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莲芳  李典军 《城市》2011,(12):26-3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时期,武汉市通过实施"家园行动计划"初步完成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正在实施的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战略,更是抓住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林昆勇  谢鹏飞 《城市》2013,(6):10-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我国正经历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在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和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最大的发展潜力所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引发的生态问题,使人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把新型城镇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中。朝阳县也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景全 《城市》2013,(5):31-36
宜居是21世纪新的城市观。建设宜居城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集约紧凑、生态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宜居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由量的扩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的意义,但是传统的城镇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合理有效地推进发展。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模式。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趋势,意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董鹏  陈智慧 《城市》2015,(2):17-20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伴随产业升级、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转移聚集的城乡一体化过程。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为"长远的城乡一体化,包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相似文献   

7.
石森昌 《城市》2014,(4):50-53
正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我国开始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转变,我国的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3个方面。城市内部区县经济协调发展是构成城市发展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推进城市内部区县经  相似文献   

8.
王晓玲 《城市》2016,(11):21-27
辽宁省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老工业基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却遇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互动力减弱、 城市聚集效应下降、 城市非均衡发展等困境.为破解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新型城镇化分类推进战略、 城市收缩应对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实现让所有人共享城市经济成果的包容性发展,成为全球城市的共同发展理念和目标。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发达国家全球城市建构包容型城市的相关举措和经验,提出了我国超大城市积极建设包容型城市的基本战略选择,旨在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绵阳科技城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是西部地区第一个园林城市。通过分析绵阳科技城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对西部地区其他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颖  周长林  沈锐 《城市》2015,(12):24-28
从我国近年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县级单元已经成为新增城镇人口的重点空间,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区域发展差异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其城镇化道路不能过度依赖大城市的集聚吸纳能力,而是需要形成多点支撑的城镇化空间格局.笔者以宁夏为例,分析县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县城在西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以集聚为核心动力,突出"以人为本"、生态底线和文化底蕴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借鉴已有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要求,从城市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三方面构建了由33个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2014年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数据,综合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对珠三角9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孟兆阳  吴娟  刘爱华 《城市》2013,(9):72-76
一、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文化的得与失(一)我国城镇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7.12亿人,城镇化率由17.92%提升到52.57%(见图1)。我国的城镇化经过了快速发展时期后,随着城镇化率过半,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正如国内相关学者所言,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兴,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峰  徐昊 《城市观察》2012,(4):19-25,6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智慧城市建设日渐升温。截止2012年6月,我国已有上百个城市和地区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方案,“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新一轮信息化建设中的热门词汇。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存在诸如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种种问题。本文就智慧城市的定义、评价体系、架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为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是适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有利于产业和人口的城市倾向和提升城镇集聚效益为核心,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手段,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艰巨历史性任务.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仅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忽视了城市空间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人口过度拥挤、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下的企业过度拥挤以及企业资源高消耗下的环境高污染问题,忽视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过快转向城市下的城市公共服务缺失和非均等化、城市土地利用低效率下的城乡差距大拉动等社会问题,反映出城镇化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我国1985年~2014年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构建有序响应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以强调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城市形成越早、 规模扩张也越快.笔者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时期,各城市应将自然条件的全面改善作为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党和国家结合未来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案,各大城市也紧紧跟住国家前进的脚步,旨在搞好自身建设,树立文明城市。湖南沅江是我国特殊的城镇之一,历史悠久,与水毗邻,为了避免水资源污染,更加提出地区特点,坚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沅江市2015年政府总结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要坚持党中央的国家发展思路,发扬科学发展观,强调为民服务,建设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城市。但是由于沅江市紧邻洞庭湖,全市面积大,湖乡特色明显,水资源丰富,城镇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很容易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污染水资源,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不足,形成"城中有湖、湖中建城"的城镇化格局,沅江市政府在建设城镇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沅江生态水城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张长  安树伟 《城市》2016,(2):31-36
"十二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镇及城市群发展迅速、城镇化集聚效应增强,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化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应该注重建成区面积的合理扩张,进一步加强城市群的带动作用,破除城镇内部二元结构,合理建设新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等.  相似文献   

19.
韩培俊 《城市》2012,(10):8-10
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决定了城市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绿色建筑将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必将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结构性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在住建部强有力的领导下,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旋律,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的大好局面即将展开。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在天津的成立,必将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在这一区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斌 《城市观察》2013,(6):77-84
城镇化水平是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中原腹地,内陆发展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分析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人口推拉理论,根据城市有效辐射半径,对河南省行政区域进行拆分、重组、合并,进行行政区划再调整的研究,探索一条既可有效推动城镇化建设又可规避发展风险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