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城镇化道路引发的生态问题,使人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威胁。新型城镇化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安排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把新型城镇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中。朝阳县也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城市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长明 《城市观察》2014,(1):139-145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区域城市协调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文娟 《现代妇女》2014,(9):237-237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健康的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机遇,解决好问题,抓住机遇,以人为本,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才能保证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青舟 《城市观察》2013,23(1):1-1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原有体制框架下,忽视了城乡有机联系,孤立地进行城市和乡村建设,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才能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进而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我们只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才能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上海郊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着建设资金和建设用地受限,现有传统产业能级和人口素质偏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利益欠账较多等瓶颈制约.青浦区重固镇整体推进PPP城镇化建设的新尝试,是上海郊区新型城镇化PPP模式“第一单”.以PPP模式系统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有效激发多方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加强PPP研究,加强技术和政策指导,帮助基层解决操作中的难点问题,并尽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类似新市镇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市镇作为上海城镇化体系中连接城、乡的关键环节,其地位与功能的确立,其与新城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作用,对上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上海应在建设好新城的同时,将新市镇建设放到与新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充分发挥新市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推进新市镇建设,应采取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模式;应强化新市镇规划,通过政府引导,由研究机构、社会力量等对全市新市镇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应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强化市、区两级政府的协调管理机制;须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即按照"集约、智能、低碳、绿色"的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镇、绿色低碳镇。  相似文献   

7.
赵士雯  赵艳华  国福旺 《城市》2016,(10):22-25
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成为我国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及讨论的关键议题.笔者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入手,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行总结和阐述,从规划引领、发展模式、产业培育、空间布局、多目标联动和市场化运作6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天津特色小镇建设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陈恭  刘玉博 《科学发展》2014,(10):109-112
中国城镇化的风险主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即中国特定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产生的城市化问题;二是市场因素,是由市场追求效率导致的市场失灵。中国新型城镇化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区域格局新变化,对上海全球城市崛起将产生重要影响。上海全球城市的推进应建立在健康的城镇化模式基础上,走符合国情、符合上海发展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调查,分析了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矛盾,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市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讨。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武汉市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的的实践表明,开发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在此形式下,客观审视我国园区发展新形势,积极探索创新园区发展方式,构筑园区发展的持续动力,对推动经济更高水平发展,推进更高质量的城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我国产业开发区开发方式评价我国产业开发区走过一条从单体企业厂区建设到政府主导开发的道路。建国初期,为适应我国工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士武  罗明飞 《职业》2012,(11):12-13
东宝区作为湖北省荆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勇当先锋,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作为推进新农村、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依托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产业化转移和劳务品牌化输出的运作模式,全面统筹城乡就业,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2.
智慧型城市是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新型信息化城市形态。住建部表示,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要求尽可能扩大投资和启动内需,但经历前几轮的大规模投资刺激后,传统项目的边际效益迅速下降,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李世兰 《城市观察》2013,26(4):146-152
目前,我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也迈入了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性,即阶段性、要素集聚与扩散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规律。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是掠夺式扩张和线性发展模式,土地和政府助推了城镇化的粗放发展模式。因此,对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过程进行反思,并借鉴国外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创新城镇化发展战略与路径模式,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实现富民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条重要路径。我们知道,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已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发展的主要载体,全面深化改革自然对城市体制也提出改革要求。这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中国城市体制历经变革,目前形成了以地域性建制为主、层级繁多,实行市管县、  相似文献   

15.
尚教蔚 《城市》2015,(12):20-23
我国城镇化进程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了50%.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对原有城镇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要探索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这是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积累的问题,而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现阶段只能通过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16.
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这三个区域的乡村城镇化发展过程及其成功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本文通过对温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苏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城镇化道路的比较分析,指出了乡村城镇化模式的不同特点,说明了实现乡村城镇化的不同途径及其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并将其列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6条具体道路之一.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也提出树立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按照“以人为本、规划先行、城乡统筹、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专门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全面部署,提出特殊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8.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提高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质量,就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以转变城镇发展方式为手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和城镇组团为主体形态,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为保障,促进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聚集相统一,全民提高城镇自身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发展协调程度,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符合吉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董鹏  陈智慧 《城市》2015,(2):17-20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伴随产业升级、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地区转移聚集的城乡一体化过程。我国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高度重视。十八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为"长远的城乡一体化,包括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衡水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针对当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