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供给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建立在农村土地融资功能发挥的基础上的,发挥农村土地的融资功能亟须构建立体化的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当前,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既存在现实困境,又存在法律制约,必须从制度完善、流程再造、平台搭建和风险防控等维度构建农村土地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土地金融服务方式,切实保障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村土地银行已成为推动农村土地资本化的重要方式。宁夏平罗模式、四川彭州模式、陕西杨凌模式等典型模式证明,农村土地银行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对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劳务收入也有重要作用,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设立制度不健全、运营业务面临法规制约而单一,限制了自身发展,阻碍了农村土地资本化。为此,必须明确农村土地银行的法律性质,健全农村土地银行设立制度,开放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限禁,拓宽农村土地银行的业务内容,才能促进农村土地银行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法治生态环境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困境,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构建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从物权化的视角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进行了简要回顾。分析表明,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逐步增加了农民的权益,但现行土地制度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改革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选择,是实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同时,农村土地制度的物权化改革需要相匹配的改革模式,即构建以使用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的生态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规则和秩序,推动农村土地高效流转。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抵押的运行实践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抵押的客体是土地使用权,囿于现行法律规范不同类型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具有不同的抵押能力;土地权利形态的多元化趋向在各地区的土地市场化运作模式中得以显现,不同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形态能否抵押取决于立法选择.农村土地抵押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建设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规范体系,健全农村土地登记公示制度,设立农村土地银行和土地使用权价值评估体系,以及构筑农村土地抵押融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总结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安全预警概念,分析了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安全预警的必要性,构建了农村土地流转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并对今后农村土地流转安全预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国家以垄断身份处置农村土地,规定农村土地不准买卖,土地的唯一买者只有国家,农村土地市场的微观主体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无法形成。因此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定承包关系,促进合理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用地市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矛盾重重、宅基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使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强化。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制度创新。通过对农村土地信托、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村土地抵押三种现阶段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主要路径进行梳理比较,指出现行法律限制、土地产权主体模糊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是抑制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局部地区的改革试点经验,从法律保障、基础制度、抵押制度和风险补偿等方面提出推动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资本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我国还没有单独的农村土地征收法律法规,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背离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情况,指出了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亟待变革,提出了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土地征收法律制度完善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法的形式为基础,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五个层次出发,输理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的法律依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如综合性的纠纷解决法的缺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法律缺乏体系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地方立法不足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普法教育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宪法》相关规定为指导,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综合性立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法律体系,增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地方性立法,增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普法教育,才能够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与传统农地利用权相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四个方面特色明显: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初始分配贯彻公平原则,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特殊的农村承包经营户;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更加注重权利的流转;四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存续期限,但期限较长。  相似文献   

12.
不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有碍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 ;合理的农地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利用。由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 ,因此 ,创新农地产权制度 ,重塑农地产权主体 ,以立法方式界定农地产权内容 ,加快农地产权的证券化进程 ,可以达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农村土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秀玲 《南都学坛》2006,26(6):101-1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机制创新。农地使用权商品化便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种创新,是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的有效途径。实现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商品化必须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实现农村土地管理形式由集体低级管理向政府高级管理形式转变、建立农地承包经营使用权自由买卖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必须跟上。  相似文献   

14.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为及时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的特殊性,如何构建适合国情和农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律制度,对于应对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多发趋势和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是我国土地权属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长期以来围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问题实践中纠纷迭起,理论上争论纷纭。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不明,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弱化是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当前各种改革思路具体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摆脱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困境的根本出路:立法上明确规定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设立村集体财产管理委员会代表村民集体行使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通过构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农地流转总体规模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流转形式多样但以转包、出租为主,流转市场不成熟,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规模经营的条件。全省农地流转工作在制度、市场、管理方面遇到阻碍。农地具有农业生产使用和农户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户不愿轻易流转土地;农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和所有集体的多样化,影响土地进一步确权,难以形成市场机制;农地流转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流转价格难以评估计量,缺乏市场化交易平台;政策法规不健全,具体操作上缺乏规范性细则;农村基层组织宣传、服务、管理不到位。提出要创新农地流转制度,明晰农地产权,赋予农民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从市场供给与需求、交易规则、交易价格、市场载体及市场机制各方面发展、培育农地流转市场;要建立完善的农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农地流转前、中、后过程的指导和监督,保证农地流转的公平、公正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自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地制度变革始终遵循着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我完善的制度变迁路径。当前,日益深刻的农民分化现象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我调适作用捉襟见肘。"三权分置"顺应农地权利分化趋势,超越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开辟了探索农地第三种权利的路径。然而,"三权分置"创设的农地第三种权利——土地经营权存在理论缺陷,且未充分体现农地利用市场多方主体的多元农地利益。继续探索农地第三种权利应以农地市场化利用的基本方式——出租为规范的事实基础,以多方多元正当利益为规范目的;将农地租赁权作为一项独立权利构造,以农地租赁权取代土地经营权作为第三种权利;维持农地租赁权的债权性质,在农地租赁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经依法登记后赋予农地租赁权享有某些特定的物权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第三次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在不触动农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农地使用制的创新。随着这次制度变迁优势的逐步释放 ,农业经济发展步伐开始放慢 ,农地产权制度的弊端再次凸现 ,这又为新一轮制度变迁创造了现实需求。本文认为 ,决定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是土地使用制而非所有制 ,但完善的土地所有制却是土地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当前农地产权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复归真正意义上的农地集体所有制 ,其次才是完善土地使用制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乡村旅游的开发既要保持乡村原真性,又需要一定商业开发。这就要求原有的(农民)集体土地在用地功能上更加丰富,不仅成为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载体,更要成为旅游商业服务的载体,而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民)集体土地流转正是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用地问题的先决。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民)集体土地流转三种方式的基础上,进而探讨现行(农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对乡村旅游发展造成的阻碍,最后明确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农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的构建实现还有待国家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以规范与调整,上述分析与结论都为我们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用地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