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树理在中国1940—1960年代的文坛上几度浮沉,最终以悲剧告终,对研究这期间的中国文学是有着"标本"意义的。其"问题小说"创作与"中间人物"的塑造都为他招来不少是非,而究其根源却在于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赵树理的褒与贬实际上与对现实主义把握的正确与否有关。赵树理这一"标本"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为现实主义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
論写真实     
现实主义就是写实主义。它要求作家忠实于客观社会生活,以生活为唯一源泉,从生活实际出发,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现象和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向;它是创作上实事求是精神和唯物论反映论的体现。虽然历史上的现实主义作家没有今天这样的理论自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凡是现实主义作家,其世界观都有一定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其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所以,我们一向把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进步传统,加以继承和发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出了生活的真实,文艺的多样化就有保证。文艺发展的历史证明,写真实是文艺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美感作用的基础。今天,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作家除了要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外,在创作方法上就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写真实原则。  相似文献   

3.
翟秋白同志十分关注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他翻译了恩格斯致哈克奈斯的信,写了评介哈克奈斯的思想和创作的文章,对恩格斯这封信进行了注解。还写了专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长篇论文,全面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主义的重视和对现实主义作家、作品的重要评价,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批判了浪漫主义者雨果、自然主义者左拉以及第二国际的批评家对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札克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的歪曲。除了这些文章以外,还在论述文艺大众化问题的一些文章和文学评论中,根据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的充分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应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发表了他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的理解和设想。虽  相似文献   

4.
作家如何认识和处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对于他的作品的时代性、真实性、思想性及艺术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应该描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果他对某些事物没有了解,没有研究,便急忙动笔去写它,只能瞎编乱造,由此产生的作品总是先天不足,缺少真实感。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和文献来看,1949-1966 年中国农村集体主义革命中的“集体”,其形态与意义都是被逐步想象和建构起来的.《三里湾》依托于“社员”、工分和“户”等层面,揭示了其时三里湾的农民正在开始走向现代性的社会.但是,赵树理和《三里湾》的卓越之处更在于,经由“民间传统”、口头语言以及与农民群众“共事”等问题,“集体”概念的内涵被给予了孤绝而幽深的辩难.赵树理是谨慎的,他执着地坚持“有多少写多少”,这使得“三里湾”同时也留下了复杂的历史遗响.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上,就象巴尔扎克、易卜生、高尔基这样著名的作家所采用的艺术方法,也不是自始至终清一色的;各种艺术方法之间,不仅有互相抵触排斥的一面,也有互相联系溶合的一面。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奠基人,现实主义是他始终遵循的正宗。但同时,他也将象征主义(象征手法自古有之,象征主义大大扩展了文艺创作中所存在的这种手法)等艺术方法有价值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本文试从鲁迅读过的象征艺术理论、评价过的象征主义或运用象征手法创作的作品、写过的象征主义或具有象征色彩的作品,具体论述他的创作方法的非单一性,在这位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创作中给象征艺术以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从1943年起,赵树理逐渐走出自己的文学“路子”:以介入生活的文学动机和大众化的艺术方法构成的“通天彻地”的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后,其现实主义“路子”因为缺乏浪漫而被质疑,1958年前后尤甚。赵树理对他“不浪漫”的批评的回应,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坚持,其文学之路经历了从文学事功的理想到进退失据的尴尬,但他总是从“产量不就范”的角度来限制“浪漫”,最终在1959年陷入“中央错了还是你错了”的文学与政治的双重危机。近年来,山西学者以赵树理和“晋军后”视角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成就颇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三个历史形态,即现实主义文学观、文学事功的理想和进退失据的现实,研究三者的历史关系,对深入认识赵树理及其时代的主流价值关系,进而反思新时代文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建树的作家,他以自己独树一帜、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风格博得了海内外读者的盛情赞誉。关于赵树理作品的题材、人物、语言、风格,乃是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但对于赵树理创作思想的评析却甚为寥落,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赵树理在这方面无论从理论上讲,或者从创作实践上讲,都是有他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到之处的,很值得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具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就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再强调,作家要忠实于生活,他认为:“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致姚克信》,1934年1月25日)鲁迅亲自翻译过法捷耶夫的名著《毁灭》,由于((毁灭》的作者亲身参加过远东游击队的斗争,所以写得很真切。鲁迅说:“不但泰茄的景色,夜袭的情形,非身历者不能描写,即开枪和调马之术,书中但以烘托美谛克的受窘者,也都是要于实际的经验,决非幻想的文人所能著笔的。”(《致胡风信》1935年6月28日)艾青写《大堰河-我的褓姆》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所描绘的人与事是“忠实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作家是实践的人,是创作主体,是艺术的感觉世界的创造者,所从事的是特殊的精神劳动,需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胡风把作家的这种特殊精神概括为“主观战斗精神”。在革命文艺运动高涨的三十——四十年代,在笼罩着浓重左倾迷雾的普罗文学运动中,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积极宣传和实践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和创作原则。胡风不但强调先进的创作原则的重要,而且还洞察到作家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作用。现实主义理论指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现实主义,毛姆的看法很独特:他批判同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歪曲自己的人物”,表明了自己的操守和原则。然而,在表现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毛姆的扛鼎之作《刀锋》问世,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很大争议:徘徊在表现主义时代,毛姆还在多大程度上信守现实主义的原则? 《刀锋》的问世是否表明毛姆已经有了放弃现实主义的冲动? 如果不是,那么毛姆试图在突破什么? 现代主义是否已成为毛姆的又一方向? 更深的疑问是,毛姆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写真实”不等于抄录个别的真人真事对文艺“写真实”抱怀疑和反对态度的同志,一个重要的理由,认为提倡文艺“写真实”会使创作流于自然主义。乍听起来似乎言之凿凿,很有道理,其实,这是对文艺“写真实”的一种曲解。文艺“写真实”和文艺创作上的自然主义,是两个有严格区别的理论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前者视为后者之因。把后者视为前者之果。文艺“写真实”是指作家在处理生活和创作的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它要求作家无论写什么题材和什么样式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忠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不许凭空编造。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这“见过”的或“听到过”的事实,也许是个别的真人真事,但不是照抄,而是“加以改造”的基础。别林斯基曾说过:“忠实地摹写现实,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办到”,不仅要“用言辞、声响、线条和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生活底理念描写出来,复制出来……”,而且要使读者“可以从略图中,缩影中看到整个大自然,有如地球在地图中一样,让他感觉到鼓舞宇宙的生命底吹拂、呼吸,给他带来那燃烧宇宙的火。”  相似文献   

13.
赵明熙是朝鲜早期的无产阶级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之初,他曾搜天斡地觅诗情,写了很多诗歌,后来转而专门撰写小说。他曾在《生活记录的片断》一文中这样写道:“是信奉泰戈尔式的新浪漫主义,还是倾向于高尔基式的现实主义呢?我遵循现实主义,面对现实,冲过去,勇往直前!”“一直到现在,我并不明白是生活现实产生思想,总以为该是思想产生生活。由此可知,我曾多么希望自己早日生活于美满的新世道啊!”  相似文献   

14.
一个作家,尤其是长篇小说作家,如果对于自己描写的社会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趋势不能正确估计,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深刻理解,要想创作出优秀作品,那是难以想象的事。作家对他描写的社会必须具有全局的、本质的和符合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艺术整体观”。巴尔扎克所以能创造出旷世稀有的惊人业绩,完全是在他的现实主义“艺术整体观”的明确指导下顽强奋斗的结果。法国评论家说:巴尔扎克“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有系统”,“他看到了细节,同时也看到了联系各个细节的规律”,“巴尔扎克抓住了真实,就因为他抓住了整体”。可见,现实主义整体观是巴尔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的创作在1947年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但是赵树理的创作与批评家所概括和提倡的"赵树理方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缝隙。赵树理主要是因为突破了"大众化"的难关而被确立为"赵树理方向"的,但其创作在"政治性"上并不能满足"赵树理方向"的要求,而且赵树理坚持为人民写作,坚持现实主义精神,拒绝"革命文学规范",因此多次遭到批判,最后被定罪为"修正主义文学标兵"。认识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之间的缝隙,可以使我们摆脱对赵树理创作的简单化理解,可以使我们认识"革命文学规范"的核心内涵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赵树理以善于写问题小说著称于世。他不仅明确地把自己的小说称之为问题小说,还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努力遵循这一创作主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说,问题小说的概括,大致上能反映出赵树理创作的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赵树理问题小说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不仅对此缺乏系统的论述,有的甚至还把问题小说与“赶任务”、图解政策混同起来,贬低了赵树理小说的价值。这种现象是不公允的。我们认为,恰当地评价  相似文献   

17.
茅盾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的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末,他只要对于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便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他小说中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地方的个性通常称之曰:‘地方色彩’。”并且认为,“一位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的‘地方色彩’。”茅盾是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的。他的小说,不管是描写都市或农村,都十分注意表现地方色彩。不过在茅盾的作品中,写江南市镇、农村比之写都市似乎更富于地方色彩。其中,以“农村三部曲”最为突出,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艺术史上,由于作家、艺术家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艺潮流或文艺流派。这些潮流或流派尽管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只有两个: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尤其是现实主义,更是源远流长,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与发展,起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现实主义的原则,就是生活本身所给予的原则。换言之,现实主义是从生活出发来解决创作上的各种问题的。所以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艺家都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实主义也就  相似文献   

19.
七月派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创造性实践,他们坚持"思想力和艺术力的统一",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力量来自于作家"突入"生活的程度和"搏击"生活的力度.七月派作家坚守和实践的是胡风的主体性现实主义文学观,他们的艺术思维轴心在于作家主观一方,这种客观与主观、思想与艺术的新型协调关系,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审美方式,铸就了独特和卓越的流派风格,也决定了七月派在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 ,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 ,他的书也不是民间文学。他的作品中具备了五四精神 ,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 ,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 ,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 ,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 ;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重于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 ,从而塑造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