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突发性事件报道屡见不鲜。新技术——Web2.0自媒体产生带来了媒介的新发展,使传统媒介不再是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唯一主角。微博正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博的研究对转型期的中国具有意义。文章以微博信息传播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性事件中微博的传播模式、微博传播效果、微博舆论引导、微博谣言的控制和引导等切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政府该如何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有效的危机沟通,遏制二次危机传播带来的损害,最大限度地帮助组织控制危机局面成为当下研究热点。本文选取H7N9事件、非洲猪瘟事件作为对比案例,以议题构建和公众参与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政务微博双重属性,展开内容分析和编码,调查线上公众态度和行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务社交媒体的沟通效果进行刻画。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注重政务微博信息框架的构建,忽略了行动、观点框架的构建;政务微博沟通的公众参与度很高,而政府回复率较低;可以通过政务微博进行议题构建、正确引导,实现政民良性互动,形成政务信息有效沟通机制,提高危机沟通效果。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在日益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传播渠道的过程中,一方面下放了传播权,另一方面,更多意见领袖集聚这个平台,产生的集权效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尤其在舆情事件传播中,微博意见领袖正在成为推动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入手,对微博意见领袖在舆情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微博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易于产生新闻并引人关注,尤其是高校突发性事件。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校园突发性事件更易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异。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微观层面入手,探讨了高校新闻发言人在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时的掌控策略。  相似文献   

5.
网络作为传播速度最快、幅度最广的现代媒体,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演化过程产生着重要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演化可分为诱因产生阶段、矛盾升级阶段、群体事件产生阶段、冲突爆发阶段和事态平息阶段等五个阶段。网络舆情在放大镜、加速器和助燃器的作用下,缩短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概率,延长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路径。为此,建议加快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监控平台和应急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当今中国进入了不确定性增加、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高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改变了传播的理念和定位,对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社会促进了传播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加剧了传播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微博传播的兴盛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增长形成了叠加效应,从而也使微博传播成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微博为突发公共事件注入新鲜元素的同时,也为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提供了新工具和新场域。至于政府、传统媒体和公众的三重博弈关系,也因微博的深度介入而被注入了新内容。要有效地治理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这三重关系博弈的实践中充分考虑微博带来的新变化,努力把握微博带来的新契机,化被动为主动,以微博治微博。  相似文献   

7.
微博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奇妙的用户体验,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成为媒体中用户活跃度高、即时性强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微博在一些公众事件中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并迅速转化为社会影响力,推进了公众事件的健康走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微博已经成为网络热点事件发布、传播以及推动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微博中评论的内容尤为关键,它们可以推动热点事件的发展。微博评论中的情感冲突是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本文选取"玉林狗肉节"的微博评论作为案例,运用ROSTCM软件和文本分析法,采用"词—句—内容—策略"的研究脉络,梳理出情感冲突的内容和策略,发现了基于共识解决情感冲突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传播方式有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它集便捷性、公开性、交互性等特点于一身,实现了随时随地传播信息的可能,以140个字符体现了微博用户主体的观点,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各项事务中有着自己特殊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会的公共领域中,微博媒介发挥着"社会公器"的作用,文章旨在从传播学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公共领域"中微博用户的类型特征及行为需要,在研究微博用户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讨论微博对网络舆论的监督与引导机制,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探讨微博在现实社会的传播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微博事件具有高度公众性、议题性和影响力,深层次触及受众情感和切身利益.本文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视角,从微博事件传播的媒介生态因子和传播模式两个角度来解读和研究微博事件的叙事文本、受众生态、环境生态及传播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及传播模式作系统性的考察,为我们正确把握微博事件传播的特点,引导微博发挥社会正能量提供一个新的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风险沟通的理论,以突发性灾难事件第一号台风"尼伯特"为个案,通过对其传播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场域在信息响应、内容结构、公众回应与社会信任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探析在两大场域间突发性灾难事件风险沟通的特点、差异,并在风险沟通的视野下对突发性灾难事件在不同场域的传播互动进行多维度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使做好危机传播成为高校的常规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角色与功能,以及高校危机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具体的媒体应对策略,希望能对高校做好危机传播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旗帜”,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非典型肺炎事件报道中广东报纸刊发的新闻评论(主要是时事评论)的分析,并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探究新闻评论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新闻事件因其具有不可抗力下的偶然性和突发性,所以新闻媒介在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时,也有其自身的不可控性.作为新闻传播的接收端,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突发性校园侵害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媒介应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承担起媒介传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微博:政府危机公关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工具和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因其快速和便捷的特点成为政府和民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在政府的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政府都可以借用微博进行舆情监测、民众沟通和形象修复,从而获得危机公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一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引起了广大民众对政府应急能力的关注。文章在分析了公共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及其政府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测定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指标体系,以便对政府应急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及其规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为话语自由表达在公共领域建构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其自身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以及对公众素养要求不够到位,谣言却也时刻伴随着。谣言的恶性传播使微博的传播、沟通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着微博舆论平台的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公共领域建构的进程。如何妥善规避微博传播中的谣言、不断完善微博传播平台,从微博自身管理机制以及对公众的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考量,提出建立完善的事实和身份审核机制以及呼吁公众理性表达、监管部门适度引导,以期制止微博谣言传播,创造一个纯净的微博沟通环境。  相似文献   

19.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后,在微博上迅速引发大量讨论,反映了公众对此事件的情绪。而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对相关微博进行情绪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节点识别、主体差异和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究愤怒情绪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可以发现:愤怒情绪的传播网络呈放射状结构,少数用户占据优势地位;新闻媒体及名人明星具有较高的情绪吸引力,是重要的“情绪源头”,草根大V具有较高的情绪凝聚力,是关键的“情绪枢纽”;在媒体和明星的情绪启动效应以及草根大V的情绪助推效应作用下,事实流、意见流让位于情绪流,共同导出网络舆情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情绪图景。  相似文献   

20.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后,以互联网、电子论坛、微博以及手机等传播媒介为载体的公众舆论——网络舆论逐渐兴盛起来。近年来各类网络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各类危机在众多领域相继出现,而网络媒介因其开放、及时、互动、共享等特征使得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比以往更快、传递的渠道更广、信息控制和垄断更难,从而使得危机极易被迅速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危机公关的理念以及方式必须有所变革。首先对网络舆论、危机公关和政府危机公关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然后从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分析了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双重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