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伊拉克战争结束不久,美国决定以伊拉克为民主样板,协同欧洲在中东地区推行美国式的经济、政治制度以全面改造中东,消除所谓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于是提出了"大中东计划"。它的出笼直接以"9·11"事件为背景,其实质是冷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掀起的民主化风潮在中东的回潮,是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思想和克林顿"扩展战略"在中东的具体实践,同时又是美欧矛盾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恶化。大规模抢劫和骚乱使伊拉克蒙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损失,战后重建困难重重,并成为未来伊拉克乱局的源头之一。战前,美国占领当局未能对伊拉克稳定问题作出正确预测。占领伊拉克初期,其又未给予伊拉克安全问题足够的重视,加之受到兵力短缺的困扰,美国占领当局无法有效维护伊拉克社会安全。美国占领当局也因此受到来自美国国内公众舆论、伊拉克人和其他国家的广泛批评。  相似文献   

3.
回顾伊拉克战争,美国的战争动机并未完全取得其预期效果,尤其是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威胁愈演愈烈。美国在伊拉克所推进的民主化进程也充满利弊,伊拉克在"阿拉伯之春"中显得较为特殊,事实上开始了教派主义主导下的民主化进程。美军撤军后,各种矛盾逐渐凸现:一方面,伊拉克内部教派分歧愈演愈烈,经济和社会问题突显;另一方面,叙利亚问题的僵持、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频频活动、地区大国间的角力等,使得伊政府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分析"阿拉伯之春"时代伊拉克内部形势及其对中东地区稳定与安全所产生的影响,将更有助于认清伊拉克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盟军的占领下进行了第二次国内教育改革,开启了民主化的大门.但在战后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日本囫囵吞枣般照搬美国的教育模式,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通过对日本教育改革的思考,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或许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5.
出于长期控制中东的目的出发,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抛出了民主改造中东的方案和措施.但是,美国自身不同时期战略任务的矛盾、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方案与中东民主化客观进程的矛盾以及中东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众文化心理结构,不仅使得这一战略的前景暗淡渺茫,而且还将使未来中东地区的局势面临更大的动荡与冲突.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的教育民主化改革是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日本教育的改革是去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占领日本后,美国不仅对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对日本的体育、宗教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随着冷战的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积极争取的目标,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在日本的传播,美国开始在日本的教育界展开了反共行动,并利用宗教作为对日本进行反共宣传攻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过程的追述,认为在对日本的改革中美国采取了以专制的形式培育民主的政策,干涉了日本的学术自由和宗教自由。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在整个80年代,日本的对外政策是为实现“政治大国”准备条件和打下基础的话,那么90年代初日本的对外政策便进入积极行动阶段。90年代初日本对海湾政策,集中反映出日本加快推行“政治大国”的进程。 一、日本与海湾危机 1990年8月2日拂晓,伊拉克以10万大军,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邻近小国科威特,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国外,海湾危机爆发了。日本政府对海湾危机迅速作出反应,日本积极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原因: 美国的积极“邀请”是日本参与解决海湾危机的主要外部因素。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成为解决危机的急先锋。此时的美国实际上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决不能容忍新兴起的地区霸权国家伊拉克控制住海湾地区。但是为避免“出兵他国”的忌讳和影响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美国竭力呼吁其他国家出兵组成多国部队解决海湾危机。对于日本来说,首先日本是进口海湾地区石油最多的国家;其次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另外日本与美国有“伙伴关系”的约束。8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给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打电话,要求日本从经济上援助因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而受到损失的中东国家。8月28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会见日本记者时说,美国对日本政府在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后没有拿出具体对策表示强  相似文献   

8.
略论美国与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黄光耀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战争结束时,日本不仅丧失了国家主权,沦为在美军占领下的美国的附庸国,而且经济陷入瘫痪混乱状态,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然而,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日本的经济便迅速得到了...  相似文献   

9.
1945年日本战败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总部在日本推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其中包括1945年底进行的众议院选举制度改革.此次改革是对战前选举制度的继承与修正,其结果的呈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占领时期盟军总部的指导方针,日本官僚在改革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议员在审议过程中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东欧、苏联共产主义失败和美国为首的联盟对伊拉克的海洛战争结束之后,中东民主化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阿尔及利亚的政治动乱又使这一问题更趋突出。此次政治动乱是由为阻止“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夺取政权而中断民主化进程所引发的。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了普遍诉求。但是,9·11之后美国发动的反恐怖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无疑对国际关系民主化形成显然的挑战。本文以伊拉克战争为视野,通过国际社会中个体本身的属性、个体间的互动能力和国际体系的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国际关系民主化在无政府状态下为何变成一个遥远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民主改造伊拉克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用改造德国和日本的模式,通过在"大中东"实行一系列外交、文化、经济改革,以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观和政治制度改造伊拉克,遏制、淡化伊斯兰教的影响,进而改造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置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传统和政治文化于不顾,一厢情愿地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民主理想改变阿拉伯世界,实现整个中东地区的"民主社会"转变,结果造成灾难性的"水土不服":伊拉克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美运动,恐怖暴力事件不断发生,社会秩序混乱,伊拉克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13.
很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后果抱有乐观态度的学者认为,随着泰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该国市民社会已经崛起,从而能够大大推进民主化进程和政治发展.但本文通过对泰国主要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和政治亚文化的分析,发现该国政治文化与尊崇民主政治的西方公民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异.泰国主要社会阶层很少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人们也普遍缺乏法律意识.本研究表明,“市民社会”是基于古希腊以来西方社会平等、民主的政治关系提炼出来的概念,难以准确地反映泰国的现实社会和政治发展情形.因此,虽然泰国政治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市民流血抗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意义上市民社会的崛起;泰国的民主政治仍然缺乏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三农"问题成败的角度有很多,但从地缘政治视野中去探究"边缘地带"这一特定空间区域的成败经验,目前尚属空白。二战后的"四小龙"、日本和以色列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印度、伊拉克、伊朗则是失败的案例。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边缘地带"的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符合当时形势要求的外交战略和自身定位,通过至少与一个全球强权国家结盟,争取机遇和资源,实现"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集体安全制度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是传统国际法向现代国际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美国政府以“先发制人”自卫权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体现,给国际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对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构成了巨大威胁与冲击,同时也为集体安全制度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与"布什原则"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之后,布什政府看到了利用美国军事力量建立一个世界新秩序和美国永久领先地位的机会。新的“布什原则”倡导一个鲁莽的“先发制人战争”和“政权更替”,以清除独裁政权,传播民主。伊拉克是这一原则的最早试验品。由于对伊拉克现实、国际制度权力结构和美国力量范围的错误百出的先入之见,布什原则彻底失败了,并导致美国权势的明显削弱。实际上,布什原则在伊拉克的运用事与愿违,美国的军事力量陷入了一个四面楚歌、代价昂贵的失败事业中。经历了这一宏大野心的失败,布什政府在剩下的两年任期里不得不面对两难选择:或者收拾残局,重建美国的实力;或者面对进一步衰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关于"DV时代"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V的问世不仅降低了影像制作成本,也带来诸多工作上的便利,为影像话语权的下移提供了基础性条件.DV使专业影像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把"新浪潮"倡导的"作者电影"变成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现实.DV的普及,将打破影像领域的贵族化传统,重新确立其大众传媒的本质属性.DV改变了原有的影像格局,使影像文化呈现出多种色彩交相辉映的态势,而"民间影像"往往"从最低的地方开始拍摄",普遍表现出对身边熟悉题材的关注.DV不仅带来了影像制作者、作品内容和传播途径的重大变化,也适应并进一步促成了影像受众的细分.由于数字视频设备的出现,胶片电影非实时的、单向传播的方式已被推进到了实时的、双向互动交流的方式.在经济多样化、政治民主化、教育大众化、艺术通俗化的时代大潮中,影像艺术的平民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催动下,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在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了英美模式的影响,演进的方向将是建立包括股东、员工、机构投资者以及社会在内的多元化的共同治理机制。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及其新发展,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