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成长小说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苦难,尝试在成长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国成长小说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成长中的主人公的困惑,另一方面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心理分析.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
成长叙事是上世纪20年代革命小说的一种叙事类型。该文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它的结构形式,并认为8个行动元、19个功能形成了这类小说的叙事形式和语义内容,还分析了它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的解读,揭示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出现的五个层次的话语声部,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想象性的艺术探索,既涉及到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弗莱文学循环理论,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独特的循环叙事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小说情节发展主线与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诞生、成长、败落、死亡人生主要阶段相一致;小说中人物追梦和幻灭的循环叙事。指出循环叙事结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呼应,深化了作品的悲情氛围,赋予作品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多部小说都蕴含着成长小说的元素。结合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杰克·伦敦成长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探究,分析其二元对立的独特叙事主题,旨在说明杰克·伦敦对传统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开创,以期从新的角度展开对伦敦作品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接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官场小说热,马笑泉近作《迷城》也以反映官场生活为主要内容,与此前官场小说叙事逐渐固化的“成长叙事”“官场探微”“腐败揭秘”等叙事模式相比,《迷城》之叙事有较新的突破,其主要表现在马笑泉将官场叙事的情节置于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上,将文学创作与文化影响相结合。《迷城》之叙事,不仅让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叙事的根底更为雄厚,而且还改变了已有官场小说叙事模式的单一化局面,兼容了更为广阔的思想与人生之“思”,实现了“官场”与“人生”真正意义上的链接,为后续官场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8.
《梦娜在希望之乡》是著名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它探索美国少数族裔少年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和迷茫彷徨,展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混杂性,传达了多元文化的信息。该小说属于成长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且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具有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心与模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圣经》典故作为小说的文心,用其叙事框架为小说的叙事模型。此法相习成风,成为基督教文化催生中国小说的一种模式,也成为中国小说生成方式的一种。依此模式而成的小说并非皆有基督教宗教意义。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小说叙事的这种关系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新小说成长的踪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了《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浅析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以及情节安排上沿袭成长小说的原型经验、体现出成长小说的传统特征等方面内容。此外,《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在成长主题的表现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使读者能更好理解作品,并体会到这部小说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2.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和改造成为革命战士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具体而言,引路者的“布道”和成长者的“洗礼”仪式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发”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策略;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叙事的“回补”策略。这种成长叙事直接指向民族国家的现代性想象主题。  相似文献   

13.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青春成长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通过一系列的叙事策略实现的:成长者的“接受”仪式和“洗礼”典礼展现了具有宗教修辞色彩的成长的“催生”策略;革命理想配置爱情选择是成长叙事中革命理想占领私人空间的“合一”机制;两次修改版本和规范文本是成长范式的“回补”手段。这种成长叙事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想像与喻证。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门罗创作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女性成长和发展的不同可能性的探究。小说《播弄》也体现了这个主题,文中的叙事安排对体现主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者精心构思小说,以各种叙事手段巧妙地编织素材,从而令主旨更突出,情感效果更为强烈。作品中的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叙事频率和叙事空间等叙事手段交织发挥作用,传达出背后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吉姆爷》是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小说主人公成为吉姆爷前后的不凡经历。小说叙事声音的第一次转变成功颠覆读者对全知叙事的信任并唤醒读者的反思意识。这一叙事技巧既映现出小说家对知识和文学创作的态度,也暴露出文学表现主义产生并成长的特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7.
左翼小说中女性的成长叙事,虽深受"革命+恋爱"公式的影响,但却无法用一种单一的模式来统辖,因创作者的性别差异而在文本中呈现复杂面貌。从成长视角探究左翼小说中女性的成长经验、生存状况、精神追求、价值观念与自我建构,有利于从性别视阈折射社会环境和时代文化特征,并挖掘女性成长背后隐含的性别权力与公共政治是如何介入并影响、改造女性成长叙事的。  相似文献   

18.
香港作家梁凤仪的小说《我们的故事之乱世佳人》在家国情怀、女性成长、地域文化三个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征。小说以宏阔的历史为骨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融合起来展开叙事,发掘和展示了当代香港人个体文化精神品格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小说中对于女性的书写,展现了作者对当代女性的成长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既肯定了女性独立自强的现代精神,也容纳了部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书写,不仅承担了推动小说叙事发展和勾勒叙事空间位移的功能,也在文化审美上使作品更富有地域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地域乡土的眷恋与依赖。  相似文献   

19.
尤多拉.韦尔蒂的短篇小说《风暴》探讨了边缘化的人生这一主题。通过对比两位花季少女截然不同的成长历程,作者凸现了陷入边缘化困境少女的无助与绝望,揭示了被边缘化者的无辜与精神痛苦,并用风暴的隐喻暗示了这一社会罪恶的潜在破坏力。文中从叙事聚焦的角度分析了《风暴》的主题和叙事结构,指出韦尔蒂独特的叙事聚焦的选择及叙事聚焦的灵活转换。不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而且赋予了小说浑然天成的双线并行结构,实现了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对有关女性成长和生活事件的叙事即是文本故事的展示,它是自传体小说的内核.这些作品在叙事上重"经验自我"、故事的自我呈现和故事的自我想象,从故事的展示视角、自传性和虚构性3个维度呈现,展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