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在我国,当市场经济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之主要形式时,人们突然发现人的经济行为中间出现了"诚信"真空,中国公德系统出现了重大危机——诚信危机。正是基于此问题的考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契约诚信"的历史考察,从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契约诚信和民间契约诚信实践两个方面,系统进行阐述并分析古代中国契约诚信的现代价值,为我国现行契约诚信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些许借鉴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1978-1988年国家技术观的演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8-1988年,在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过程中,国家技术观也在发生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技术观循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新技术革命"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场挑战"-技术与制度的共变的历史路径,影响着中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3.
鉴于"中国经济责任论"和"储蓄国责任论",选取1978-2009年的季度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测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协整分析表明:储蓄率、男性出生率、净出口率、美国住房资产价格和经济增长率每增长-个百分点,将导致储蓄率增加0.63、-0.67、-0.002、0.40和0.09个百分点.Granger测试表明了投资率、净出口等变量与储蓄率存在着良好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得出了结论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一直是世界各国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的两种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国家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并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在混业经营的前提下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模式.中国的金融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中国一直采取的分业经营形式面临向混业形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对比"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集团"模式,提出我国金融混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箫轲 《国际论坛》2013,(4):68-73,81
美国与中国是韩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两个主要对象,美国在推动韩国经济起飞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则是韩国目前最大的贸易对象和顺差来源国。比较两组经济关系可以发现,政治规定性的不同和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中的级差决定了美韩经济关系与中韩经济关系的结构性不同,贸易竞争力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则显示了中美比较优势的不同和竞争力的差距。随着美韩FTA的生效,美韩经济关系不仅更加密切,双边同盟更能从战略意义上得到强化,中国对此需要做出积极反应。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中国税制改革重大变革的时代,由秦汉时期的税"丁口"向税"资产"过渡,征收内容也由征收实物向货币形式转变,并最终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税法形式具体下来。新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家庭负担,对唐代农民家庭结构、农民家庭产业调整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农民经营方式向多样化发展,并向货币形式渐进。因此,唐代的税制改革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税收模式的先河,并对农民群体的社会经济分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生主义"中的孙中山的所有制思想是中国自己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所决定,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标志.孙中山的所有制模式实质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经济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一些思想和制度,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自由贸易区也随之成为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导形式.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技术扩散、就业增加,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进行简单回顾,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地区,与中国有关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想主要有"东北亚经济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但是在这两个构想当中,由于东北亚在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更突出一些,使得"东北亚经济圈"进展慢,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相对较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我国应该对现实情况进行比较,并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深化和发展了双边经济贸易交流关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将极大地推进区域经济交往,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多元文化的视野,以区域内各国会计准则规范的协调为基础,尽量求同存异,促进区域性会计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WTO与CAFTA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选择方式,以剖析GATS与中国一东盟服务贸易协议的关系为例,拟证明WTO规则监督和引导CAFq'A朝着经济一体化目标迈进,CAFTA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终可以使多边贸易安排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设会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基于1992-201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在扩展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了CAFTA建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存在转移效应和创造效应,CAFTA未能有效促进中国对CAFTA内部国家的农产品出口,甚至存在负向效应.进一步的农产品分类研究发现,CAF-TA与中国的肉及肉制品等6类农产品的出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对中国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等13类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创造效应,不存在转移效应;对中国其余3类农产品向成员国的出口贸易呈现负效应;对外部出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CAFTA的出口贸易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和交往关系的日益密切和便捷,跨国犯罪问题也日趋突出.区域内的刑事司法协助机制的建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区域内的刑事司法协助机制应包括区域内国家之间的双边机制和区域集团的多边机制,在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的问题上进行司法协助.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东盟内外共22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基于引力模型,引入CAFTA虚拟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分析CAFTA的建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的影响。结论显示,引力模型对中国一东盟间贸易流量的解释有效,CAFTA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针对该分析结果,得出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有关静态效应的研究利用1995—2006年的有关数据对投资效应做了定量检验和实证分析。有关动态效应的研究从规模经济效应、政策预期效应、经济增长效应以及技术扩散效应四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效应中,市场的开放与扩大会促进整个区域对外资的吸引力,而对双方相互投资的增加并不明显,双方在吸引区外投资方面也不存在竞争。在动态效应中,规模经济、政策预期、经济增长三方面的效应总体就CAFTA吸引外资而言是有利因素,但需要在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技术扩散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农产品贸易作为云南—东盟合作的传统产品,自2003年"早期收获"协议以来获得长足发展,但因交通运输网络薄弱,检验检疫壁垒、金融环境不够配套、农产品分类差异等问题,双方农产品贸易始终未出现质的飞跃。在中国—东盟自贸易区创建"元年"之际,探讨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自贸区创建给云南—东盟农产品贸易带来怎样的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使其成员方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时,也使国际争端增多。国际争端的恰当解决,很大程度依靠于争端解决的方式,法律方式在当今社会中因为其有效而可以预期,因此逐渐成为人们喜欢采用的方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顺其潮流,制订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定》。如何解读并评价这一解决机制成了当务之急,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的签署,C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条约化之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CAFTA争端解决机制现有构架不能简单复制NAFTA,其完善也必须考虑各成员方的贸易依附程度、经济实力、自有的区域争端解决机制及各成员方的政治、文化与历史诸因素。CAFTA争端解决机制应从引进NAFT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促使磋商、调解或调停程序机制化、具体化、完善现有仲裁程序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01年以来福建与东盟贸易情况,阐述了CAFTA的建立对福建与东盟四国贸易的影响,揭示福建与东盟贸易竞争优势,提出在破解金融危机中提升福建与东盟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