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感生神话的起源与胎梦有关,二者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而从胎梦向感生神话的转化大致有早期万物有灵论和后期政治神话两个阶段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水神感生神话的原型与生成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当大一部分感生神话具有一种共同性,即女子感应的对象尽管多种多样,如雷、电、风、月、虹、气、龙、蛇、长人等,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水神神性,同属于水神家族。本文称这类神话为水神感生神话。水神感生神话中的各种神话之所以具有共同性,是因为它们出于一个共同的原型——女子感水生子神话。水神感生神话只是用各种水神替代了女子感水生子神话中的水。说到底,水神感生神话的产生与水生命信仰有关,所以这类神话的最初源头可以追溯到水生型创世神话。  相似文献   

3.
汉代纬书及相关文献所见以孔子为代表的感生神话之因梦感生、出生预言、神女沐浴等情节,在先秦文献所载感生神话中均未曾出现,它们当是接受了佛教关于释迦诞生神话的影响。渊源于汉代纬书的孔子四十九种异表的记述,借鉴了佛教所传释迦的形象。上博简《子羔》中所记述的禹和契的胁生神话属于将感生、瑞征式胁生和"生而能言"三者密切结合的文本,这与佛教释迦感生神话的模式完全相同,而与西汉及稍前文献所见胁生神话之事实叙述和凶兆叙述大不相同,它极可能是受到纬书与印度佛教思想影响而写定的文本。这些事实证明,早在西汉中后期,佛教思想已经开始对中土产生局部的影响。纬书及相关文献对佛教思想资源的借用,其目的是服务于汉代的神学政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感生神话的感生原理;认为按照感生神话中主客体的交感方式,可以分为触物感生和意念感生;指出感生神话虽然内容多荒诞离奇,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思想状况和种种观念。  相似文献   

5.
《上博二·子羔》所载三代始祖禹、契、后稷感生神话的内在结构可能和三代天命观的结构演变之间存在内在对应关系,三王始祖的感生神话隐约表达出夏、商、周在论证其政权合法性过程中,可能有意造成一种殷比夏、周比殷更亲近天命的意图,这可能是在同一天命观念范式中论证王朝更替合法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结果,它们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王朝政权合法性论证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6.
试论感生神话源于生殖崇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生神话是我国神话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感生神话,是指远古的始祖母,不与男人交会,而有感于动物、植物、无生物等,而有孕生子的神话。从各民族有代表性的感生神话来看,原始先民非但不知其父,并且不用得两性交会和受孕生子之间的直接关系,由此产生了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从文字学、考古学、社会学、神话思维学的角度看,这些崇拜,皆源于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7.
作为神话的一支,感生神话反映了各个民族在其童年时期对女性及其生育行为的独特认知。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感生主题原型包括崇拜英雄原型和圣洁母体原型。其中崇拜英雄的主题是一种男性自我美化的表现。男性中心文化在将女性推向污浊化的深渊时又不遗余力地将其圣洁化,以烘托男性英雄的神圣与崇高。  相似文献   

8.
感生神话在先秦时期就面对"帝王世系"说的挑战,上博楚简《子羔》篇反映了儒家学者对德与天命的认识.汉代感生神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融入"帝王世系"说,反映了经今古文相融合的趋势.五德终始理论是这个时期感生神话制作的理论基础,在汉高祖感生神话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麽经以宗教典籍的形式凝固了诸多壮族古老的神话因子,其中存在大量的英雄特异诞生母题,形成了一系列感生神话。麽经感生神话中的感应物分别为风、虹、水等自然天象,本文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语境中分析这些自然天象的文化内涵,以揭示麽经感生神话产生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在古典进化论的指导下,20世纪的中国学者对后稷的感生神话大多作图腾主义的解释。但考虑到图腾制度的复杂多样性及不普遍性、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主旋律以及后稷感生神话出现在文明时代等因素,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联系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后稷感生神话是“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自然崇拜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宗教习俗,但中国古代自然崇拜的宗教情绪比较平淡,自然神的人格化进程相当缓慢,春秋以前各种自然力基本上处于有"神"而无"话"状态,自然神话大多形成于战国以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自然神话是很不发达的,这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化精神决定的.受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指导断言中国古代有丰富发达神话的假设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2.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误读与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历来被视为是人类早期存在过血缘婚阶段的重要论据.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误读.通过对28例洪水神话作哲学观念的梳理.作者发现洪水神话是人类解决衍生需要与血亲相婚矛盾的一个框架.在氏族外婚制已经确立的时代,其功能在于强化血亲不婚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工匠神话按其产生的时间划分,可归为原始工匠神话和文明社会工匠神话两类.原始工匠神话往往置于神灵谱系中,把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编排成人类自身繁衍的谱系,采用的是象征性的表述方式.工匠神的名称各异,或是表示发明创造过程,或是描写器物形态,或是展现制造器物的工艺,需要运用古文字研究成果加以破译.文明社会的工匠神话,或是因能工巧匠的知名度而生成,或是因某种器物的奇异而出现,对人的崇拜和器物的崇拜联结在一起,呈现出多种形式.文明社会的工匠神话对原始工匠神话多有超越,但有时又出现返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前的黎明之光,是原始文明的最高成果。古典神话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今天,一些少数民族如佤族距离人类的童年时代不到百年,他们还在以神话的方式思维着,他们还在创造着神话,他们的神话是活形神话。对两种不同时间段的神话———古典神话与现代佤族活形神话进行比较,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而展示神话发展的真实历程和佤族活形神话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早期人类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方式,处在人类文化起源的位置上。人类艺术从神话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成分,同时又对神话元素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审美化改造。当人类逐渐放弃了用神话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时候,神话在人类艺术中继续以各种审美形态出现并因此得以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正是在艺术当中,神话里被魔法化的想象摆脱了实用性从而获得了尽情施展的自由,而神话形象在转变为艺术形象的同时其浓重的神秘色彩被大大削弱,从而更加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6.
1902年前后,国人从日本译介了为数不少的史学著作,对文明和历史的理解拓展到美术、哲学、法律、宗教、风俗等领域,神话学与历史学同源联袂而生。此时,神话一词并没经过太多的本土过滤和反思,没有可能去面对语力怪神现象,更没有机会去统摄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此后,受西学范式影响,神话学与历史学分裂,遂成为被史学家排斥、被文学家接纳的民间文学内容。基于反思传统与反思现代的双向动力,当下亟需重新面对中国神话与历史,将之作为进入本土文化传统和文明基因的重要门径,以此引导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盘理解,对中国历史叙事和现代神话学做批判性整合思考。  相似文献   

17.
刘绿宇 《南都学坛》2006,26(6):73-75
希腊神话是美妙的,它的美是纯粹的、乐观的,没有一点儿人生的凄苦、时世的险恶或惩恶扬善、拯救人类的说教,显示出浪漫的古希腊人“审美重于道德”的价值取向;希腊神话是原欲人性的礼赞,它歌颂性爱、赞美肉体,体现了古希腊人“人性、人权高于一切”的哲学观念和“真即美”的审美标准;希腊神话是乐观主义的源泉,体现出他们为人处世的快乐原则,也表明着古希腊“没有罪恶感”的社会初始阶段特征;希腊神话是力量的颂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抗争意识、尚武精神和个人荣誉感,从而演化出西方后世强烈的个体意识……神话的形式会消亡,但它的精神会转化为文化形态而得以存在,得以流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神话有其产生的社会机制和编创机制,原始时期人类特殊的生存条件,争取狩猎和获得食物成功及避免自然灾害的巫祭仪式成为维系生存的重大社会活动,构成神话产生的社会机制。巫祭仪式所含幻象式意向和观念构成神话,神话是巫祭仪式的意象和内容,它的外化是巫祭仪式的形象,巫祭仪式成为神话的编创机制和载体。现存的中国神话中携带着巫祭仪式的印痕,反映出巫祭仪式的一些情形。典籍中早期神话中许多相对完整的片段,可能是巫祭仪式的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评价、神话的本体规定与历史规定等方面,阐释了马克思的神话理论,反驳了"新神话"还会产生等当代神话学研究中的一些浮躁观念。文中认为一个民族的艺术的特征,可能很早就在该民族的神话中被规定下来了;古希腊神话的魅力在于它再现古希腊人把人当作目的的天真;神话是早期人类把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抽象"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古代神话之所以产生于那个永不复返的历史阶段,是因物质生产水平不高,人们还不能实际地支配自然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即"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宣告古代神话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