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威胁论”在美国重新抬头,主要表现为:部分势力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企业的商业行为政治化以及“中国军事威胁论”升温。美国部分势力利用反恐战争告一段落的契机,重拾“中国威胁论”,是为了打乱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现阶段,布什政府不会改变其对华基本战略,但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3.
刘斌 《兰州学刊》2007,(8):41-44
近年来,"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论调有所抬头,美国、日本和印度是炮制和散播中国军事威胁的主要市场.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中国军事威胁论"是缺乏事实依据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军事上没有威胁世界和地区安全,美国、日本、印度三国鼓吹和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的背后是他们妄图建立世界和地区霸权的图谋以及实施对中国的战略合围.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内容繁杂,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生态威胁论"、"意识形态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等."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的发展强大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曲解、冷战思维的继续以及用资本主义崛起的经验和西方国家关系理论来妄断中国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不是威胁而是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台湾问题形势复杂,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推动台独,台湾民众受到台独分子的误导,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感较弱。美国基于遏制中国发展、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的意图,不断干涉台湾问题。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两岸关系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原则,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深化中美合作,破解美国障碍,以"事实一中"的柔性方略推动两岸统一,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对台独势力进行有效威慑。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和平发展总体战略下谋篇布局,与美国和台独势力博弈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不断深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6.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发展的模式和道路选择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国际社会有人担心中国崛起会威胁别人,担心中国崛起是否会重复德国、日本在二战前,苏联在冷战中走过的崛起又失败的老路.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鼓噪下,"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这势必构成中国继续发展的阻力.本文拟就对"中国威胁论"的根源进行分析,以求对"中国威胁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出对美国的挑战力量。对于中美关系而言,中国崛起导致中美两国深度的相互依存,中国成为美国的"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威胁者",所谓"中国威胁论"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的。中美关系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三大问题。美国是一个正在衰退的超级大国,中国则是一个实力不断增强但却有软肋的大国,两国内在的问题决定今后的中美关系是并存与合作。中美两国合则双赢,斗则双输。中国崛起应以美国为鉴,在全球事务中争当老大是有责任和成本的,而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盈满则亏。  相似文献   

8.
黄仁伟  胡键 《社会科学》2007,105(8):4-12
本文从探讨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中国软力量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指出这种力量失衡与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产生的相关性;进而根据中国国情和其他大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发展软力量的战略设想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9.
美国在第16届东盟地区论坛上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意味着美国将进一步强化其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由于美国等区域外势力与东南亚国家的安全合作是后者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重要基础,对南海地区安全形势有重大影响,因此,美国"重返"东南亚不仅将强化"美国因素"对南海安全形势的影响,而且将对南海问题的国际化趋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7年中亚形势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颜色革命"后吉尔吉斯斯坦至今政局不稳,而乌兹别克斯坦的危机潜在,费尔干纳地区形势还不容乐观.二、"颜色革命"2005年在中亚受阻,美国正在调整其中亚战略,正在推动的"大中亚计划"旨在架空或掏空上海合作组织.三、中亚的"三股势力"已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中亚的极端势力走向可能是:将继续由乌兹别克斯坦向外扩散;宗教名义下的政治运动寻求新的突破口;组织变异加速,更加极端,打击难度增加.四、中亚油气资源的开发、争夺与合作.五、中国与中亚的政治和经贸关系在稳定发展.同时,中亚国家的投资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障碍.  相似文献   

11.
宋蕾 《阴山学刊》2005,18(1):65-68
中亚在苏联解体前作为加盟共和国是苏联的一部分,是苏联的"战略后院"。苏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俄罗斯虽仍视其为"战略后院",但在该地区的势力有所减弱。美国瞄准时机,渗入中亚。1994年美国主导北约东扩,将中亚四国(除塔吉克斯坦外)纳入"和平伙伴计划";1997年出台"新中亚战略",目标是使中亚成为其能源供应基地。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为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驻军于中亚。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不打算撤出中亚。美国进军中亚的原因是:中亚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丰富的能源;为排挤俄罗斯在中亚的势力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突出表现,招来了国际上以"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为代表的种种赞誉,一时间盖过了早些年沸沸扬扬的"中国威胁论"。尽管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然而西方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并不惜以武力强行推销西方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全球扩张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且完全无视正义、国际道义、甚至国际法的制约而随心所欲地在全球强行展开军事行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亦是其冷战思维定式的逻辑结果。在西方霸权逻辑中,无论中国做什么,无论中国怎么做,都是错的。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的走向可知,后危机时代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依然十分严峻。然而,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无论是赞誉还是抵毁,无论是效仿还是围堵,中国的和平发展依然步履坚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凸显,国际气候博弈在全球治理中日渐活跃.一些国家以中国不参与温室气体减排承诺为由,在国际上制造"中国气候威胁论".导入"内涵能源"概念这一分析变量不难发现,中国是内涵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净出口国,中国在存在巨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却存在着巨大的"生态逆差",所谓的中国气候威胁论存在着深层悖论.为此,中国要在国际层次上积极开展全球气候外交,在国内层次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塞缪尔·亨廷顿说自己是兼具爱国者和学者两种身份而从事研究的。由于爱国者本身是一个充满复杂含义的词汇,容易对学者的公正性与科学性造成侵蚀,加之亨廷顿呼吁西方世界团结起来对付中国和伊斯兰世界,进一步强化了其立场的偏颇性,这恐怕是人们对他产生质疑的重要原因。中国学者的回应,触及到了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种种缺陷和弱点。如果说亨廷顿对中国的崛起与伊斯兰世界的复兴、拉美裔移民状况的分析体现了一名学者的敏锐,那么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伊斯兰威胁论"、"拉美裔移民威胁论"则充分表明了他作为一名爱国者的偏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与《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两部著作,都是通过树立敌人方式,以加强美国的身份认同为目的,实质是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下的意识形态。联合国呼吁抵制这种理论,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3.0版的"中国威胁论"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主观认知,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不和谐的音符,是由于对中国崛起的过度阐释造成的。"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不适用于中国。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合时宜的,也注定是行不通的。中国梦的目标是和谐,表征了对和谐世界的追求,而不是对霸权的迷恋。假以时日,"中国威胁论"将会渐行渐远,中国机遇论将会成为主旋律。  相似文献   

16.
"东方主义"与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话语方式”是萨义德所称的“东方主义”的含义之一。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国威胁论”——一个作为整体的有关“中国威胁”的理论和“话语体系”,是长久以来美国的“东方主义”的一部分。敌对的“二元对立式的”世界观和对至上权力的追求从深层次解释了后冷战时代美国出现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甫 《理论界》2014,(2):48-5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面对中国的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发出了不良言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傲慢论"等歪曲中国发展模式的论调甚嚣尘上,并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打造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通过文化交流引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对和平发展的中国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回顾中国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理清了中国文化外交的成果,同时分析了中国文化外交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必须评估文化外交战略资源,做好战略分层,充分运用中国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结合中国整体外交布局,构建系统的文化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8.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有着影响与塑造的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硬实力"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南海权益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疑虑,尤其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其安全。这种疑虑削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信,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各项利益的实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以外,运用军事层面的软实力来消除"中国安全威胁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何英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著作.该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名记、专栏作家与中美关系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之间互动的情况,以建构主义结构互动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威胁论”为平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对新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中国周边形势相对稳定,但其中也蕴涵着众多不确定因素.随着美国战略重心逐步东移,特别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对华战略由"接触"演变为"遏制",加大了对中国的战略压力."9@11"事件虽然延缓了美国的战略东移,使我国的战略压力有所减轻,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