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没有任何官职和罪行的苏过,随父亲苏东坡在惠州、儋州度过了6年的流放生活.6年的流放生活,使他饱尝各种困苦,却也成为他一生成就和盛誉的开端.他赢得了"纯孝"的美誉,他的主要人生哲学"斜川之志"发端于此,他的诗词书画才能得到良好的训练并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他受父亲影响而形成的"居闲未敢忘忧国"的品格使他对海南黎事问题的思考在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叶梦得与晁补之、张耒、苏过等众多的苏轼追随者和后人有着深厚的血缘、学缘和情缘等关系.叶梦得的学术旨趣受到苏轼及其门人的深刻濡染,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苏门特色.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在贬居昌化军期间,甚得黎族人民的爱戴,他对黎族人民的感情也很深厚,这集中表现在他和黎族士人黎子云的关系上。北宋绍圣四年丁丑(公元1097),被贬在惠州的苏东坡又被贬为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这时,苏轼已是六十二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四月十九日,他带着幼子苏过,从惠州起程,至七月二日抵达昌化军(治所在今儋县中和镇)。苏轼初到昌化,过着“食无肉,医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困苦生活。①“出无友”,使他常常“阖门面  相似文献   

4.
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朝廷以苏轼在惠州写诗托意讥讽朝政为名,再次将其谪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被命即行。苏轼于四月十九日携幼子苏过离开惠州,六月十六日在徐闻登舟渡海,七月二日左右到昌化军贬所。本文所记即为此间行程及经历。  相似文献   

5.
苏轼散文评点于明代最为突出,尤其是至晚明时期趋于繁盛,涌现出众多苏文评本与评家.明人主要对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从理论上作了总结和把握,并借此阐明苏文的成就及苏轼对散文的贡献,综而观之,虽无开拓创新之举,却也有发扬光大之功,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苏轼的文学史地位.这也使明代苏轼研究"中熄"说显得不够妥贴.  相似文献   

6.
苏轼与黄庭坚的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苏轼的词论我们首先从苏轼对自己词的批评来看其词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所上引《遁斋闲览》的记事中,载有苏轼的言语以及对这言语的批评: 子瞻尝自言,平生有三不如人,谓著棋吃酒唱曲也。然三者亦何用如人。子瞻之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据此看来,苏轼不擅于歌词,而且连街  相似文献   

7.
苏轼被林语堂称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其卓越的智慧才情、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以及惊心动魄的人生仕履,在宋代刮起了阵阵"苏轼旋风",从多方面展示了宋型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博学与多才多艺,使苏轼成为宋代最杰出的文化名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和集大成性,使苏轼于宋代文人中,卓然挺立,格外耀眼;门庭广大,追随者不绝如缕,使苏轼成为一代文宗师范;频繁的政治迁徙,使苏轼在磨难中走向成熟,声名鹊起,不可阻挡;以苏轼为代表和旗帜的苏学、蜀学和蜀党,在宋代光彩夺目;以苏轼为冠冕的"三苏",成为宋代家族文学与文化的杰出代表;声名隆盛,影响至大至微,至深至远,域内域外争传共举,摹效攀附,乃至据此谋利,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8.
一个早春的夜晚,轻轻的风吹拂着池塘边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雅的梅花,10岁的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  相似文献   

9.
一桩历史公案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文坛上有卓著成就的大家.苏轼与王安石的首次交往,现已不可确考,但嘉祐五年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薄的制词却是王安石起草的.制词称苏轼"尔方尚少,已能博考群书,而深言当世之务,才能之异,志力之强,亦足以观".由此可知,这时王安石对苏轼已有所认识,也许互相已能开始有所了解.可是,据说此后不久,欧阳修劝苏轼的父亲苏洵同王安石交游,苏洵竞断然拒绝说:"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于是挥笔作《辨奸论》,文中以预言家的姿态,一口断定王安石其人"阴贼险狠".集历史上王衍、卢杞、竖刁、易牙、开方等坏人之大成,一旦由他当政,天下"将被其祸".苏洵死后,安石用事,他的先见之明,果然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顾笑言自传     
我于一九四一年八月二日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今年四十二岁。我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所有生活在旧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为生活和事业所扰,忧郁寡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其主张和突出成就,有着广博的师承和深邃的历史背景.如果追溯苏轼有关诗学"活法"说的源头,我们认为有三个:政治源头、学术源头、文学源头.我们也只有把苏轼有关"活法"的论述放在立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观照,才会得其本真.而这些,都与苏轼对欧阳修的师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县人。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享年66岁。俞正燮的父亲,名献,字可亭。乾隆四十二年(1775)拔贡生,官句容县训导。俞正燮少时,随父任所读书。好学不倦,其父学俸所入,几尽以购书。又聪明过人,人称其“读书过目不忘”。道光元乓(1821)中举人。俞正燮二十多岁,外出游学。前十年去来于兖州、济宁、泰安、济南、临清、曹州一带,又北上京师。后三十年往还于徽州、颍州、武昌、长沙、苏州、常州、江宁、杭州之间,亦再至北京。综其所事,大都“以所学客达官贵人,佣书为活,介乎门客之间。”事之显著者,如嘉庆九年(1804),在兖州兖沂曹济道孙星衍署。时孙星衍为伏生建立博  相似文献   

14.
苏轼自小就开始在其父亲苏洵的指导下研读《周易》,中年被贬黄州时开始撰著《东坡易传》,晚年被贬海南时继续对《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进行修订,最终定稿。在苏轼看来,《周易》是古圣先贤们曲尽人情世态后总结出的一部指导人类成就盛德大业的教科书。苏轼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人生态度等时常以易理为理论根据,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增强说服力。苏轼是抱着传承圣人大道的目标撰写《东坡易传》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撰写了《东坡易传》等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5.
麦田 《社区》2003,(10):42-42
15岁那年冬天,母亲因为疲劳过度猝死在车床前。半个月后,一直被诅咒的父亲赶来了,跪在母亲的遗像前涕泪长流。 我随父亲回到阔别已久的小镇。父亲待我很好,殷勤地嘘寒问暖。这一切又怎能消除整整6年的仇恨?6年前,他为了圆满自己的“爱情”,遗弃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雄视百代",其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陶诗》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艺术创作的精华,体现了苏轼仕与隐的思想。《和陶诗》标志着苏轼的创作风格由豪放恣肆转向冲淡平和。在对陶渊明诗歌继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苏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的对联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们忽视研究苏轼对联的原因谈起,对苏轼的对联进行了初步的搜集整理,并对苏轼对联的成就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空"本是张炎对姜夔词的评价,它和"质实"相对而言,这一评价对苏轼词也十分合适,苏轼词自有一种旷达风格,要旷达就要超脱,要超脱就不能胶著于物,凝滞于物,也就不能对意境、物象、心绪作质实的描写,而必须清空,即空处起步,清处落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种"清空"之美,成就了苏轼"坡仙"之姿、"旷达"之态。  相似文献   

19.
问珊 《华人时刊》2013,(8):64-65
范汝宜,江苏南京市浦口人,1947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往台湾,现居台北市。范汝宜生于书香世家,其伯父范陪开,父亲范陪渊,均系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其母唐云璋毕业于杭州艺专(即今中国美院)。复至南京前"中央大学"美术系深造,受业于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深受器重。范汝宜受到家庭影响,自幼即展露  相似文献   

20.
《新天地》2012,(10):23
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在网上晒自己父亲的老照片或创作漫画和段子,分享和父亲间的趣事,各尽其能地表达着对父亲的敬意。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