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现行草原牧业经济制度 ,在政府管理、牧业科技推广、畜牧业经营、人力资源培育、牧区社会的稳定以及草原牧业的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事关草原牧业发展与生态工程建设的问题。为此 ,创建一条诸如草原牧业股份合作制、草原牧业式舍饲圈养经营制等适合现代经济制度的新模式 ,是草原牧区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牧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也是关乎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重大现实问题。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社会科学,构建了牧业合作社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机制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牧业合作社发展具备自组织形成的基本条件,在自身发展中应积极引入负熵和序参量,与合作社要素相互融合,通过系列传导机制实现经济与生态子系统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转变过程。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政府在系统结构转变前期的外参量引入作用。转变后期要重点培养牧业合作社独立应对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自生能力。  相似文献   

3.
成员对高寒牧区畜牧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可以影响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对合作社的认知,本文利用甘肃、青海和四川三省8县27个合作社172户成员的数据,运用说服效应理论和有序probit模型,对高寒牧区畜牧业合作社成员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牧区畜牧业合作社成员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在三项分类满意度中,成员关系满意度最高,分配满意度次之,管理满意度相对较低,属于中等一般水平。而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财务经营状况、合作社的社会生态绩效、成员内部信任特别是对管理层的信任、合作社服务功能以及外部支持是影响合作社成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粗放型草原牧业的局限性──对甘肃少数民族牧区牧业经济增长轨迹的研究邓艾本文将主要考察1949—1992年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的增长轨迹,着重分析牧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原因。旨在从动态的、实证的角度,对目前西北各牧区普遍出现的草场超载、草原退...  相似文献   

5.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牧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作为生态畜牧业建设载体的合作社,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着高原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高原牧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发展实际,构建了具有高原牧区特点的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青海牧区55家合作社的调查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模型,对合作社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依次是组织运营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组织运营效益中要重点关注合作社规范化程度,经济效益中要重点关注人均纯收入,生态效益中要重点关注草畜平衡,社会效益中要重点关注合作社吸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西北牧区草原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邓艾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自给型、生存型、初级型草原牧业,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商品化、商业化、专业化牧业转变,是现阶段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向。本文借鉴有关理论和经验,把牧区传统草原牧业向现代牧业...  相似文献   

7.
牧区小城镇建设是目前我国“新牧区”建设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内蒙古20个典型牧业旗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牧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牧区”建设的标准和原则,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牧区小城镇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合作社是实现产业兴旺的有效主体,也是促进乡村组织振兴的坚实基础,其多维功能对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调研基础上,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合作社功能演化的逻辑及其背后的驱动元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牧区合作社的功能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即在以三产融合、乡村治理的多元化、人才要素聚集以及明确的代际分工等积极因素驱动之下,牧区合作社在生产基础上呈现出了良好社会效益、成为吸引人才返乡就业的有效平台,合作社逐渐演化为乡村治理的新型主体,并且有效实现了牧区产业与文化传播的有效融合。这种转型与超越有效地促进了牧区合作社功能升级,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甘肃民族地区草原牧业市场化及对策研究邓艾草原牧业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牧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和推进民族地区传统草原牧业的市场化,将草原牧业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结...  相似文献   

10.
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进程在内蒙古草原的推进,使得农牧民的生计适应模式由生态适应变为市场适应。本来具有生态多样性、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民族文化、旅游休闲、民族多样性维系、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草原畜牧业,在食品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农牧产品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被单一化为竞争性牧业,仅仅生产功能和少部分产业化的旅游休闲功能被强调,从而使得草原牧业的其他功能被剥蚀、改造,甚至无从发挥,由此也危及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牧民的生计与文化维系。认识草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关联,并采取科学化的生计适应方案,可以缓解牧民、牧业和牧区这"三牧"问题。走出竞争性牧业,以及背后的单一市场逻辑,才有可能朝向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等多功能性持续发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可以把农业企业改造为一些生产性的合作社,以及各种服务性的、信贷的和保险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可以把在改组企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组织-法律形式的农业生产者结合起来。 2.希望加入合作社的财产和土地所有者  相似文献   

12.
牧业用水与农田、工业用水有所不同,它主要针对的是可移动的牲畜。在内蒙古游牧生产中,牧民利用天然河湖以及地下水等形成多元的用水秩序。近代蒙地大规模放垦后的社会经济变迁,使得部分蒙旗人士对于牧业用水的商品化、价值化的认识有所增强,但由于畜牧生产水草密切结合的特点,使牧业用水并未像农田灌溉用水那样彻底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单独租卖或收税,水、草二者始终以整体出现。与此同时,政府和部分牧民也通过水井建设等工程试图加强对牧业用水的管理,进而推动牧业生产的固定化、管理化等。但在蒙地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质变以及战乱动荡的环境下,单方面的水利建设并未深入牧区,内蒙古的畜牧生产用水模式也没有实现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合作社是农民以自己的人力资源作为合作对象组织起来的一种人力资源合作新形式。人力资源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应该遵循社员人社和退社的自愿与自由、社员民主管理的自助与自主、经营原则的稳健与服务,以及盈余共享与债务承担有限等运行原则,建立了人力资源合作社的注册与创建、组织结构、管理者遴选、经营运作和利益分配和债务承担,以及合作社合并、分立和解散机制,指出了人力资源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决策机制,加强全程社会监督,消除内部人控制等弊端,加强与政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合作。  相似文献   

14.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农业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农业合作社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包括社区责任、环境责任与产品责任等。完善农业合作社社会责任法律制度,不仅应当在合作社法的总则增加规定原则性、宣示性的内容,而且应当在其分则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与制度完善,以将总则的原则性规定进一步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以牧民收入作为主要考察对象,采用分位数回归对甘南牧区的牧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与纯牧区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存在较大不同。农牧交错区牧民收入在不同分位点上受到家中有无外出务工人员、家中常住人口数量、距离集贸市场的远近、放牧牲畜的数量、有无科技培训、有无加入合作社等因素影响呈现不同。纯牧区牧民收入只受家中常住人口数量的显著影响。总体看来,牧民对补贴和放牧依赖度高,难以转变生计结构,为促进增收需倡导舍饲养殖,转变原有粗放的牧业生产结构,谋划牧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农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牧区也仿效农区,逐步推行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双权一制"为基本内涵的"草畜双承包"制度。就时间次序看,这一外部输入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农牧区生产能力有一个短期的释放,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市场脱嵌于社会与自然,突出表现为牧区生态退化、牧业成本攀升、牧民生计困难等"三牧"问题。文章对国内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对内蒙古牧区的调研,认为牧区生态的脆弱性、牧业生产组织的互助性、牧区草场内生的弱可分性,使得草原产权具有家庭层次的不可分性。因此,需要讨论以家庭为基础的明晰产权制度在牧区的适用性。基于资源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基本判定,需要在认识牧区"共有资源","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私地共管"基础上的"合作共管"机制,通过"赋权"、"赋能"等市场重新嵌入社会和自然的努力,促进牧区的再组织化;采纳"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或许会成为缓解"三牧"问题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职工型住房合作社之路已走到尽头,而发展社会型住房合作社却又受到法律法规不到位、社员资格认定难、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产权交易等诸多问题的困扰。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加快在社会型住房合作社方面的立法、让金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型住房合作社的建设、政府加大对社会型住房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来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农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下,牧区也仿效农区,逐步推行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双权一制”为基本内涵的“草畜双承包”制度.就时间次序看,这一外部输入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对农牧区生产能力有一个短期的释放,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市场脱嵌于社会与自然,突出表现为牧区生态退化、牧业成本攀升、牧民生计困难等“三牧”问题.文章对国内草场管理与产权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对内蒙古牧区的调研,认为牧区生态的脆弱性、牧业生产组织的互助性、牧区草场内生的弱可分性,使得草原产权具有家庭层次的不可分性.因此,需要讨论以家庭为基础的明晰产权制度在牧区的适用性.基于资源属性和不可分性的基本判定,需要在认识牧区“共有资源”,“公益性”和“公用性”特征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私地共管”基础上的“合作共管”机制,通过“赋权”、“赋能”等市场重新嵌入社会和自然的努力,促进牧区的再组织化;采纳“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或许会成为缓解“三牧”问题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林业合作社在化解林农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促进林业规模经营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林业合作社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对福建省永安市25家林业合作社的深入调研为基础,对林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目前林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提出了关于规范和发展林业合作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深化和拓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合作社组织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则成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下社会治理范式转型的重要模式之一。合作社组织作为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保证其治理成果的长效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合作社治理长效机制是由制度运行机制、管理维护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共同组成的复合结构。长效机制的3个构成机制在设置上处于递进关系,其中制度运行机制是合作社治理过程中的主体机制,管理维护机制是决定治理成效长效的核心机制,组织保障机制是协同治理发挥长效的依托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