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祈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的回藏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重要的族际关系之一。历史上,河湟地区的回藏经济交往表现为"互补共生型"的特征。这种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不仅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边疆地区的封闭状态,为民族间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湟中县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对河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来源、品类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河湟剪纸艺术在来源上深受屯田移民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心”与“边缘”的过渡地带,河湟民族走廊是将中原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亚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而该走廊与中原的“一体化”成为其发挥连接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走廊”,河湟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成为推动其与中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河湟更具包容性的“性格”特征成为该走廊与中原“一体化”进程的催化剂。当我们看到中原王朝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对周边地区进行整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周边地区通过制度、礼仪、传说、信仰等主动建构周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此同时,由于河湟民族走廊内部社会经济文化复杂而多元,又形成了其与中原“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对藏民族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口数量进行历史考察,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进而得出了这一时期的藏族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史的空白,这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河湟开发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宋代,建立唃厮啰地方政权,并与北宋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形成汉藏等族杂居格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河湟,通过屯田农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疏通交通、建设城镇、促进贸易等,河湟一度经济繁荣。它昭示人们,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与民族间的和睦交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是我国最具民族与宗教文化多样性的文化区之一,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双重视角,以河湟地区的道教为视点,探讨了这一地区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模式。在这一地区历史上正是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的彼此影响与整合,夯实了河湟地区多元民族-宗教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根基。同时基于这一个案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结构是"儒道释伊四教互补合一"的"一室四间"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河湟地区随着卫所、郡县的设置、移民的涌入,其传统的族群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央政府一方面因俗而治,对藏、蒙牧区实行部族制、盟旗制,对土人、撒拉等族群施以土司制的统治策略;一方面则通过逐步加强汉人移民区及"熟番"地的军政控制,实现了中央王朝于此地界的政治主导地位,从而也使国家权力不断在河湟边地获得延伸。  相似文献   

10.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主要受蒙古族以及西域民族的影响,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古代西域民族和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形和经济生活环境入手,分析土族及其先民在河湟生存发展的原因,进而阐释了地理环境对土族迁徙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史·吐蕃传》记载唃厮啰政权的宗教是"尊释氏"。由于史料的缺乏,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地区的佛教属于藏传佛教的范畴,或者认为受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影响。笔者不揣浅陋,通过对史料、资料的梳理,比较了吐蕃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河湟地区的影响,认为宋代河湟地区佛教发展进程中汉传佛教仍然在传播;同时在河湟吐蕃部落中佛教徒使用的语言是藏语,因此可将河湟地区的佛教归为历史上的藏语系佛教。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河湟地区的族群构成和族群关系,可以发现,这一地区不同族群间的互动关系,与双方间相互作用力及相关族群文化的认知程度存在着一定联系.文化认同是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元代藏传佛教在河湟地区传播的范围和程度如何史籍记载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以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元代藏传佛教在河湟地区传播的概况,并总结了元代藏传佛教在河湟地区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对汉代河湟地区封建化的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 ,认为汉代河湟地区之所以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晚期跨入封建社会的飞跃 ,主要取决于当时这一地区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回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进入河湟地区至元、明形成民族共同体,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当地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十分显著。之所以如此,显然与河湟回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回藏贸易为重要内容的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河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边地藏区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飞速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局势的变化,河湟地区回族传统商贸面临严重挑战。在简要分析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对河湟回族商贸的未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湟地区人口流动历经千载而源源不断,清代人口流动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流动之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民族贸易的发展对河湟地区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民族贸易与人口流动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中的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明代,伴随着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对河湟区域社会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国家政权对河湟社会区域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这种渗入式的整合不仅维持了当地社会的内部稳定与和谐,而且对军政管理体制的完备、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