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类型的主人公。随着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创造,他也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融入到对武侠小说主人公的创造之中,每一个主人公在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同时,他们的经历和结局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曾在天涯》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高力伟为追求物质和心灵双方面生命质量所进行的生存搏斗,并将它升华到对个体生命本相和本质意义进行感悟的形而上层面。作品的精神话语场逼近了世纪末的生命本真,对传统的社会历史话语、个体性精神话语和既定文学观念均具突破意义,文本和文本外作者的精神选择,共同表现了20世纪中国末代文化人的心灵命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在对张爱玲和她笔下主人公遗传与变异关系的分析 ,遗传指主人公继承了张爱玲自身的某些个性特征 ,传达了张爱玲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历 ,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种带有自叙性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味 ,易为广大市民阶层所认同。变异指主人公对张爱玲及其社会的普遍正常人事的异化 ,作家通过对异化心理及导致其产生的不正常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刻剖析 ,使作品在感性形象之上充满了对客观社会的理性思考 ,从而引起知识界普遍的心灵共鸣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罗斯的<凡夫俗子>(Everyman)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凡夫俗子一生经历了种种的疾病和痛苦,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感受到生命结束、死亡到来的可怕,但他最终超越了对肉体毁灭的恐惧与拒斥,以莫大的勇气正视肉体的死亡,以坦然的态度接受生命的终点.罗斯对主人公的刻画已经超越了前期小说创作中种族和身份的主题,凡夫俗子的人生历程不但展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处境,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死亡必然性的一种接受和认可.肉体的毁灭是人生的结束,但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的全部.罗斯将主人公的生存与死亡置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背景下,以一个凡夫俗子的死亡探寻着人类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德莱塞和王安忆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的著名作家 ,在《嘉莉妹妹》和《长恨歌》中 ,他们都把女主人公放在大城市的背景下进行描写 ,对她的生命历程、感情纠葛作了细致的描绘 ,揭示了女人与城市、消费的关系。从女人与大城市的故事中 ,我们可以看到女人的漂泊史、沧桑史 ,也可看到两位女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李昂的抒情小说,把探索的笔触伸向人类内心深处,表现他们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情感的萌动与转动,从而传达出其生命意识的自觉与主动。在这类小说里,李昂通过对主人公情爱或情欲以及爱情观的变化的细致入微的摹写,缓缓流淌出的是主人公生命意识的萌动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迷途》是一部拷问人性、探究生命意义的长篇著作。它既是一部情感类小说,也是一部职场类大作。作者通过对主人公人生轨迹、思想变化和情感经历的描写,刻画塑造了若干饱满生动、别具深度的人物形象,并对复杂深邃的人性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传达出某种无奈的命运感和迷茫的价值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关注女性主义的杰作。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生命历程起到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埃德娜的精神世界,而且暗示了埃德娜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蛙》和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无论在叙事情节还是在叙事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都是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两部作品均体现了以创造生命为女性宿命的原型意识,对女性以回归自然生命为途径的救赎之道的表述,对侧身于现代性历史之流的个体生命的孤独感的探索,通过两部作品中的核心女主人公比较研究将有助于对两部作品的叙事意识互文性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小说解析了生命的自损形态、自足形态和自强形态。从二类生命形态的表现来看 ,作家理想的生命原型不在《边城》、《三三》等湘西小说中 ,而在《生存》、《黑夜》、《如蕤》、《过岭者》等小说中。这些小说的主人公 ,体现了作家对生命美的追求 ,是其理想的生命原型。  相似文献   

11.
《鲁滨逊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最成功的一部小说。作为经典的历险传奇故事,它家喻户晓,自从1719年发表以来也一直是久盛不衰。但是本文将从另一角度阐述小说的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即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中小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形象,而小说本身起着殖民主义的文本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一般认为"交流障碍"和工业化造成的"异化"是安德森短篇小说《手》的两个重要主题,也是造成作品中主人公悲剧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上述社会心理分析和经济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若从文化因素的角度看,父权文化是小说主人公悲剧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此种文化突出表现在对男子气概的放大与推崇,进而把与"双性同体"相悖的男子气概认同为一种美德. 主人公在这种被推崇至扭曲的文化中被迫屈尊与退变:手退变为机械,人退变为畸人.  相似文献   

13.
支格阿鲁射日月是支格阿鲁史诗中的重要章节,由于缺乏必要的校勘和整理,在不同的彝区产生同源事件的变异流传。本文把各地版本作比较分析,展示射日月故事源与流。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不仅尽情鼓荡英雄们的风云之气,还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情的好戏。"霸王别姬"是风云气兼儿女情的不朽之笔,它演绎了"战争与爱情"."英雄与美女","生存与死亡"三对文学母题。"弱女子勇救落难公子的爱情佳话",以战争为故事展开的背景,是两情相悦的风情喜剧。对"红颜祸水"进行的政治道德上的口诛笔伐,遮蔽了其中存在的"男女真情",其中的普世性的爱情不能一概被抹杀。司马迁以史家笔法书写烽火中的爱情,掀开了战争中最浪漫的感情——爱情的红盖头,开辟了以此揭橥人性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我们把那种层累式重复、渐次展开的故事类型称为叠进故事。叠进故事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它的结构形式而不是故事情节,所以,这类故事往往只有场景,而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围绕“他”而展开情节的主人公。其中也有一部分民间叙事作品是有一定情节的,但它们的叠进结构的特点极为突出,故而一并纳入这一类别进行形态分析。叠进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链接式;递增式;递进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哈代在模仿古典悲剧时,对传统的悲剧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若从<苔丝>中的悲剧主人公、悲剧结构和悲剧语言三方面对其悲剧形式加以探讨,就会发现这种悲剧与古典悲剧形式看似矛盾与不协调之处,正是哈代现代主义悲剧形式的独特性与独创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小说《人面桃花》为我们展示的是一段非英雄化的历史。作者格非书写的英雄人物,不具有主流意识形态叙述下英雄人物的崇高性、神圣性,呈现出了非英雄化的色彩。具体说来,他通过两种方法来把英雄人物非英雄化。第一,通过他人眼光来看英雄。第二,对英雄人物自身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18.
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作者通过生者的回忆描写了一系列的死者形象,最后以加布里埃尔妻子年轻时的情人迈克尔作为促成主人公顿悟的关键.文章以迈克尔为中心,解读这一角色对于主人公精神顿悟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染坊》的叙事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剧《大染坊》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之作。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洋溢着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这种成功得益于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本文从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迭宕起伏的情节悬念与彼此呼应的情节关联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它的叙事特征,指出其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不懈追求与艺术价值,以期能对当今电视剧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