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从边际生产力法则的胚胎形式即"三位一体"公式出发,从经济思想史和数学形式,从微观法则到宏观法则,从要素定价理论到收入分配理论,追溯了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形成过程;用马克思理论批判了"三位一体"公式,表明"三位一体"只是一种平面世界观,"三位"真正的关系只能通过立体世界观才能透视出来;然后,检阅了边际生产力理论的逻辑推理及经验结论,表明在边际生产力测度、成本核算和总量生产函数上存在逻辑悖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困难重重,国外的主流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实际上面临极大的方法论危机,因此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并运用边际生产力理论来建模和进行计量实证研究。?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该文指出,对西方经济学边际生产力投入分配理论的正确评析应该把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和作为一种分配方法区别开来。作为一种收入分配方法并不反映阶级性质,是一种中性的收入分配方法。它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不完全使用属于自己的生产要素创造产品,分配收益的一般规律,即按照不同生产要素对于创造产品使用价值的作用来确定不同生产要素对于产品价值的分配份额。我国国有企业改组成股份制企业,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3.
由于对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同 ,体现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国外微观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以边际生产力论和供求均衡论为基础 ,吸收信息经济学有关收入分配的理论形成的。他们提出的以市场分配为基础 ,按要素贡献分配、再分配必要论与再分配代价论的政策主张 ,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广泛得到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点,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约翰·亨利希·杜能提出的,但把这个理论加以系统化并使之以“边际生产力论”为名在西方经济学界广为传播的则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生产要素论和生产率递减规律为基础,以边际分析为基本方法的。这个理论的要点是:首先,各个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合作博弈的企业分配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非连续的,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进行分配难以满足完备性的条件,并且边际生产力没有考虑到群体理性的存在。如果将企业视为合作博弈的组织,并考虑到群体理性和离散条件,按照合作博弈的夏普莱值进行分配则能够满足个体理性和完备性条件,也可以对现实中企业经济利润的来源和社会中劳动收入之间的巨大差异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源起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彰显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应对危机的乏力。在批判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和新古典边际生产力论之要素贡献决定要素分配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及其分配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特定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性质及其剥削问题作了深刻剖析,也为科学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社会主义剩余产品的应得利益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以效率为目的的市场调节与以公平为目的的制度调节相结合的社会产品价值包括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基于马克思剩余思想和分配理论的研究视角不断改善当前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战后五十年代开始,英国的新剑桥学派系统地展开了对边际生产力论的批判。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是少见的。它对于凯恩斯经济学在战后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战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一) 边际生产力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资产阶级庸俗分配理论。这一理论本身并不是独创的作品,它实际上是十九世纪早期流行的马尔萨斯的“土地收益递减律”、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与十九世纪晚期边际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根据  相似文献   

8.
"劳动价值论"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基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参与分配的客观依据。因此 ,表明价值来源的劳动价值论就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基础。由于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具有产权的稀缺经济资源 ,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遵循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与收益均衡的规律 ,所以产权理论和均衡理论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基础 ;“按劳分配”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转化形式之一 ;承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并不等于认同萨伊的“三要素论”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全符合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9.
分配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问题之一,但现在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以“边际产品价格”理论来解决分配问题,但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以合作对策理论为基础,将分配问题转化为合作对策模型来解决,最后提出改进了的分配问题的二次规划解法。  相似文献   

10.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依据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依据是:资本、技术等非劳动生产要素同是劳动过程中创造产品收益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的优劣、多寡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因此,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对于生产者来说就不能无偿获得和无偿使用,所以其所有者应凭借其所有权获取相应收益。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佳方法应该是西方经济学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所阐述的分配方法,即边际生产力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所有制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分配形式与之相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使一部分人通过经营收入、技术革新、重大发明和决窍秘方,跻身富裕阶层,从而扩大收入差距。这种消极作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应是并列的两种分配方式,而应是分配原则与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只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而实现形式问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都可以表现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将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充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按劳分配。毛泽东强调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坚决反对平均主义。邓小平在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前提下,提出“先富”、“后富”和“共同富裕”的思想。江泽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新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4.
比较分析我国个人收入的中外分配结构、城乡居民总量分配结构、地区收入分配结构,显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未危及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从今后发展趋势的预测看,我国居民体现按劳分配要求的生产要素收入将是个人收入的主体,其他要素收入处于次要地位。我国应该长期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 ,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 ,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企业家的收入分配,提出将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分为内在性人力资本、产出性、社会性三类价值形态,以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为收入分配的核心基础,构建企业家人力资本、收入分配和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模型。并实证分析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对薪酬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家产出性人力资本对企业家薪酬分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内在性人力资本对薪酬的影响呈现较大差异性;社会性人力资本与企业家薪酬不相关或负相关。企业家薪酬分配应以人力资本价值作为核心依据,并注重体现企业家人力资本不同价值形态的互动效应,实现企业家长期性的人力资本价值,最终促进企业持续稳定成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的静态趋同和动态演化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及Silverman多众数检验法,考察1989-2007年地区收入分布的集聚状况,未发现统计上显著的'双峰'趋同,但分布的集聚状况存在明显的演化趋势。因素分析表明:(1)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促使在1993-1998年出现了'单峰'趋向'双峰'再回'单峰'的演化历程,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变动在前一阶段推动'双峰化',后又促使分布回到'单峰',而工资性收入变动始终阻碍收入分布趋向'双峰';(2)工资性收入变动是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分布近十年来未趋向'两俱乐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将其影响分解为分配效应和增长效应后发现,各地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始终维持'单一俱乐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问题——兼评一种观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要素价值论,即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对增进社会对富或其价值都做出了贡献,因而也就认可它们有权按般各 自贡蔽的大小取得相应的分配份领 生产要素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现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营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当然,一般的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些传统的基拙的要素则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种理论是对社会财富或其价值增进的主要动 力和基本条件的认识的科学成果,最初是由西方贵产阶级经济学提出来的,现在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试图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得 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行不通的,也有悴马克忍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