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杂文和散文作家,他的书话创作被认为是现代书话成熟的标志并对后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弢看重书话自身的文体特性,提出了四个"一点"的创作模式,在具体写作中表现出丰富的版本学和掌故内容,提出独到而精当的品评,传达出醇厚的情感色彩。其现代题跋式的写作为后人提供了摹仿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以小说闻名于世的孙犁,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书话作品。这些书话或从书中感悟人生,寻求生活消遣与精神寄托;或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考中,彰显生命智慧与真知灼见;或从文体建设方面,独创书衣文体与耕堂文体。孙犁书话是他晚年将读书、理书、谈书熔铸于寂寞生命之中的真诚言说,是对古代藏书题跋、读书记的继承与创新,为现代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书话体散文是周作人追寻已久的生命文体,是他心中真正自由的个性散文.周作人的书话体散文具有明显的对话性.周作人在生活和创作中都体现出一种典型的"次子心态".从文体学角度考察,周作人书话体散文的生成分三个阶段,有着鲜明的特征,从中可以见出其独特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书话作为以书籍为中心谈资的散文类创作,究其渊源,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本文通过对目录解题、题跋和诗话词话三类传统文体的介绍和分析,探讨现代书话从它们所受的影响及在创作中体现出的对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从越地"剑文化"衍生出的反抗复仇的独异精神与越地"书文化"衍生出的个性觉醒意识构成了现代鲁迅生成的内源性因素。在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家道中落后的现实境遇中,鲁迅很易于接受越文化中代表反抗和复仇精神的"剑文化"的影响;而当他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礼后,便又唤起了他对越文化中代表人之觉醒的"书文化"的自觉发掘。在有意识地从越地"剑文化"向"书文化"开掘的转变过程中,鲁迅逐渐形成了内"剑"外"书"的精神结构,而这不仅决定了他兼具"战士品质"和"文人情怀"的两面性,也使得他在创作中表现出亦"剑"亦"书"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6.
赵普光 《社区》2008,(23):8-9
现代书话是一种极富传统意味的文学新体式。在当代的书话家中,能够熔铸古今自成新体的,恐怕莫过于黄裳先生了。黄裳的书话文字集中见于《珠还记幸》、《榆下说书》、《音尘集》、《春夜随笔》、《妆台杂记》、《笔祸史谈丛》、《春回札记》、《来燕榭读书记》及《黄裳书话》等集子中,显示出了独特的文体之美。  相似文献   

7.
从《写在人生边上》看钱钟书散文的风格与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其广博知识、强大思辨能力,以及独特的文体,都引人瞩目。这一切突出表现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钱钟书的创作体现出一种绝顶的聪明与睿智。他的幽默与讽刺不仅仅作为形式和技巧而存在,同时它还是一种精神,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怀,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林亨泰是台湾“跨越语言一代”的著名诗人,他与纪弦共同发起现代派运动,是台湾现代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理论与创作并出,深刻影响了台湾诗坛。本文着力评述的即林亨泰诗学体系的形成和现代诗创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艺批评家和散文家,历经了由苦闷、幻想、傍徨到走向革命的文学、人生之路。他的散文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艰难困苦历程和他在创作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求的轨迹。这种“历程”和“轨迹”在他早期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鲜明。一般都将何其芳一九三七年到延安之前的创作划为他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即早期创作。在这期间,出了三个散文集:《画梦录》、《刻意集》  相似文献   

10.
在清初小说创作中,《西湖佳话》颇具特色,令人瞩目。首先,作者所叙写之故事均发生在西湖周围,主人公命运也均与西湖紧密相关,因此《西湖佳话》可说是西湖之佳话;而其背景又是秀丽之西湖,因此,《西湖佳话》又无异是“西湖风景”之“导游用’,其次,作者在故事中着力赞颂西湖之“灵秀之气”,则是通过或追慕人物之丰功伟绩,或赞扬人物之火情实意,或公写人物独特个性表而出之的,因此,其价值又非“导游图”所能范围、总之,该书取材广泛,人物个性鲜明,传奇色彩浓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咸炘在一篇短文和若干著作中论述了古书的体例、古籍辨伪的方法和理论。他对古书体例的研究,比如其目录学,深受章学诚的影响,在章学诚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补充,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古籍辨伪要重视校雠学和辨明书籍的宗旨,且严格定义伪书的概念。在分析一些古籍的真伪时,刘咸炘能够做到不轻疑,不迷信。  相似文献   

12.
严复在其众多的著作与译著中,阐释了其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不可否认其著作中同样也渗透着强烈的人文意识,不管是其思想形成的前期还是思想趋于"保守"的后期,其人文意识都没有削弱。就严复的个人经历、著作中人文思想的表现以及人文意识存在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流亡日本后,编写了多部有关希腊历史的论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创办报刊和撰写评论,积极向国人推荐和评介有关的世界史著,介绍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希腊历史之间的异同,从而将古希腊历史知识引入了中国。梁启超的引介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开阔了国人的视野,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在方志学上的贡献,有口皆碑,但也有过誉之处。其方志思想除了因时代局限而包含的封建糟粕外,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偏差,如史志不分,以史代志,追求极端的撰著体修志风格,误认为“前志传”系其首创,主张帝王后妃与正史立传人物不谮列于人物传,反对志书篇目因体现地方特色而升格等,在实践中则有与所持理论相悖之处。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歌剧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作为意大利的歌剧创作代表人物,威尔第借用法国大歌剧的创作手法,将意大利的传统歌剧发扬光大,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古典主义时期歌剧中以分曲式结构为主的创作特点被减少,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界限亦被淡化。文章以其代表作《阿依达》为切入口,重点探讨威尔第在歌剧中的创新表现。  相似文献   

16.
管庭芬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花近楼藏书有管氏所自藏的手稿本、从友人处所录得的抄本及从书摊上所购得的稿本。其能勤于校雠,藏有精勘本书。还能于浙江乡贤遗著勤加搜访。其收书于史学,颇能补史料之阙,存史传记载之异,为研究古代江南地区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彭孙遹是顺治、康熙年间与王士祯齐名的著名文人,其诗词文赋风行海内,影响深广。晚年曾亲订平生作品为《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但由于政治和自身经历的原因,其诗风、文风前后有很大转变,他在编订全集时,必有所斟酌取舍,故而漏收了部分作品。今从清初别集中辑得其诗4首,文3篇。这些辑作,对全面了解彭孙遹的思想和创作,当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杨万里为南宋诗坛重要人物,其一生转益多师,在诗歌创作与理论构建上均有令世人瞩目之佳绩,晚年其诗以“活法”之悟,被称为“诚斋体”。作为其诗歌重要组成部分的山水景物诗以人化自然世界的建构、童心童趣的展露与语言的传神而成为"诚斋体"风格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9.
孟称舜是晚明曲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和理论家,《古今名剧合选》是其选编的一部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的元明杂剧选集,在该选的内容、序言及评点中,彰显出孟氏独特的戏曲风格观念。孟称舜主张论风格应从具体作品出发,而不能简单地以南北地域的不同来区分;明确提出戏曲的两大风格——婉丽和雄爽,驳斥风格优劣论;追求风格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在评点中能通过比喻、比较等手法形象恰切地指出作家作品整体风格及具体风格。孟称舜的戏曲风格观念不仅在明代影响深远,而且对清初李玉的元杂剧风格论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