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评析,表现出对唐诗“初、盛、中、晚”分期的认识,是明人高木秉所言唐诗“初、盛、中、晚”阶段论的先声与桥梁;在对这些唐代诗人的评析中,元好问不仅准确评价了具体诗人的特点与得失,还从整体上表明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一种唐诗发展史的意义。这些对唐代诗歌的评价,充分展示了元好问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以及博识、智慧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2.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4.
为梳理唐代诗人对商於古道的体验与书写,采用诗史互证和文学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唐代文人用诗歌记录了商山与丹江两岸道路的开凿及走向、沿途的关隘与驿站风俗与民情,讲述了古道的历史典故,印证了诗人们孤苦跋涉或者春风拂面的心路历程,使此道成为展示大唐文明心灵史的文化线路。  相似文献   

5.
“梦李白”诗文述评陈钧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历代描绘、歌咏、评论李白的诗文数以千计。以“梦李白”形式出现的,虽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从唐代延续到清代,而且各有特色,除了说明人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切怀念之外,还可以借此窥见历代文人的一些微...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东方书写难以摆脱传统的政治话语的束缚,浪漫主义诗人也往往被认为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附庸与御用文人。对东方的“物化”、“负面化”、“妖魔化”这类的关键词在浪漫主义诗歌的研究中屡见不鲜。然而,拜伦是浪漫主义诗人中唯一亲自游历过东方的,在他的“现实主义东方书写”中体现出了一种求真务实、矫枉过正的意识,帮助他超越了同辈的东方书写,将东方书写带入到了一个新的层面,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学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与中国唐代隐逸诗人孟浩然的几首自然景物诗,旨在解读他们相似的审美情趣和江西美学相通之处。文章指出两位诗人的表层景物描绘下皆隐藏了深沉的价值关怀,体现了本然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相互渗透侵袭;传达了他们对人世的顿悟以及对超越时空的生命意识的终极探寻。此外,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经历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两人对自然的表现方式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个人气质方面对唐代诗人的创作进行探讨,把唐代诗人群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内涵、表现及其后世影响,目的在于探讨诗人气质与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街鼓制度的设置,唐代执政者对都市居民出坊、入坊与出城、入城的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都市空间的运行与生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街鼓制度规定下,唐代都市诗歌产生了独有的空间特征与空间表达方式。从时空的角度对唐代都市诗歌空间构成进行解读,可对唐代都市诗歌得到一种新的认识:唐代都市诗歌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反映了诗人们政治上的得意与否等信息。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唐代最早写词的大诗人之一,白氏对词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以自己的“新歌词”推进了“声诗”向词的演化;以词作实践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以自己大诗人的声誉和影响.促进了词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女性诗歌既是对20世纪女性诗歌书写的承续,亦有坚定的悖逆与拆解。历史想象力的重铸是 “独白”姿态的一种转向,女性诗人从自身转向历史与现实,有效勾连了自我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女性经验的拓展则承续了1990年代女性诗歌的经验书写,但连续中有着鲜明的变异,即女性诗人挣脱了闭抑的、概念化的性别经验的呈现,而将女性经验融入到个人具体的生存境遇之中,并藉此抵达更为阔大的生存本相;日常美学的扩张是新世纪常态化社会语境下,当代女性诗人对于诗歌书写范式的一种自觉选择,将诗意下沉至日常生活,并从中形构出一套寻求诗意的诗学方式。上述三种书写向度都表征了一种新的女性诗歌的形成,包涵了新世纪女性诗人特有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高潮。唐代诗人在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基础上,对诗歌语言是十分讲究的。像杜甫是发下大誓愿“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除那个“推敲”的典故外,还苦吟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自咏自叹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还有皮日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以及李贺“沤心沥血”的故事等等等等。总之,唐代诗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上长期的诗化过程,再加上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13.
虞世南的应制诗洗脱浮靡,暗寓讽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咏物诗既是咏物,更是抒发自我的高情远志;边塞诗立意高远,洋溢着立功边疆、以身许国的豪情。其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现了贞观诗人努力挣脱南朝诗风的尝试。他的诗歌引导唐代咏物诗重归雅正,还启发了后人对边塞题材的兴趣,被许多唐代诗人师法,因此,在唐诗发展过程中确实具有“唐音之始”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4.
行书起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行书起源有多种说法,但都没有把“行书书写方式”和“行书书体”分开,因而误把行书起源时间拖后。实际上,从文字一诞生,书写者就有快写的愿望,到了泰代就有“快写”,即“行书书写方式”的出现,并有“行书书迹”的问世。因此,行书应为“萌于秦,成于汉,规范于魏晋”,而非当前流行的诸如起源于汉、魏等说法,更非唐代张怀瓘所云:行书为“刘德升所作也”。  相似文献   

15.
李奎报对中国唐代诗歌创作的文学成就论邹志远一、序论李奎报是朝鲜12世纪最重要的诗人,被当时文坛称为“唐李白”,名振海外,独步三韩。他不仅是高丽文坛的杰出诗人,同时又是高丽时代最著名的诗论家,其诗论主张中的“诗以意为主”,“意以气为主”,“诗贵新意”,...  相似文献   

16.
曾身居西北的满族诗人娜夜,在30余年的创作中书写了大量关于爱情的诗歌,作于20世纪后半期与新时期的诗歌分别呈现了娜夜爱情书写的不同特征。诗人早期的爱情书写注重对女性情感的直接体悟,体现了性别风暴之外的女性意识;后期的爱情书写不仅在视野上向主体外部拓宽,而且走向情感体验与身体经验结合的方向。在女性意识发展与环境变动的作用下,娜夜后期诗歌中的爱情观发生转变,显出充满关怀却不失锋芒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梵志、寒山、拾得等诗人创作的白话诗频言死亡话题与地狱情节,形成了一类有别于其他诗人的书写题材,在诗歌书写范围与民间信仰承传方面别树一帜。这些白话诗深受佛教观念与民间信仰渗透,关注视角由现实空间而转移到死后空间,从士庶生活复述而变为冥界的想象与重建。白话诗撷取地狱人物、环境等画面,融入地狱使者拘捕亡魂、积累功德减免罪责等信仰观念,通过诗歌形式而构筑唐代民间信仰与地狱观念之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元日早朝是依照唐《贞观礼》和《开元礼》的礼制要求举行的,在礼制规定的礼仪中,汉、魏传统的“尊君抑臣”观念得到了延续和强化。但在唐代诗人的元日早朝诗中,因作者的角色不同,这种观念却有所淡化,有些作品几乎没有这种情感。唐太宗贞观时期和唐肃宗乾元年间的两次元日早朝唱和,体现了唐代不同时期君王和士大夫对盛世的赞美和期待。但中唐以后的元日早朝诗,却因为作者身份的多样化,诗中的内容和情感也显现出多种多样的特征。尤其是以“观早朝”为题的诗中,再现了诗人在元日早朝中的底层身份感及政治心态。  相似文献   

20.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末代风骚──论晚唐诗人郑谷的诗钟祥“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①。晚唐诗人郑谷亲身经历了赫赫大唐帝国的灭亡。他以诗吟咏情怀,吟咏身世,吟咏患难的时代,为唐代唱出了一曲凄婉动人的歌。一郑谷对当时社会生活与自己命运的凄凉哀婉的反映,与晚唐社会和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