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俞”     
刘凌 《兰州学刊》2013,(9):175-179
对《说文》所释“俞”字本义,学界颇多争议.文章从“俞”字早期形体,“俞”声符字的声符义,各组声符义间的联系,以及“俞”的同源字等方面,分析“俞”字本义.并因“俞”、“余”之关联,谈及对“余”字初形本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5,26(4):119-121
我国河流名称,先秦一般只单言其名;汉魏六朝多称“~水”;隋唐以降,称“~水”的河流渐改称“~江”、“~河”;至明清,除少数沿袭旧称外,基本上称“~江”、“~河”。这些名称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受汉语词汇复音化倾向的影响,二是由于“江、河、水”词义本身的制约,三是“江、河”构词能力的不断增强,四是方言习俗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富金壁对许慎关于形声字的定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道: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喻也,喻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  相似文献   

4.
宋金元杂剧中皆有“末泥”,然其称呼承载着不同意向所指。分而论之,关于宋金杂剧“末泥”色,其于杂剧演出过程中职司“主张”。在元杂剧中,根据其“一人主唱”的脚色体制的不同,可分为“末本”戏与“旦本”戏两类。在“末本”戏中,其主唱脚色为正末,亦被称作末泥,简称为末。对于宋金与元杂剧中两个“末泥”的研究,以往论者主要集中于对其脚色来源的考察,且研究多从文献史料记载中探索其渊源。然因二者名同实异,故而导致在研究论述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宋金杂剧“末泥”与元杂剧“末泥”相混淆的情况。这种胶柱鼓瑟状况的长期存在表明,有必要对两个“末泥”正本溯源。  相似文献   

5.
《四川社科界》2009,(5):25-26
“金沙讲坛,彭州湔江分讲坛”开讲 由彭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主办,彭州电视台等单位承办的“金沙讲坛.彭州湔江分讲坛”于2009年8月在彭州电视台开讲。  相似文献   

6.
4月3日,在台北的“开南商工”操场,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正式当众宣布角逐国民党主席,正面挑战国民党副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这标志着“王马之争”公开化、表面化。尽管两人都公开宣布把这次主席位子之争定位为“君子之争”,但由于这场“君子之争”关乎国民党的命运以及台湾政局的走向,自然而然就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7.
关于高句丽民族起源,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秽貊说、高夷说、高夷—貊部说、夫余说、古朝鲜说和炎黄—商人说等,上述诸说皆有一定问题,包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诸说之中,高句丽族源主体为辽东“二江”和“二河”上游“貊”部说更具推断和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文说”一例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文说”一例举隅朱桢“右文说”是古人根据《说文解字》所提供的资料,对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训诂字义的学说。此说的基本观点是:凡同声符就同义。由于形声字声符多在字的右半而形符在字的左半,左半的形符只提供某字义类,即大范围的意义归属...  相似文献   

9.
本刊封面是俄罗斯、日本、朝鲜与我国领土交界地域的一角,其中明显可见在绿树丛中有一花岗岩质界牌,这就是吉林省东疆“土字牌”。 “土字牌”立在中国东部边疆重镇──—吉林省珲春市敬信乡防川村沙草峰南麓尽处,图们江下游左岸防护堤上。西北距珲春市城152华里,南临图们江,堤北是图们江冲积平原,俄罗斯的包得哥尔那亚城座落在东约2华里处,西1华里许隔图们江与朝鲜豆满江城相望。东南约500米处是朝鲜通往俄罗斯的铁路大桥。界牌面向西南223度,高为1.44米,宽0.5米,厚0.22米,底部露出地面部分0.09米。…  相似文献   

10.
一、洗耳河的民间传说 山西作家太行山采风团第三程来到黎城县。黎城县有四条经典旅游线:性空山仟仵线、漆树宽章线、黄崖洞善陀线和板山洗耳河线。2011年9月5日上午,我们从黎城县城驱车三十公里,先是“跃上葱笼四百旋”,直攀奇崛险峻的板山,继而“飞车直下三千尺”,来到了久闻其名的洗耳河。洗耳河位于黎城县西井镇,驻足洗耳河畔,目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四周群峰笔立刀削、峭拔挺立,源于二十五亿年前的那次地壳大变动,造就了太行山奇观。海沉陆隆此起彼伏,断裂与岩溶的双重作用,使这里兼具云台地貌和嶂石岩地貌两种特征,代表了“太行山地貌景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1.
在延边,以“图们”命名的有图们市和图们江。图们市在本世纪20年代之前仅有10户人家,汉族称它为“下甸子”,朝鲜族则称它为“灰幕涧”,后因依傍图们江才称为图们。图们江则是中朝两国的天然界河。 图们的“图”字在今天延边人的汉语口语里并不读为tú,而一般则读tǔ。 “图”字读为上声调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我们这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地名读音。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表面看来是方音上的差异,其实则不然,在这个特殊的语音层背后潜藏着较  相似文献   

12.
灌县离堆,是都江堰堰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记载离堆最早的是《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从此,人们就以“离堆”或“成都二江”来泛指都江堰。班固《汉书·沟洫志》基本照抄此段,只在蜀守冰前加一“李”字,说明冰李姓。东汉时,由于一九七四年在都江堰外江出土的东汉李冰石象题字而知当时称都江堰为“都水堰”,从而证明李冰所凿离堆确为灌县离堆,司马迁的记载是可信的。但当时人们对“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的“沫水”产生了怀疑。人们都知道沫水是指大渡  相似文献   

13.
《南方论刊》2011,(9):F0002-F0002,I0001
龙岗河——龙岗人们的“母亲河”,位于深圳东北部,是东江支流淡水河上游段,流域总人口约150万人。长期以来,龙岗河的防洪排涝、河流水质、生态景观等方面与龙岗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极不相称,特别是与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的定位存在较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14.
方锡球 《江淮论坛》2010,(1):162-171
谢榛的诗学思想以“声律”为中心。其历谈声律格调,以分正变,来规避旧格调论单纯崇“正”的缺陷;以“三要”与“一我”“一心”为立足点,建设以“悟”为核心的主体才能,来丰富格调论的内涵;以“走笔成诗,琢句入神”来改造旧格调论的琢句求工之弊;在格调论的范围内,力图让诗性分析从偏执两极走向融通,以改变格调论崇尚汉魏范式的不足;他以对“法”的具体讨论,落实了对格调论内容的梳理。这样,“法”、“悟”、“神”、“兴”、“走笔”与“出入(初盛唐十四家)”一起,构成谢臻格调论诗学的新鲜特色。  相似文献   

15.
郁江     
郁江位于利川南部,在利川境内干流全长90.1公里,流域面积达1478.2平方公里,由东北向西南“倒流三千八百里”后,在今重庆市彭水郁山镇注入乌江,故名。郁江发源于利川,其主要源头有三:一为后江,源于佛宝山梅子坪五道河;  相似文献   

16.
湖南持续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是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重大课题,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是“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根本之策。在深入探讨“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的要素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对“一江一湖四水”治理现状进行总体评估,提出了湖南持续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系统联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颖 《北方论丛》2015,(2):69-71
“穿”“戴”是两个常用汉字,也是两个常与衣物、服饰搭配的动词。对它们与宾语搭配的规律与原因,现有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往往语焉未详。结合《说文》、甲骨文、金文材料及其他相关文献,对“穿”“戴”二字进行字源考辨,对其字义及其使用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理论上厘清了二者的分工。  相似文献   

18.
秦始皇陵从葬区出土的大批戈、矛、剑等兵器的一定部位上,刻有秦篆“寺工”字样作标记。 关于“寺工”,史无记述。 据秦墓竹简《工律》:“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赢(累)、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代县有“工室”之设。《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少府,秦官”,设“考工室”官署,汉承秦制,或其名略异,仍掌百工及官营手工业,制作兵器亦当其职。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据《汉书新证》考工条下引再续封泥考略卷二第12页,有“左工室印”封泥,13页有“右工室丞”封泥。疑考工室在汉分为左右。  相似文献   

19.
也释“末业”和“倚市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月刊》今年5月号刊登曾维华先生的《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倚市门”》,文中指出“倚市门”应作商业解,总的来说是能够成立的,但其论证有不尽恰当之处,故作本文提一些修正意见。《史记·货殖列传》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因为“刺绣文”属于末业的范围,所以曾文花较多篇幅来证明“‘末业’在古代是很清楚的,是指‘工商业’”。这结论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很多论著都这样说,简直成了定论,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并不是中国古代所有时期或所有人所说的“末业”都…  相似文献   

20.
墨学从“显学”到“绝学”原委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认为,墨子是劳动者即“农与工肆之人”利益的代表,故其主张得不到后世统治者的采纳而成“绝学”.本文则不同意这种成说,认为墨子是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变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是缔造新文化的激进派,这也正是墨学成为“世之显学”的重要原因.与儒家“法周”不同的是墨家“法夏”,利用原始文化中的博爱、互利、民主、平等、“天下为公”的精神去批判和否定礼治文化中不合理的主张与黑暗政治统治,并试图再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文章还指出,墨学从“显学”到“绝学”这一历史悲剧的原委,除了其学说本身具有狭隘的经验论与脱离实际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变迁中寻找答案,作为为新兴社会力量现身说法的墨学也正是在完成自己使命之后而遭禁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