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隐喻和转喻,以及它们的异同,然后以“heart”为例探讨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分析隐喻和转喻这两种认知机制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并影响着先秦植物词汇词义隐喻转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从体验论看汉语"吃"的转喻和隐喻认知模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和特点。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的享用处所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证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如下认知特点:转喻在其转隐喻连续体中具有重要的认知作用,较大的概括性使"吃"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凸显,较高的使用频率使"吃"具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汉语"吃"的隐喻和转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影响词义变异的心理因素——隐喻和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当代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以现代汉语中的多义词为研究对象,对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作了细致分析,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形成多义词义项的心理因素,认为语言变异中的词义变异体现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上大致分为相似和相关,这两种关系主要是由人类的两种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一直都是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对多义词"头"、"手"、"口"、"打"进行语义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梳理词义脉络,发现汉语多义词的词义演变基本遵照人类的认知规律通过隐喻和转喻演变而来,其中身体隐喻更是直接体现了从人→物→事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可见,将认知策略运用到汉语多义词教学中,不仅能强化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汉语学习开拓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延伸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模式。在此以英语形容词"heavy"为例,发现在"heavy"的语义扩展中,隐喻思维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heavy"的多种义项属于隐喻表达,而单纯的转喻表达却没有得到体现。有时很难判断一种语义到底是转喻还是隐喻表达,这主要是两种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出现了连续统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年来在新闻报纸上常出现的"门"族词为语料,结合概念合成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简要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来源、演化与生成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门"族词语义的延伸可以看成是转喻与隐喻这两种词义扩展手段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客观世界,透视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表达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人类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种基本认知方式。文章通过具体语例考察了英、汉体育竞赛新闻语篇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所体现出的认知方式上的共性,并从文化维度分析了两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体育竞赛新闻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延伸有两种主要机制: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以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方式;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方式.认为两种机制在多义词认知过程中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出现连续体的现象.通过以head和hand两个人体部位词为语料,从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现象的角度补充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1.
英汉人体词“heart”和“心”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非常重要和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词义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反映了认知主体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而人体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心"和"heart"作为非常重要的人体器官,均被英汉民族当做了思维器官,同时,隐喻和转喻一直以来均被当做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二者被认为是一词多义演化的认知机制,因此对比"心"和"heart"词义演化过程不仅能揭示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对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4):130-133
语言中的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转喻、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俄汉语中的“рука——手”同属基本范畴词,具有很强的转喻:隐喻能力。通过手部动作认知、情绪认知、场景认知、权势认知、身体结构认知等方面研究俄汉语认知域中转喻与隐喻的交互作用在词汇层面的连续体关系,将有助于从实证的角度对比分析俄汉语转喻和隐喻思维模式的异同,探求造成两个民族认知差异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人体隐喻化对人类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脸、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运用英汉语料,对英汉"脸、面"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脸、面"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英语职业委婉语的语义模糊和扬升机制进行微观分析。分析表明,概念隐喻和转喻在职业委婉语实现委婉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概念转喻借助整体与部分间的同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模糊,而概念隐喻则借助相似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主要实现语义扬升。  相似文献   

16.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联绵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绵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在综合前贤时哲对联绵词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其研究状况,分析语言学界对联绵词的分类情况,并归纳出界定联绵词的标准。同时就语法学、词汇学界对联绵词的研究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8.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抽象概念"词语"的中英跨文化语料,采用Lakoff的认知体验哲学观点,考察了"词语是食物/饮品"和"词语是物体"等10种概念隐喻.揭示了人类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不熟悉、以简单喻繁复和以具体喻抽象的隐喻思维模式.并从原型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词语"概念的隐喻延伸及其范畴化,给出了"词语"的认知模型和语义结构.  相似文献   

20.
当今词语的“变脸”的方式及其动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形成了词语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旧词语的"变脸"已成了语言新陈代谢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大脑的类推和重新分析的思维机制下,人们用隐喻、转喻、仿词、别解、委婉、超常搭配或起用方言词、古语词等方式赋予旧词以新义,或者改变一个旧词的用法,从而弥补了语言表达的空位,满足了受众的求异心理,在经济省力的前提下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