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新自由主义为什么没能成为全球普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主义最新形态的“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快速的私有化”、“快速的自由化”、“快速的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尽管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向全球积极推行新自由主义,但迄今为止,没有也不能成为全球普遍模式。究其原因:从理论上说,它不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放弃公有制经济,不能没有政府宏观调控,搞私有化;就连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也会导致经济生活混乱。哪个国家接受新自由主义模式,哪个国家最终会掉入陷阱,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2.
英美民营化浪潮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和美国掀起了一股民营化浪潮,这股浪潮儿乎席卷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民营化已成为世界性潮流,不论南北,不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民主国家还是专制国家,都推行民营化。”这股旨在提高政府效率、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的民营化浪潮还将进一步深化,继续影响着各国的改革进程。英美民营化浪潮的掀起并不是空穴来风,有其产生背景或产生动因。尽管英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民营化兴起的动因不完全相同,却都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新公共管理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已经聚焦于国有经济的改革与进退,国外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道路的势力一直极力推动中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国内一些推崇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者和势力提出国有企业必须从盈利领域退出,企图使中国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对国有经济性质、功能的不同界定决定着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方向,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要纠正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在大力惩治腐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使权利得到有效监督、杜绝权力资本化的同时,坚持发展和壮大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可重蹈资本主义覆辙。  相似文献   

4.
刘儒 《齐鲁学刊》2004,(4):92-94
民营经济不是一个所有制范畴,而是一个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国企民营化的实质是在经济上实现国有产权,而不是私有化。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作用,应进一步加快国企民营化步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私有化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中国也出现了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崇尚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思潮,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我国的国有经济究竟向何处去?本文拟通过对西方国有化和私有化矛盾运动的粗浅认识,略谈心得,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中媒体操作的两种观点,在学界存在认识上的重大分歧。一是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与国有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有体制冲突,主张90%的国企彻底民营化,其余逐步稀释国有股(直至零);二是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否定政府的调控作用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虚构我国意识形态深藏着“苏联模式”,是“深化改革的障碍”。文章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逐步打破了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的传统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显著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讲,借口存在“苏联模式”的障碍,用市场经济否定国有经济和一切公有制经济,进而否定政府必要的调控作用,实际上就是主张全盘私有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英国公有企业改革的绩效、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曾经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行国有化的典型国家。从 2 0世纪 40年代中期到 70年代末 ,英国公有企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重大发展 ,并直接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然而 ,英国又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 ,且成效显著的国家 ,公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后 ,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英国公有企业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发生了种种变化:股份公司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股票面值降低,使股权更加分散,持有股票的人数越来越多;国有经济有所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等等。有人由此以为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已经具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主张把现代资本主义称为“社会资本主义”,并进而认为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将是一个“和平的、渐进的、文明和民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初以来,私有化成了一个席卷西方的浪潮,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大幅度降低。公有制经济已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即使在社会主义国家亦不例外。不仅原苏东的社会主义改换了旗帜,大砍公有制,而且在共产党仍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乏鼓吹私有化的人和理论。要预知公有制能否闯过这一次厄运,首先就必须对公有制的内在含义和消长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一、关于公有制定义的审视在一般能见到的教科书和经济学辞典中,很少有公有制的定义,而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世界经济总运行模式的大转换──二次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国有经济向私营经济的回归及其对全球改革的辐射李含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总运行的特征是从国有经济到私有经济,这一特征不仅反映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而且也反映在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当前人们对股份制企业的优点已经基本上取得了一致看法的话,那末在股份制企业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上,仍然是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单就股份制企业本身来说,它是不是私有化呢(或日民营化)?把小型国有企业卖给私人或把大型国有企业的股票卖给私人,这当然是私有化。但重要的是不能表面地看问题,更不能谈“私”色变,因而不敢理直气壮地肯定股份制企业。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学界发生了关于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的争论,争论双方主要从国有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的政策干预两种表现形式来进行论证。从国有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出现了国有化的浪潮,但国有经济主要是发挥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出现了私有化的浪潮,现在国有经济在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政府政策干预的情况来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确实频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出现中性化趋向,政府更多地利用货币政策间接调节经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李志学 《理论界》2008,3(3):88-89
“西方”一词通常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冷战”、时期政治地理概念现在已成历史概念。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将世界经济划分东西方既不合理,又无必要。建议谈及发达国家经济慎用、少用、不用“西方”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我国公有制比重大幅下降甚至失去了主体地位,这一变化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当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采取“国有化”、“国家调控”等措施,从而宣告了以私有化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的彻底破产,它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批判错误思潮;不断壮大国有和集体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外国国有资产如何管?邵勋(安徽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合肥230061)二战以来,国有经济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种重要形式,在西方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尽管国有经济的比例、涉及的部门有所不同,但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国有资产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一般地讲。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所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兴起“韦伯热”。目前,西方的“韦伯热”方兴未艾,而且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波及到我国港,台和内陆地区,韦伯的著作不断被译成各种文字、犹如我国乾嘉时期的“家谈许郑,人说贾马”,西方社会学者几乎言必称韦伯。象英国的“莎学”、我国的“红学”一样,“韦伯学”也日渐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本文就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影响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国有经济就是“一租、二卖、三变、四改”的“非国有化”改革观必然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甚至会使国有经济逐渐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改革观的思想基础与近几年来学术舆论界的思想动向分不开。腐败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私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结果;不能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计划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存在。作者为了说明“非国有化”改革观的不可取,还就什么是国有制、坚持国有制与加强经济计划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政企分开等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怎么改、改什么的问题,一些人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思潮的影响,在理论界宣扬了大量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张经济私有化的观点。他们断言只有实行私有化,才是“公有制改革彻底成功的唯一出路”,并把其美名为“制度创新”、“改革的突破口”。在这次动乱中又出现了《中国的希望——私有制宣言》,号召要“清除公有制祸根”。这些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因此从理论上对“私有化”的主张加以剖析,对正确坚持经济体制特别是公有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体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循环”主导着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化;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也就是价值体系的高度,文化建设的困难就在于人们难以突破现有价值体系的“超循环”过程的约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是分别由两种价值体系所主导的“超循环”,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较量;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归根到底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渗透,并强化其价值体系的“超循环”;中国共产党人若要战胜西方国家“和平演变”阴谋,关键就在于能否自觉运用执政权力来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形成稳定的“超循环”。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当今西方国家社会阶级结构问题研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已经“消失”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了,工人和资本家已经“同化”了。因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再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了。笔者认为,这种阶级和阶级矛盾“消失论”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反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