠西征。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顺利收复了新疆,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以加强国防为目的,促进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和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过渡,对西北边防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素质的提高、外交实力的增强等,其直接效果是新疆的收复、《中 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和西北边防的巩固。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对国家和民族之深沉的挚爱和高度的关注为底蕴与内涵,注重研究和探讨如何筹边谋防、抵御外侮、消除“边患”,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方略与对策,为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摇旗呐喊、振聋发聩的作用,为以后收复新疆失地、实现新疆建省及晚清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生了转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追求与使命。辛亥革命开创了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华民族认同与现代国家认同,促使国内民族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区域建制发展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区域建制是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的一种特殊地方行政建制。中国至少自秦王朝就开始设置民族区域建制,历代承袭,绵延未绝。这一制度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华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开展和加强民族区域建制发展史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性文化"的日益凸显,在人文科学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逐渐显示出其现代意义。该学科帮助本国、本民族、本地域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强化对异质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给予正确反思。在该学术视野下,对于蒙古族传统自在文化与欧洲若干具有游牧文化基因的民族文化类型做跨文化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揭示东西方游牧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文化人格的不同历史走向。客观而科学地认知本民族特征是超越民族虚妄或自卑的前提,而民族特征的认知必须是在民族比较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的民族尊严也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清醒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