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殖民主义衰退,文明重心逐渐东移。以跨文化研究为本质特征的比较诗学在20世纪中期以后的兴起和发展,是西方学界的"东方转向"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研究的某种重大转折或某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东方仅仅是包含了中国而不能等同于中国,在当今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东方多元文化中的一元,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内的比较诗学研究基本围绕中西诗学,带有较为浓厚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我们还需要向非西方和后发展国家等多方面地拓展我们的比较诗学研究。在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自觉推动中国诗学,主动积极融入世界主义诗学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赋予其新的内容与形式,这对于未来中国诗学的学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比较诗学"中的"比较"具有翻译、对话、联系、阐发、影响、接受以及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特殊涵义,它以全球文明作为本位,而不是以某一文明作为本位,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双语背景和双语意识的跨语际文论研究.我们既不能用中国文论的标准来衡量西方文论,也不能用西方文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论,而要超越中西方两种文论视界.  相似文献   

4.
洛夫在六十余年的汉语新诗创作中,以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和意象营造,探索着"诗是一种有意义的美"的传达路径。而中西诗学理念的相融互渗,也成就了洛夫独有的诗学观念与独特的诗歌创作方法。因此,在诗情与诗思上,洛夫诗歌表现出了宏阔的宇宙意识与清醒的悲剧精神;在风格上,洛夫诗歌形成了"冷"和"静"的独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操用英语所展开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美国学界崛起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即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其中首席学者就是刘若愚。不同于汉语本土的国别诗学研究,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的学术目的,是为了把中国诗学准确地介绍给西方学者,也是为了使中国诗学走出单边的汉语学术语境,融入世界文学理论的家族谱系,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必须把中国诗学汇通与整合到西方诗学体系中,以此使西方学者能够透过其熟悉的本土诗学理论作为沟通的路径和对话的窗口,来接受与研究中国诗学,所以他们所从事的比较诗学研究是在一种颇具相当难度的汉英诗学理论话语的转换中,使中国诗学思想及中国诗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考量,华裔族群的比较诗学研究所操用的是一种杂混的学术英语,其中浸润着来自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诸种信息,而对中国汉语学者来说,这些学术信息也成为中国学者步入西方诗学体系的路径与窗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柏拉图的"理念"说与庄子的"道"论出发,从美的本体论、审美体验论、艺术本质论等三个方面分析比较柏拉图和庄子之美学体系,并进而由此引中阐发中西美学之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诗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诗学则是指诗歌创作的技巧。诗学概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了重要性和必然性 ,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引起了中西方学者的关注。 2 0世纪以来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借鉴西方文学理论 ,对中西比较诗学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理论 ,促进了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杂语"话语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汉语诗学话语的重要方式,包括"原文型"、"音译型"、"汉英并列型"三种样式.当时一些学者分析了这一现象,并表明了赞成或反对的态度;"杂语"方式展示了话语主体的西学背景,显示了其文化身份的优越感,使西方诗学话语和话语方式迅速地普及开来,加速了中西诗学的沟通与融合;"杂语"至"纯语"的转换,意味着西方诗学在现代汉语诗学中的话语霸权,妨碍了古代汉语诗学的现代转换,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采用“和而不同”的平等对话原则,立足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并展开中西方诗学观念之间的互识、互释、互补与互证,从而恢复和释放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潜在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其现代化转化,最终从中提升出具有世界意义、现代意义的诗学理论话语。由此钱氏构筑了自己深刻透辟的比较诗学观。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柏拉图诗学研究者多认为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敌视艺术。但是从柏拉图整体的诗学观念出发,从诗哲溶一、诗的分类、玄化诗学、实用诗学四个角度去解释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柏拉图非但不敌视诗歌艺术,反而为确立诗歌的合法性地位做出了尝试与努力。在此意义上,我们不但对柏氏的诗学思想有了一个总体的客观的梳理,而且对于柏氏的诗学艺术贡献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他以"理"作为哲学本体,建立起一整套庞杂的理学本体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产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朱子的理学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思想进行比较可看出有许多相同和相异之点.  相似文献   

14.
在对《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中,传统看法是以“神与物游”作为“神思”的主要特征,这种观念并不能反映“神思”的本质,“神思”是指写作中以语言活动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即所谓“言为枢机”的语言。心理观念。《神思》篇从这种思维的基本特性,它的发生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语言与意义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入手,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思维关系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心理研究。这与后现代文艺心理研究呼应,具有重要的文艺心理学意义。阐释刘勰文学语言心理研究的独特观念,使它得以与西方当代理论进行对话并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概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学知识对传统知识谱系的全面替换,中国传统诗学已成为一种"异质"的知识.认识中国传统诗学的这种"异质性"对于中西两种异质的诗学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到互补,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一总体性认识,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谱系结构、知识质态和知识言路作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阐明了中国传统诗学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8.
依照比较诗学的原则,侧重从比较诗学思想的相异性更切合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价值为出发点,探讨华兹华斯与方玉润在阐释"诗言情"理念方面的异同。两者对诗性精神的关注,在审美情感的体验方面和诗化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交集,在诗学观方面有了互相对话的可能性。探讨华兹华斯与方玉润诗学观中对诗为情化的探索、情话诗说的理论的传达,尽管身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境遇不同,但他们倡导的诗性精神与诗为情化的审美体验,为比较诗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较诗学研究中的一种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古代诗学同西方诗学一样,具有自己的科学体系,具有理论观念的多元性,与西方诗学既各建格局又交叉渗透,中国诗学与西方诗学各具自身不可取代的特点,而不存在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倾向性在当代转化为文本意向性研究,中西比较诗学为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新视域.形式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力图把意向性与社会意义分离,但中西文学传统中都把意向性作为重要因素,从中国"德言说"、文以载道论直到"义理"之说,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现象学,这种历史的观念证明,文本意向性是重要的文学构成,不能被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