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氏春秋》为我国杂家开山作和代表作,它涉及内容广泛,时间观在其中也得到全面系统的表达。《吕氏春秋》中的时间是"空间化"的时间,书中的空间分为"天"、"地"、"人"三大空间。《吕氏春秋》将时间分为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两类,这两种时间形式在"天"、"地"、"人"空间中都有体现。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又证明了时间的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吕氏春秋》成书之际,战国纷争局面即将结束,统一的历史趋势日渐明朗;学术思想也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走向相互渗透与融合。与此相应,《吕氏春秋》形成了兼收并蓄各家思想的杂家风格。《吕氏春秋》取合诸子思想的标准是君道思想。先秦学术对于君道思想的论述最终体现为二重关系的处理上,即天人关系与人人关系。《吕氏春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君道思想体系。在天人关系上,它以法天地为指导原则,以无为而行与贵因之道为具体的方法。在人人关系中,它把处理天人关系得出的原则与方法加以实际运用,处理君臣关系与君民关系。研究《吕氏春秋》君道思想,既抓住了其内在的主旨,又对把握秦汉之际学术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在成书之后,在汉代流传过程中,篇目次序发生了变化。《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各篇的编排依据,不是按"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思想而来的,而是按照《序意》篇所说的"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的原则编排的。《季秋纪》下属四篇与《孟冬纪》下属四篇之间位置颠倒,这是人为的,性质与《十二纪》"纪首"割为《月令》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印证"春生夏养秋收冬藏"的阴阳家思想。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在关于君王的产生、君王的作用以及君王的为君之道等问题上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言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又系统的思考。《吕氏春秋》的这种君王统治思想在秦朝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却深刻地影响了汉初统治者,并且在《淮南子》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吕氏春秋》杂而成家不仅在于兼容并蓄,而且有系统的思想体系即以政治理论为主旨。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先秦诸子各家皆"务为治",深刻指出了其中"知人"、"为治"的参政目的。正因为诸子各家皆"务为治"才促进了《吕氏春秋》杂家特色的形成,同时该书杂而成家及突出的政治理论思想,也正是诸子各家因"务为治"而融通发展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2000年来被称为"杂书",人们总认为它的思想泛滥杂驳而缺乏归趣,其实,它的内容有着非常严密的内在一致性。至少在伦理道理方面,《吕氏春秋》向后人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高尚而理性的人生观。"义"——行为规范是人生的基本前提:不义则无以为生;诚辱则不为乐生;辱莫大于不义。但是,吕子们的人生目标是"六欲皆得其宜"的所谓"全生",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适意才是他们的人生追求。自杀是摆脱"迫生"等悲剧状态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秦国的丞相,在秦完成统一事业的过程中起过一定的作用;他主编的《吕氏春秋》一书,是准备用作创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的.人们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从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评价,这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四人帮"把吕不韦同秦始皇之间的矛盾歪曲成"路线斗争",把吕不韦及《吕氏春秋》视为复辟路线的代表和鼓吹复辟理论的著作,则纯属别有用心的捏造.因此,对吕不韦和《吕氏春秋》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否为"辅教"之书,乃学术史的一桩公案。这一公案形成的文本原因,在于《西游记》具有似佛非佛、似道非道的表象,论争各方皆能从中找到"立"和"破"的依据。《西游记》驳杂的宗教表象是对宗教经典、人物和故事的"误读",小说也由此具备了解构主义特征。表现之一是"新的文本的产生",之二是宗教意义的消解。故而,无论视《西游记》为佛教书,还是道教书,任何试图将其定于一尊的努力,皆与《西游记》的解构性质迥不相侔。  相似文献   

10.
在《吕氏春秋》研究取得诸多成果的今天,在“《吕氏春秋》研究史”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可以说,“《吕氏春秋》研究史”方面的研究势在必行.清代是研究《吕氏春秋》的一个高峰,在《吕氏春秋》研究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探讨清代《吕氏春秋》研究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借《吕氏春秋》之古树发理论研究之新花─—简介《吕氏春秋通论》刘建国吕不韦与《吕氏春秋》,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与一部奇书。在先秦诸子中,《吕氏春秋》是产生最晚的一部,其学术成就是相当突出的.但它在后世的声望不但远远赶不上列入儒家经典的《论语》、《...  相似文献   

12.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认为《列子》是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了包括《吕氏春秋》在内的诸家之言而成。然而当对《列子》与《吕氏春秋》基本相同,一部分相同,只是极少部分相同者,实事求是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就可以匡正马叙伦的这一论点,得出《列子》书先于《吕氏春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一文以"道"为中心建立起其哲学体系,分布在三十五章里的七十一个"道"符号形式相同,意义却并非完全相同。笔者采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义素分析法对这些"道"进行义素分析,以找出它们的语义特征,归纳它们的义位,最终说明《老子》一文是一个以"道"为词位的以本原之道、规律之道、境界之道为义位的多义聚合系统。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典籍。"道"是《老子》中的核心概念,整部《老子》都是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行文都是建立在对"正言若反"的思考之下的,修辞技巧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同样也受辩证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王德裕《淮南子》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这是继《吕氏春秋》之后,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较完整的鸿篇巨制,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淮南子》哲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一部具有很高文献学价值的典籍,保存了一些他书未见的文献,在某种程度上为先秦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校勘注释之学是《吕氏春秋》在文献学领域最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其中汉高诱、清毕沅的校注本影响深远,成为近现代学者从事整理校释工作的重要蓝本。《吕氏春秋》作为中国历史上有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书,其编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呈现出一片争鸣的局面。而在版本著录和检索辑佚方面,由于此书版本相对稳定,所以研究成果不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吕氏春秋》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宋儒所倡之"理",是指万事万物背后的一切平常之"理",是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范畴,所指范围要比汉儒之"理"广。宋人注重思辨的考索,既以《诗经》上的观点来证其道,又以其道来论《诗》,在《诗》与天道之间再加上一个"理",由此,宋儒的解《诗》也就别有一番天地,实际上是逐渐将《诗》理学化了。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中存在着丰富的音乐思想,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理解,必须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应把《吕氏春秋》的整体内容纳入音乐思想研究,全面把握其天人结构、音乐史论、音乐人文三个层次;二是在理解《吕氏春秋》音乐思想的历史意义时,应把握好其音乐存在的非独立性和音乐追求的人间进取性。  相似文献   

20.
《易经》《道德经》世称"智慧宝典",历代学者不懈求索。天演之道有"维物分化论"和"天演逻辑论"解读,本文逻辑数学解析,解"易"是"Nx",谓之"易"的"逻辑数学模型"。"Nx"作为"易"的表征,是"逻辑理念"的物化,哲理的逻辑升华!"简易,变易,不易"尽在其中。论"道"是"N0"!一个纯粹抽象概念的逻辑数学模式,基本性质:N0=1。这是数学公理。所谓"无",就是N右上角的那个"0","有"岂不就是本体"N0"的数学值"1",天经地义。道的奥秘原来藏匿在"N0"之中!道上升到数理逻辑,的的确确是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古"易道同源",原来"源"根于逻辑!无异于一把开启易道智慧大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