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景全 《城市》2013,(5):31-36
宜居是21世纪新的城市观。建设宜居城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宜居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由量的扩  相似文献   

2.
王陈伟  卢向虎 《城市》2016,(5):37-40
西咸新区围绕“城、人、地、钱”等城镇化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按照“组团式”发展模式优化城市布局,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产业,创新投融资方式,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以人为核心,破解传统城镇化弊病,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任致远 《城市》2010,(3):3-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这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新时期城市发展将会加大哪些方面的力度?亮点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城市文化,即以人为本,进一步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用文化铸造城市的灵魂,用文化张扬城市的魅力,用文化激发城市的活力,用文化推动城市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闪亮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吴昊天  杨郑鑫 《城市》2015,(4):42-46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城市新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发展区域,新区如何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以解决老城存在的人居环境问题,满足和容纳更多的人口增长需求,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及大连金普新区五大国家级新区为例,通过梳理国家级新区的特征、任务和角色,探讨城市新区在空间结构、空间布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策略,探索城市新区人居环境营造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调查,分析了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矛盾,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武汉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尚雪娜  雷鸣 《城市》2015,(9):13-16
农民工队伍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之一,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能否顺利融入城市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不高,主要受制度、观念及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因素等方面的阻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政府、社会及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共同着手构建完善的城市融入机制,携手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廖茂林  李菲菲  高佳琳 《城市》2017,(11):60-66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起步较工业化晚,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城镇化发展也极为迅速.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纵然促使城镇化取得伟大成效,但也催生了诸多结构性问题,使得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日趋多样的外部冲击.于是,如何提升城市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或者说"城市韧性"的研究命题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尚未成型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理念面临转型,建设低碳韧性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刘厚莲 《城市观察》2017,(6):93-101
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9.
任致远 《城市》2016,(3):12-16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已经指明了在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路径.笔者结合建国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从城市发展规律、区域统筹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新常态背景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任致远 《城市》2011,(6):3-10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已经迈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即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长足进步,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1.
陈恭  刘玉博 《科学发展》2014,(10):109-112
中国城镇化的风险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即中国特定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产生的城市化问题;二是市场因素,是由市场追求效率导致的市场失灵。中国新型城镇化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区域格局新变化,对上海全球城市崛起将产生重要影响。上海全球城市的推进应建立在健康的城镇化模式基础上,走符合国情、符合上海发展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2.
林昆勇  谢鹏飞 《城市》2013,(9):15-20
"十二五"是南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水平的新时期。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水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了"建设五象新区,再造一个新南宁"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符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规划,符合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南宁五象新区现代化新城建设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背景与挑战(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挑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常住人口为6.66亿,城镇化率达到了49.68%。依据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主体为"人口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而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住房、公共设施等物质载体建设并没有做到同步推进,作为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文化的城镇化。从上海特大型城市视角出发,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探索以文化理念引领城镇化规划、以文化思维开拓城镇化功能、以文化元素凸显城镇化标识、以文化方式打造城镇化品质、以文化行为激发城镇化活力,是当前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文化牵引上海城镇化发展,关键在于用核心价值观铸就城镇化之魂、用公共文化服务城镇化民生、用文化产业打造城镇化实力、用传统文化丰富城镇化积淀、用多样文化激发城镇化活力。  相似文献   

15.
王振坡  张静文 《城市》2013,(8):24-28
十八大后,"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2011年,我国内地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6%;根据预测,30年后我国农村人口将由  相似文献   

16.
唐茂华  陈丹 《城市》2013,(11):3-5
二十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超过1个百分点,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超人口城镇化速度。199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23万平方公里,2000年增加到2.18万平方公里,2010年进一步增加到4.05万平方公里,20年间城市面积增长了近3倍。城镇用地规模的过快扩张,导致全国城镇化呈现严重的低密度化和分散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欧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昆勇 《城市》2013,(5):71-75
欧美国家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经验表明,生态园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不仅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也备受世界各国社会的关注。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生态园林城市理念,随后,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早在1989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  相似文献   

18.
刘荣增  李蕾 《城市》2013,(5):22-27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列为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体现了新世纪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南和蓝图,城市规划受到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法规体系更加健全,规划需求和编制队伍呈  相似文献   

19.
陈婧  谢娜 《现代妇女》2013,(12):12-13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态文明的提出给城市建设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生态城市己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环境资源问题比较严峻的当今时代,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以法律制度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武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引发的生态问题,使人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把新型城镇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中。朝阳县也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