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虽然他宣称“提出文明冲突的论点,是要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借文明、文化谈国际关系,用文明、文化冲突替代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中的意识形态斗争。他的文明冲突论是冷战后美国国内战略家、国际问题学者和各大智库关于“谁是美国的潜在对手”、“谁将挑战美国霸主地位”大讨论的一个产物,在究竟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问题上,为美国决策层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视角。将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和东亚的儒家文明视作苏联解体后西方文明面临的最大威胁的文明冲突论,在美国国内、中国,特别是伊斯兰世界引起了震动,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帝国的崩溃,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似乎获得了胜利。对任何寻求被国际社会接纳或获得国际金融机构援助的国家来说,这两种受到普遍赞扬的西方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念已成为先决条件。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的被广泛接受据说是宣告历史的终结,或者至少是西方文明的最后胜利。在西方价值观念尚未获得阵地的无论什么地方,人们似乎愿意为实现市场经济和民主政体而不惜献身。而且,美国外交的主要使命似乎是输出这两种价值观念,至少只要这么做符合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4.
作家亨利·米勒是以西方文明的异端姿态出现的.他的绝不合作的强硬态度,使得他成为反传统的时代先驱,文化斗士.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米勒的洞见和反叛,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主体性视野中展开的.他与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清教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西方文明之树上的一枚另类果实,他的作品的形式层面与他要表达的主体性的张扬的精神内核是相互呼应的.然而主体性的膨胀的极致不可避免导致他的虚无主义.因此他的反叛身后留下的是一地瓦砾和碎片,人的总体性重建的希望只是虚无主义者的模糊的幻影.  相似文献   

5.
大英博物馆是一种述说文明的方式。它要说的故事是从大门左手边开始的,那里有埃及、巴比伦、希腊以及罗马展区,它们是西方文明的根源。大门的右方,则有美国等新世界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晚  相似文献   

6.
第三封信     
本篇三封信件,是关于西方核军备、安全政策及其对全球战略影响的争论。这场争论是一篇由两位美国作家塞格尼厄斯和耶茨合写的文章《欧洲核超级大国》引起的。作者认为英法不应该以牺牲常规力量为代价去发展核力量,这样不仅不能加强西方核威慑力量,反而会促使苏联加紧扩充核军备。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本篇选译了美国前海军大臣卢因和美国学者达尔德的来信,对原文观点进行了批驳,为英法核政策及防御战略作了辩护。另外,还译了原文作者耶茨的复信。这些信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人士对核军备、裁军等问题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7.
第二封信     
本篇三封信件,是关于西方核军备、安全政策及其对全球战略影响的争论。这场争论是一篇由两位美国作家塞格尼厄斯和耶茨合写的文章《欧洲核超级大国》引起的。作者认为英法不应该以牺牲常规力量为代价去发展核力量,这样不仅不能加强西方核威慑力量,反而会促使苏联加紧扩充核军备。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本篇选译了美国前海军大臣卢因和美国学者达尔德的来信,对原文观点进行了批驳,为英法核政策及防御战略作了辩护。另外,还译了原文作者耶茨的复信。这些信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人士对核军备、裁军等问题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考察,可以发现一方面美国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正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经济遏制的目的也逐渐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向影响苏联集团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推行“中国差别”政策,继续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第一封信     
本篇三封信件,是关于西方核军备、安全政策及其对全球战略影响的争论。这场争论是一篇由两位美国作家塞格尼厄斯和耶茨合写的文章《欧洲核超级大国》引起的。作者认为英法不应该以牺牲常规力量为代价去发展核力量,这样不仅不能加强西方核威慑力量,反而会促使苏联加紧扩充核军备。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本篇选译了美国前海军大臣卢因和美国学者达尔德的来信,对原文观点进行了批驳,为英法核政策及防御战略作了辩护。另外,还译了原文作者耶茨的复信。这些信件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人士对核军备、裁军等问题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冷战期间美国的苏联研究可以概括为四大理论视角.极权主义是斯大林年代苏联政治的代名词,其特点是绝对集权、恐怖统治、不停的社会改造和体制凝固不变;多元主义是将苏联与西方国家比较后的产物,其特征是苏联共产党的权力要么转移到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手中,要么下放到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精英手中;理性—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苏联成为工业社会并逐渐现代化,苏联政治结构也会被注入更多理性,更为制度化,甚至转变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历史传统—政治文化视角则强调俄国传统和政治文化对当代苏联政治的塑造力量.  相似文献   

11.
把一个重要因素夸大成最主要因素;树立一个假想敌,以期把整个西方团结起来。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如果不是文明的冲突,那是什么?》两篇文章是为解脱西方的自身危机,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冲突论”,即树立一个非西方文明,特别是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联合这样一个假想敌,以期把美国社会乃至整个西方团结起来。 亨廷顿的文章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同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心,正从环大西洋地区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苏联、东欧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在东移;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则把开辟新的市场(包括中国大陆)作为经济发展的出路。作者认为,面对世界经济活动中心东移的形势,我国应该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北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先向东北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通过对西方文明的独特性的强调,对西方力量的限度的考察,从反面凸显了西方文明的普世性。从而也在根本上显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疑惧和敌视。就国内根源而言,它也显示了美国白人对日趋活跃的少数种族的深闭固拒。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息纷争——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不是单极化、西方化、同质化 ,不是全球资本主义化。在每一个层次上 ,全球化都是一个理想而又不能完全实现的目标。全球化不应该也不可能磨灭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差异 ,更不能消解各个国家的主权。中国的“和而不同”是华夏文明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是消弭可能发生的文明冲突的上上之策。美国的文化走向经历了一个由多元走向一体 ,走向和谐共处的过程。这两个民族文化的历程给人以启示 ,给当代全球文化的走向提供了有益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界定了在当前谈政治文明应该特指暴力的减少、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提出了公共政治、公民国家、共和民主的文明政治观 ,指出了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所依赖的苏联政治观对现代政治文明的阻碍 ,并分析了苏联政治观的哲学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7.
一南部非洲是苏美两霸激烈争夺的一个地区,而南非在这个地区则占有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不管公开承认与否,苏联、美国和北约事实上都在竭力推行自己针对南非的战略计划。基本的战略态势是:苏联力图南下好望角,伺机控制南非,从而破坏乃至夺取西方在南部非洲的这一关键性阵地,而美国和北约则千方百计予以保持。对于南非在世界战略上的地位,人们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直至六十年代中期,美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译自苏联《语言学问题》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作者是苏联当代语言学家弗·波·费林。他对近二十年来在美国以至西方一些国家风行的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刻批判。本文对于我们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同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费林认为,乔姆斯基理论本身在许多方面是自相矛盾的,不合逻辑的。他的许多公式是不可理解的。他的“生理上语言生成假说”是当代语言学中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变种,观点是反历史主义的。他的理论在西方和苏联已遭到公正的批评。西方许多语言学家称它为“语言学帝国主义”、“伪科学”……为节省篇幅起见,译时对原文注一律删节。凡删节处——用[………]标出。  相似文献   

19.
1977年10月17日至22日在苏联塔吉克共和国首都杜尚别召开了“公元前二千年中央亚古代历史民族问题”国际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苏联—印度社会科学协作委员会和国际中央亚文明研究会共同发起,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央亚方案参加国的积极支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英国、匈牙利、民主德国、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苏联、美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共11个国家的91名学者。  相似文献   

20.
亨廷顿所虚拟的"2010年全球战争",是他就所谓"文明冲突"问题所作的一个凝练的比方,一个概要性的思想实验。从价值取向上看,这个"虚拟战争",一是要凸显西方文明正处于敌人远多于朋友的孤立境地,二是要强调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文明,应奉行反西方普世主义的国际政策和反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内政策。从事实判断上看,这个"虚拟战争"既抓住了一些事实,如对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的阐释和预测;又夸大了乃至曲解了一些事实,如对东亚文明尤其是对大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关系的阐释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