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充满了各种矛盾和争论,甚至发生冲突,造成社会动乱,影响社会稳定.这些矛盾冲突有的与物资分配有关,有的与援助者言行有关,有的与房屋结设计和建设质量有关,有的与文化和民族关系有关.灾害管理中的矛盾处理方法和政策必须健全而又透明,尊重社区传统和文化规则,以确保救灾的社会公平和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10多年时间中,关于南方民族史研究的专著不少,但主要是对南方民族史、西南民族史、中南民族史的专著性研究,关于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题不多,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2005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胡绍华所著《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探索》一书,40余万字,是近年来关于南方民族史、民族文化研究的著作,也是作者自1994年以来10多年间对于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著和论文选编。胡绍华先生长期从事南方民族史研究,近些年殚精竭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着。本书中,他对研究中具有新见解和新观点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的钟铃文化历史悠久,并因地域、历史不同而各有特点。这一文化形式的产生、发展不仅与文化交流有关,还与各民族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在南方一些民族中,钟铃文化被铜鼓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后汉书》、《华阳国志》等文献史料中所载的南方少数民族称呼与现存的中国古代民族官印中的民族称呼之间的关系,指出从这些官印上的民族称呼可以确知这些古代民族的存在,而这些民族官印是赐与少数民族领袖的,更证明汉六朝时期对南方少数民族实行着有效的统治,从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5.
大理历来有吸收外地文化创造自己地方文化的传统.对异文化持开放态度,通过与外来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来突破原有文化的范围,并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是大理文化的特点.大理研究对了解中国的民族状况、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云南部分白族先民被汉族同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可是对于这种民族融合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等问题,很少有民族学家具体而细致地研究过.通过在云南楚雄市子午镇、东华镇,南华县雨露乡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当地人民族认同的各种说法、风俗、火葬墓、梵文碑、有关祖先原籍的记载进行分析,依据这些调查和史料,探索白族民族认同变化的条件.并提出现在楚雄地区的部分汉族可能是过去的白族先民"僰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及南方的广大地区,分布着一些在崖壁上或崖穴中安葬死人遗体的葬俗遗迹,因其葬地的选择与山崖有关,所以被称之为“崖葬”或“悬棺葬”、“崖洞葬”、“崖洞墓”、“崖墓”等等。 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南方地区这些葬在崖上的葬俗便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自此“崖葬”一词便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孜孜不倦地探索这些葬俗与现今生活在我国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上行这些葬俗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研究工作的分散和各人的研究角度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崖葬类型的划分、命名和文化内涵等许多问题存在着某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南方民歌由于每个民族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个性色彩,并由此构成南方民歌色彩多姿多彩,扑朔迷离的总体格局.然而众多南方民族的民歌有无内在的渊源关系和体系性,有无可能将其类聚为数量较少的几懈体从而对南方各族民歌总体特征获得一个更为宏观而简明的认识?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从较广的区域,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对一些相关民族进行比较研究,则会发现,南方各族民歌既有其个性,也还有不同程度的共性,根据这些共性的特征可以将众多民族聚为少量几个族群(即体系),通过这几个族群的比较再来认识南方民歌的总体特征,就比较现实可行了.本文从苗、瑶、畲三族民歌中的共性特征入手,通过对三族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方女性的奇风异俗及成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各民族女性有千奇百怪的奇风异俗,笔者将这些奇风异俗分类为经济、恋爱、婚姻家庭、文化、不落夫家等若干方面。关于成因,笔者不赞成"母系社会残余"的公式化解释,而提出"儒与非儒文化的冲突"、"女性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等理论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比较文化研究会(筹),于1989年元月29日至31日,在我院召开了首届比较文化学术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52篇,主要就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1.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有的同志从地理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在陕西、山西、河南、关中,其发展走向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在文化研究的现状上,有的同志认为不应只注重官方记载、古书典籍,忽视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及中国历史上的朝贡文化。有的同志认为应当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别的文化比较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0.
客家人的族谱大都记载先世来自中原,经由福建汀州、宁化石壁而转迁各地。这与史实不符,不能当作信史看待,但却包含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可称之为“石壁现象”。“石壁现象”曲折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移民与土著之间的矛盾斗争和融合、同化。结果是强势文化在斗争和同化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关键的因素是一元论的民族起源观点和根深蒂固的中原正统观念。正是这两种观念的交互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才得以从中原地区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汉族南方各民系才得以次第形成。  相似文献   

11.
北方岩画的艺术题材与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多以动物和现实事物为主;而南方岩画则多以与宗教生活有关的非现实的,经象征、变形后的事物为主。北方岩画多立足于现实,南方岩画则充满宗教和图腾的精神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无论北方岩画的写实风格、真实美,还是南方岩画的象征风格、神秘的美,都是有着强烈民族界限的审美意识的显现,都是一个民族由经济、文化、环境形成的特定审美意识的表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神话与历史传说相互参验,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著名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主要的文化圈有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百越文化圈。相比之下,楚文化是融合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和蛮夷文化的津液而形成的一种高势能文化,从而更具有变革、开创、兼容、适应的特质。因此,虽然中国南方都市中的大多数在其早期曾隶属于百越文化圈,但高势能的楚文化则随着楚疆的拓展和楚人的播迁而被这些都市所吸收;至于久处楚国腹心地带和由楚人所始置的都市,其胚胎之中已饱孕着生生不已的楚文化因子。这也正是秦汉以降中国南方都市能始终保持其经济与文化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普米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和独龙族等南方诸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格萨尔》异文,它们与青藏高原的格萨尔史诗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然而与藏族格萨尔史诗相比,它们在文本形态上呈现出对史诗宏大叙事的简单勾勒,处于史诗的萌芽状态。这些文本在角色组成、形象塑造、主题情节等方面都具有类型化、简单化、程式化的特征,保留了史诗的故事范型和核心主题。《格萨尔》在南方诸民族中的流布,是藏族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也突显出南方诸民族共同的呼唤英雄、崇拜英雄、寻找英雄、塑造英雄的文化情结,彰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神话与历史传说相互参验,对楚国历史文化与中国南方著名都市上海、南京、广州、武汉、长沙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考察。通过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主要的文化圈有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和百越文化圈。相比之下,楚文化是融合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和蛮夷文化的津液而形成的一种高势能文化,从而更具有变革、开创、兼容、适应的特质。因此,虽然中国南方都市中的大多数在其早期曾隶属于百越文化圈,但高势能的楚文化则随着楚疆的拓展和楚人的播迁而被这些都市所吸收;至于久处楚国腹心地带和由楚人所始置的都市,其胚胎之中已饱孕着生生不已的楚文化因子。这也正是秦汉以降中国南方都市能始终保持其经济与文化优势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不是志怪之书,前人已有定评。《四库全书目录》归入小说类,但《书目答问》又列为古史类,应以《书目答问》为是。其书见于司马迁、刘向、王充、王逸等人的著述所征引;西晋郭璞又为之作注释,东晋大诗人陶潜的诗中也曾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应该说这是一部由来已久,流传有绪的古代典笈。经近人蒙文通、吕子方等人的研究,认为此书是记载古代南方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记载了当时南方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物产、风俗等;又比较详  相似文献   

16.
《汉口丛谈》是清代学者范锴所著的一部有关武汉地方历史的笔记体作品,其中记载了100多位与武汉相关的人物的资料。这些人物包罗广泛,有社会上层的官员、学者、士人等,也有社会下层的乞丐、妓女等。人物资料的来源包括:辑录于其他文献资料,当时人的著作,人物的文学作品,当时人的口碑资料,这些人物与作者的交往资料等。《汉口丛谈》记载了各阶层的人物,为人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人物资料。有的人物比其他文献中的记载更为详尽,有的人物因其口碑资料、与作者的交往资料的运用,增添了其他文献中所没有的资料,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显示出《汉口丛谈》作为笔记体作品在城市史研究中的独特的文献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莫里森的第七部小说《宠儿》讲述了南方重建时期,已成为自由人的黑奴重建自我身份的故事。黑人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重要文化密码——“召唤应答”,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策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召唤应答",踏上了一条回归自我,捍卫黑人主体性和尊严的道路;而小说作者则借助于同样的文化密码,开始了她回归非洲传统文化的征程。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上还是在叙事技巧上,我们都可以从《宠儿》中看到莫里森与黑人本土文化的契合点,而本民族的文化意识更是植入了她灵魂深处。  相似文献   

18.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和越南,近一个世纪来,曾陆续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先秦秦汉时期越,濮民族制造使用的铜鼓,在这些铜鼓外壁,有的刻有题材众多的花纹图案,但其中最为蓍名的就是船纹图案,这类船纹图案也是近百年来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所谓船纹,即指战国至东汉初期在我国南方越、濮两大民族制造、使用的部分铜鼓鼓身外壁的腰、胴等处镌刻的许多形态生动、内涵丰富的船形纹饰。这些船形纹饰往往成组出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作者多年来在国内外各地,特别是国内民族地区,以民族文化为题创作的几十首诗歌为例证,说明人类学诗学在中国当下诗歌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中的双重意义,同时可以看出—些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和现代诗歌的构成样式,以期给当前和今后的有关活动和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同时也想向世界证明: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类学诗学的创作与研究成果,虽然这项成果本身还有待发扬、总结和提高.最后,关于我国的人类学诗学建设,作者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