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识因素是犯罪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刑法将其表述为"明知"。我国刑法理论对"明知"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从而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故意的正确认定和把握。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在"明知"的含义问题上,"明知"是行为人本身对相关事实的一种认识,包含了"确实知道"和"可能知道",而不包含"应当知道"。另外,"明知"和"已经预见"在认识程度和认识内容上均存在着不同。在"明知"的内容问题上,"明知"包括对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和危害性的认识。在刑法总则"明知"和刑法分则"明知"的关系问题上,两个"明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术语。  相似文献   

2.
当前“知识价值”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研究在国内方兴未艾 ,但也表露出一定缺陷 ,其中“知识价值”问题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从马克思哲学理论出发 ,阐述它对知识与价值的本体论表述 ,以及知识价值在现实化中的特点 ,以期拓宽知识价值研究的视域  相似文献   

3.
厘清当代翻译研究的价值论意识,是当前翻译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所指向的是翻译实践活动中的价值问题、价值意识与价值担当。关于“翻译意味着什么”与“翻译应当成为什么”是翻译研究的价值问题,而价值意识与价值担当又让翻译价值在翻译主体的行为中获得认可与确证,进而展开为“我应当做什么”与“我应当期待什么”。翻译价值论意识的探讨应当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与说明,从根本意义上使翻译价值意识走向翻译价值担当,进而有效地处理翻译正面价值与负面价值的辩证关系。这就为翻译研究注入价值元素,从而延续与拓展翻译研究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4.
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这一思想方法上的转向,恩格斯曾在其《自然辨证法》一书中考察过,并认为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如今在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认识过程中,在我们的思想上正在发生同样的变革过程,这种变革比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为艰难,因为它的阻力更大,然而这一思想解放过程对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在过去的30年中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继续用"亦此亦彼"的思想方法来认识和处理我国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是在20世纪成长起来的新兴学科. 20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无不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同时,20世纪的人类学表述范式也经历了从"科学"到"文学"的转向.梳理这两方面的重要转向及其相互关联,是把握新世纪思想变革和学术创新的极好契机,也是本次会议的主旨. 关键词"人类学写作",若从字面上理解,具有双重含义--兼指文艺创作方面的"人类学转向"和人类学研究与表述方面的"文学转向". 除此之外,从比喻的意义上,"人类学写作"还可以泛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人类学转向".下面是由这三种转向现象引发出的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及其人文社科“话语转向”的价值与意义的阐述为基础,回应当代剧烈的社会变迁以及当代西方传播研究的话语分析所取得的最新成就,说明“话语分析”理论对于传播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传播的“话语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论题句是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它直接影响论文写作的质量。但是不少学生难于写好论题句,其主要原因是不大熟悉论题句写作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也不太了解论题句的限定作用和写作步骤。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掌握论题句的基本结构;遵循论题句的写作步骤;了解论题句的实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巴县档案在法学、史学、商业、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在语言学研究方面却鲜有人问津。其以“卖”为构词语素所构成的复音词多达32个,无论是从共时分析还是历时考察来看,其可以丰富汉语的历时词汇系统,揭示体裁语言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应当加强,为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同时也为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提供更多的词条与书证。通过巴县档案以“卖”为构词语素的复音词的研究,以巴县档案为代表的地方档案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心态何以可能这一论题包括网络社会心态存在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和价值何以可能三个方面。其中,网络社会心态的存在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前提;认识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核心;价值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目的。分析表明,网络社会心态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可对其加以认识;它对网络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真正开始以来,"问题"取向与"主义"取向一直就是学界争论的研究价值选择的问题。该问题争论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研究究竟应该关注实践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学科建设问题。随机抽取两个权威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与《江苏高教》(南京),对这两个杂志2010年所设栏目及发文属性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问题"取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研究的主流;"主义"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存在着先天不足与种种弊端。由此来看,研究的"问题"价值取向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罗尔斯顿以自然内在价值为基础,实现了伦理学的"荒野转向",开创了"伦理的生态向度"[1]。本文通过对其"客观内在价值论"内容的梳理以及所存在的理论、实践缺陷的认识,尝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走一条现象上表征为"中间偏左"(人为主导同时兼顾合乎物伦)特征的哲学技术路线,实现人同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2.
主要通过对《哲学研究》进行分析和理解,结合相关的资料和评论,引出维特根斯坦否定私人语言存在的著名论题。通过私人语言与外在参照系、私人语言缺乏检验的标准、私人语言无法建立规则等三个步骤论述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论题。最后阐述该论题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唯我论的反驳,以及对语言哲学流派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法律行为概念为德国民法所创制,我国《民法通则》第54条直接继受该术语并界定了其内涵。但自《民法通则》颁行至2006年之前,我国法院却鲜有直接适用该条规定、以民事法律行为原理确定诉讼当事人关系属性并进而确定其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的判决,个中原因在于我国学术界和司法机关对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在这里,通过对我国法院一例情谊行为侵权案判决的分析、通过对法律关系共同体内涵与民法调整范围的讨论,我们认为,研究民事法律行为理论必须区分情谊行为:一是由于这类行为涉及行为人本身,以及其在造成对相对人权利损害时,相对人是否得依法律规定获得赔偿,如果可以依法获得赔偿,则应当适用何种赔偿规则、赔偿范围应当如何适当确定等问题;二是有助于理论界与司法界加深对法律行为的认识,准确界定法律行为并合理划定法律对社会生活领域介入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当代历史哲学正在经历着从"语言"到"经验"的转向.历史固然是具有文学和美学的性质的文本,但文本之下埋藏的是其经验根基.而神话思维所依托的,正是基于经验的感知逻辑.经验转向化解了"真实性"与"话语"之争,使得历史不仅在"史实"和"表述"的意义上可能是我们的神话,在"经验"的意义上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近五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普世价值"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理论表达、"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学者们对"普世价值"是否存在问题的争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在"普世价值"理论表达的争论中,应当避免过于政治理论化的倾向并扩大其学术讨论及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关系的争论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应充分认识"普世价值"的现实意义,并深化对其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着眼于为刑法因果关系问题提供稳定而统一的判断标准,然而因为其底层逻辑上的缺陷,最终所提供的实际上仅是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的描述。究其根源,是因为其自古典刑法以来所沿用的宏大叙事理解方式,这使得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其具体理论是否能够细致地应对各种情况,而在于范式上需要完成彻底的转变。从诠释学的路径出发,能更有的放矢地揭示出对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理解如何产生以及这种理解应当如何表述。视域融合的理解方式更贴合于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本质,能够有效地沟通对因果关系问题的理解中的实然与应然。在具体理论层面,客观归责理论更适合视域融合理解方式的展开,能有效支撑刑法因果关系问题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区域文化的提出范作为专门的研究范围,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其研究规模及势头如此空前,几乎覆盖了国内各地域,只是近几年来的新鲜事。在这一区域文化热中,对“临川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进展扎实。《临川文化史》①的问世,更在这一领域名列前茅。可是直到今天,“临川文化”的基本概念究竟应如何较为准确的归纳和表述,仍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临};I文化”概念的表述谈点自己的浅见。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两者在区域文化中体现得异常充分。从某些区域文化的定义看,不论是用一篇文章阐述,还是…  相似文献   

19.
少一点“我认为”,多一点“我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通常会用“我认为……”、“我的观点是……”或者“我的理论是……”等形式表述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本身,而用“我发现……”、“我根据……”或者“我依据的证据事实是……”等形式报告其研究成果是怎么做出来的。按常理,面对事实并不一定都能正确挖掘或抽象出其中的理论,而理论却一定来自于特定的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体系的演变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发展史也就是价值体系的演变史,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只有透过价值体系的"眼镜",人们才能认识历史现象.我们每时每刻所知道的历史,只是我们所达到的历史认识,历史学家应当通过完善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逐步逼近历史真实;历史的认识价值归根到底是塑造人们的价值体系,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影响正在发生着的历史;社会价值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历史之谜的解答在于价值体系的成熟,当代人应当在价值体系的进化上掌握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