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文化艺术中的意象思维,以物象心灵化和心灵物象化的交融,使文化母题得以神奇地生长和演进.新加坡从"鱼尾狮"意象到"花园都会"图像的变迁,正好从一个方面演绎了海外华文文学从特色意象催生文化想象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母题嬗变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意象的创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瞬间达成的,是主体以虚静之心在瞬间即景会心,是一种当下的直觉活动,审美经验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主体从意象创构中既体悟了物象,又照见了自性,体现了感官、心灵与物象的统一。审美活动和意象创构具有兴会神到、神与物游的特点,在瞬间即兴感发,伴随着迁想妙得,通过灵感体现主体的不假思索和率性而为,体现着主体特定的境遇和情怀,在物我契合中畅神,实现自由。意象创构中的瞬间性还体现了目击道存、神合体道的特点,通过一刹那间的顿悟,天机骏利,豁然贯通,进入到瞬刻永恒的无差别境界。  相似文献   

3.
旗鼓意象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意象.文学是文化的审美映现,文化物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审美升华为文学意象.旗鼓在先秦社会的文化内涵决定了《诗经》中旗鼓意象的审美意蕴.《诗经》中旗帜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出行场面的渲染,对盛大军威和战斗豪情的渲染.《诗经》中鼓的描写主要体现的意蕴有:经常作为祭祀场景的重要元素出现,用...  相似文献   

4.
西周春秋时期"鸱鸮"意象群生成过程中,创作运思由"内化"向"意化"浅层结构模式的转变,文本叙述由"言"向"意"表层结构模式的转化,实际上就是这一特定物象及其相关事象不断功能抽象化与象征符号化的演进历程。就创作客体而言,主要是社会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生态演化,促使深层结构模式中的文化特质、文化模式、文化风格发生变迁。就创作主体而论,生发于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对客观物象或事象的反思性判断,进而寻找物象或事象与心象之间的共通性,通过移情与涵养的审美心理机制将物象情感化,致使物象或事象超越了具体时空、暂时经验、个体体验,获得了类属化、本质化、哲理化的新能指,从而具有了公共性和普遍性特质。  相似文献   

5.
祥瑞意象是指由祥瑞物象构象而形成的意象范畴.祥瑞意象由祥瑞文化的本质规定性而与一般意象区别明显.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祥瑞意象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含蕴;二是由祥瑞意象构象而创作的诗歌,其诗歌主题通常为政治主题,并具有歌功颂德、溢美时政的政治功能.祥瑞意象多见于祥瑞文化昌炽时期的诗歌创作.随着祥瑞文化的衰落,祥瑞意象也随之演变:或蜕变成为一般意象;或为佛道两教吸纳,成为宗教意象;或剥离其政治意蕴,成为民间吉祥意象.  相似文献   

6.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谢灵运诗为代表的六朝诗歌因吸收了佛教镜意象"空"的神髓,才展现出了独立独特的审美气象;而唐宋诗词则兼蓄了佛教镜意象内涵的"空"和道家镜意象的"静",而走向了繁荣发展的顶峰。镜意象的发展揭示了诗学发展的规律:诗学的发展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影响和决定的,在诗学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有限的"镜"物象超越了单纯的物象层次而负载着无限丰富的意义内涵,承载了众多的文化象征意味。佛教和诗学"镜"意象的相互影响凸显了佛教和诗学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广西文化艺术精品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表现物象与体现窝意顾此失彼的问题.为此,译者可以把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交融起来,传达文化意象的整体含义,实现目标语和源语的和谐翻译.翻译过程中应视具体语境,或采取归化的原则,或采取异化的原则,或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中国美学的中心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美学是意象体系。中国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比兴”、“兴象”、“形神”、“神韵”、“意境”都建构在“意象”的骨架上。“意象”的基本要素是“象”与“意”。“象”包招物象、心象,二者相互联系。心象是物象的反映,物象是心象的基础。“意”包括“理”与“心”。“理”指物理,客观事物的规律,“心”指心理,包括思想与情感。“意”与“象”的关系既体现出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又体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相似文献   

10.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意义的符号,翻译便成为跨越文化的意义交流。文化之间的意象差异,影响译者对原文文化的理解,产生文化意象之物象的错位和文化意象之寓意的错位。通过对于文化意象的转化,达之于共性,准确理解语言传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谭双泉 《云梦学刊》2001,22(3):8-11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工业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的反映.它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深受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一贯重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落实"三个代表"的关键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管子"以人为本"思想范式的建构及其治国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时期,管子为了实现齐国富强图霸的政治目标,主张"以人为本",这是一种时代进步的反映.管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高了人民的社会地位,减轻百姓负担,修政惠民,关注民生,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国家的振兴与富强.他的"人本"治国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牢记“两个务必” ,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具体体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对于全面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献中关于《三国演义》的记录,朝鲜对《三国演义》的态度,经历了否定和广泛接受的过程;《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朝鲜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表达了时代的声音,而且与“民间化”的儒家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海内外学者对冯友兰先生的评价褒贬不一,对"冯友兰现象"的阐释也是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对冯友兰先生一生曲折多变的经历、倾心于学术研究的精神和献身中华民族复兴的可贵探索作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从而为全面、客观评价冯友兰及其哲学思想提供充实的历史依据,是正确解读"冯友兰现象"的钥匙.  相似文献   

17.
世纪更替容易强化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紧迫感.20世纪初爱国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为题重塑中国形象,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人世纪更替的自觉意识.“少年中国”和“青春中华”既区别于以“天下中心”自居的古典中国,更一扫“老大帝国”的暮气沉沉,追求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青春化.  相似文献   

18.
1958年的"浮夸风"使我党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轨道,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决策失误,搞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从1958年的"浮夸风"中我们应当吸取如下历史教训一、搞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二、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注意科学性和全面性;三、要严格依法办统计;四、要发扬党的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五、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9.
从诗的对面写自己的情思,这种创造意境的方法为“对面取象”,或曰“对写法”。它源于《诗经》。在诗法臻于极致的唐朝,这一诗歌创作技巧更为诗人们自觉而圆熟地运用;特别是在送别诗、怀人诗中,“对面取象”这一创作技法,以“实象”和“虚象”的交织为特征,以“实象”和“虚象”摆放的位置为格式,不仅能够深入细腻地达难达之情、述不尽之意,而且还能够使作品层次叠加有致、意境摇曳多姿。同时,唐诗中的这种创作手法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